方劑組成解釋
定喘湯1號中包含葶藶子,主要基於其宣肺降氣,利水消腫的功效。
葶藶子性寒,味辛,歸肺、腎經,具有宣肺降氣、利水消腫的功效。其宣肺降氣作用可疏通肺氣,緩解喘息;利水消腫則可排除體內積水,減輕氣喘症狀。因此,葶藶子在定喘湯1號中被用於治療肺氣壅滯,水濕內停導致的喘息,起到宣肺利水,化痰止喘的作用。
中藥方劑[定喘湯1號]的組成中包含[輕粉],主要是因為輕粉具有解毒、消腫的作用。輕粉能夠有效地去除體內的風毒,減少由風毒引起的呼吸道問題。在[定喘湯1號]中,輕粉的添加可以增強方劑的解毒消腫效果,有助於改善由風毒引起的喘息症狀,但使用時需注意其潛在的副作用。
定喘湯1號方劑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其潤肺止咳、降氣平喘的功效。
杏仁味苦性溫,入肺經,能宣肺降氣,潤肺止咳,對於肺氣上逆、喘息咳嗽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其含有的苦杏仁苷,在體內經酶分解後能產生氫氰酸,具有鎮咳作用。此外,杏仁還具有消腫排膿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肺部的炎症。
因此,在定喘湯1號中加入杏仁,可以發揮其潤肺止咳、降氣平喘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哮喘的目的。
定喘湯1號中加入旋覆花,主要基於其止咳平喘、化痰的功效。
旋覆花味辛、苦,性溫,歸肺、脾經。其揮髮油成分能鬆弛支氣管平滑肌,達到止咳平喘的效果;同時,其溫肺化痰之效,能幫助痰液排出,減輕呼吸道阻塞。
因此,旋覆花在定喘湯1號中,起到雙重作用,有助於緩解咳嗽、氣喘、痰多等症狀,提高治療效果。
定喘湯1號方中加入代赭石,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平肝降逆止嘔:代赭石味甘辛,性平,入肝、胃經,具有平肝降逆、止嘔的作用。對於因肝氣上逆所致的咳嗽、氣喘,代赭石能起到平息肝氣、止咳化痰的作用。
- 鎮驚安神:代赭石還具有一定的鎮驚安神作用。對於因心神不寧、驚悸不安而導致的咳嗽、氣喘,代赭石能起到安神定志、緩解症狀的效果。
因此,在定喘湯1號方中加入代赭石,能有效地平肝降逆、鎮驚安神,從而起到止咳化痰、緩解氣喘的作用。
定喘湯1號中包含麻黃,主要基於其發汗解表、宣肺止咳、平喘的功效。
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之力,可宣散風寒,暢通肺氣,達到止咳平喘的效果。
同時,麻黃能溫化痰飲,對於因寒邪客肺、痰阻氣道引起的喘咳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此外,麻黃在方中也起到引導藥力的作用,促進其他藥物發揮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定喘湯1號方劑中加入白僵蠶,主要基於其止痙平喘的功效。白僵蠶性寒,味甘,入肺經,能 清熱解毒,化痰止痙。其對於因 風熱痰火 引起的喘咳、哮喘,以及 痙攣 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白僵蠶通過 化解痰火、平息痙攣 的作用,使氣道通暢,達到止喘的效果。其與方中其他藥材相互配合,共同發揮止咳平喘的功效。
定喘湯1號中加入枇杷葉,主要基於其潤肺止咳、降氣化痰的功效。
枇杷葉性涼味甘,入肺經,具有清肺熱、降肺氣、止咳化痰之效。其富含揮發油、黃酮類化合物等成分,能有效緩解肺熱咳嗽、痰多粘稠等症狀。
對於定喘湯1號所治療的喘咳症狀,枇杷葉能清熱潤肺,化痰止咳,配合其他藥材,起到協同作用,有助於緩解患者的喘息、咳嗽和痰多等症狀,達到止咳平喘的功效。
定喘湯1號中加入射干,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利咽開音、止咳化痰的功效。
射干味苦性寒,入肺經,能清肺熱,並化痰止咳,對於因肺熱引起的咳嗽、氣喘、痰多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此外,射干還能利咽開音,對於因咽喉腫痛、聲嘶等症狀也有幫助。
因此,在定喘湯1號中加入射干,可以起到清熱解毒、利咽開音、止咳化痰的作用,從而達到止喘的目的。
定喘湯1號中加入橘紅,是因其具備以下特性,有助於緩解喘咳症狀:
- 理氣止咳: 橘紅味辛、性溫,入肺經,能理氣化痰,宣肺止咳,對於風寒犯肺、痰氣壅滯所致的咳嗽、喘息有顯著療效。
- 降氣平喘: 橘紅能降氣平喘,對於肺氣上逆、氣喘咳嗽有輔助作用,可與其他藥材相配合,達到更佳的療效。
因此,橘紅在定喘湯1號方劑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肺氣不宣、痰氣壅滯所致的喘咳症狀。
定喘湯1號中加入川貝母,主要考量其清熱潤肺、止咳化痰的功效。
川貝母性寒,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清肺熱、化痰止咳、散結消腫的功效。對於肺熱咳嗽、痰黃粘稠、胸悶氣喘等症狀,川貝母能有效清熱化痰,緩解呼吸道炎症,達到止咳平喘的效果。
此外,川貝母還具有潤肺止咳的功效,能滋潤肺燥,緩解咳嗽、痰多等症狀,配合其他藥材,能更好地達到治療肺熱咳嗽、痰多氣喘的目的。
定喘湯1號方劑中使用青黛,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青黛性寒,味苦,入肺、肝經。其清熱解毒之效可降肺熱,散瘀止血,用於治療熱邪壅肺,喘息咳嗽,以及咯血、衄血等症。
- 宣肺化痰,止咳平喘: 青黛可宣通肺氣,化解痰濁,具有止咳平喘的作用。此方中配合其他宣肺止咳藥物,如杏仁、款冬花等,可增強清熱化痰,平喘止咳之效。
因此,青黛的加入對於定喘湯1號的治療作用,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等多重功效,可有效緩解肺熱壅肺引起的咳嗽、喘息等症狀。
定喘湯1號中包含蛤蚧,主要原因在於其具有止咳平喘之效。蛤蚧為壁虎科動物蛤蚧的乾燥體,性溫、味甘鹹,入肺、腎經。其具有補肺益腎、溫肺化痰、止咳平喘等功效。
蛤蚧的藥用價值源於其富含蛋白質、脂肪、多種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營養成分。現代研究表明,蛤蚧提取物能抑制氣管平滑肌痙攣、擴張支氣管、改善肺功能,對於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等呼吸系統疾病有顯著療效。因此,定喘湯1號中加入蛤蚧,旨在增強止咳平喘作用,改善患者呼吸困難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定喘湯1號》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 「痰熱壅肺,氣逆作喘」 之證,表現為:
- 喘促痰鳴:痰阻氣道,肺失宣降,呼吸急促伴隨痰聲漉漉。
- 咳嗽氣悶:痰熱膠結,肺氣壅滯,胸中窒悶,咳嗽不止。
- 舌苔厚膩,脈大有力:舌苔厚膩主痰濕內蘊;脈大有力為實證之象,說明痰熱邪盛,正氣未虛。
此證病機關鍵在於 「痰熱互結,肺氣上逆」,故治療以 瀉肺化痰、降氣平喘 為核心。
二、方劑組成與邏輯推理
(1) 降氣化痰,瀉肺平喘
- 葶藶子(9克)
- 苦寒沉降,專瀉肺中痰水,針對痰熱壅盛之喘逆。
- 蘇子(9克)、 杏仁(9克)
- 蘇子降氣化痰,杏仁宣肺止咳,二者一降一宣,調暢肺氣。
- 代赭石(12克,布包)、 旋覆花(6克,布包)
- 代赭石重鎮降逆,旋覆花下氣消痰,合用源自《傷寒論》「旋覆代赭湯」,善治痰阻氣逆。
(2) 宣肺解表,通絡止痙
- 麻黃(3克)
- 輕用麻黃取其宣肺解表之效,開泄肺鬱,助痰濕外達。
- 僵蠶(9克)
- 祛風化痰、解痙止咳,尤其適合痰熱引起的喉中痰鳴。
(3) 清熱化痰,止咳利咽
- 枇杷葉(9克)、 射乾(9克)
- 枇杷葉清肺止咳,射乾解毒利咽,針對痰熱上攻咽喉。
- 化橘紅(9克)、 川貝母(9克)
- 橘紅燥濕化痰,川貝潤肺清熱,一溫一涼,化痰不傷津。
- 黛蛤散(9克,布包)
- 青黛清肝火,海蛤殼化痰結,合用善治肝火犯肺之痰黃黏稠。
三、治療原理與配伍特點
標本兼治
- 治標:通過葶藶子、蘇子、代赭石等速降肺氣,緩解喘急。
- 治本:以黛蛤散、川貝母清化熱痰,旋覆花、化橘紅消痰癖,祛除病根。
升降相因
- 降:葶藶子、代赭石、蘇子沉降逆氣。
- 宣:麻黃、杏仁宣發肺鬱,避免過降致氣機壅滯。
痰熱並治
- 青黛(黛蛤散)、射乾清熱,橘紅、僵蠶化痰,符合「痰熱壅肺」之病機。
此方結構嚴謹,既承襲傳統「降氣平喘」之法(如蘇子降氣湯之意),又結合清熱化痰之品(如黛蛤散),適用於 痰熱實證 之喘咳,而非虛喘或寒痰之證。
傳統服藥法
葶藶子9克,蘇子9克,杏仁9克,旋覆花6克(布包),代赭石12克(布包),麻黃3克,僵蠶9克,枇杷葉9克,射乾9克,化橘紅9克,川貝母9克,黛蛤散9克(布包)。
定喘,化痰,止咳,降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宣肺平喘、化痰止咳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定喘湯1號, 出處:《臨證醫案醫方》。 組成:葶藶子9g,蘇子9g,杏仁9g,旋覆花6g(布包),代赭石12g(布包),麻黃3g,僵蠶9g,枇杷葉9g,射乾9g,化橘紅9g,川貝母9g,黛蛤散9g(布包)。 主治:定喘,化痰,止咳,降氣。主治:喘促痰嗚,咳嗽,氣悶,舌苔厚膩,脈大有力。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