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稱:Eriobotrya japonica Thunb. Eriobotrya japonica (Thunb.) Lindl. [Mespilus japonica Thunb.] Loquat Leaf Foliumeriobotryae
- 別名:蘆桔葉,巴葉,炙枇杷葉,枇杷,蜜枇杷葉,盧橘,枇杷葉,蘆桔葉,巴葉,炙枇杷葉,枇杷葉,枇杷,蜜枇杷葉,盧橘
- 來源:薔薇科常綠小喬木植物枇杷的葉。
- 道地藥材:甘肅, 陝西, 雲南, 四川, 廣東, 安徽, 江蘇, 浙江, 江西, 湖北, 貴州, 福建, 台灣, 中南地區
- 生長環境:平地, 村邊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枇杷葉的傳統功效
1. 止血
綜觀古代醫籍,枇杷葉的止血功效並非其主要功能,而是其「下氣」功效的衍生作用。諸多典籍記載其能治咳嗽、嘔吐等症狀,其機理多與「降氣」和「清熱」相關。
《名醫別錄》明確指出枇杷葉「主卒宛不止,下氣」,其中「卒宛」指的就是突發性的出血不止。此處的止血,並非直接作用於出血部位,而是通過下氣,也就是疏通氣機,使氣血運行順暢,從而達到止血的目的。《神農本草經疏》對此作了更詳盡的解釋:「諸逆衝上,皆屬於火。火氣上炎,則為卒宛不止。」 它認為出血是因氣血逆亂上衝所致,而枇杷葉的「下氣」功效,能使逆亂之氣下降,從而抑制出血。
《本草綱目》也提到枇杷葉「和胃降氣,清熱解暑毒」,雖然沒有直接提及止血,但其「降氣」功效同樣可以推斷其間接的止血作用。 《本草再新》則更進一步指出其「止吐血嗆血」的功效,這更直接地表明瞭枇杷葉在某些出血症狀上的應用。
需要注意的是,古籍中記載的「止血」多指一些與氣血逆亂相關的出血,例如因肺熱、胃火等引起的吐血、咯血等。 枇杷葉並非所有出血症狀的特效藥,其止血作用主要體現在輔助治療,而非直接止血。 其功效的發揮,與患者的具體症狀和體質密切相關,需結合其他藥物或療法綜合運用。
2. 疏肝解鬱
枇杷葉單方雖非專治肝鬱之藥,但從歷代本草典籍中,仍可窺見其疏肝解鬱之效,此乃由其「下氣」功效間接達成。
《本草綱目》記載枇杷葉「治肺胃之病,大都取其下氣之功耳。氣下則火降痰順」,此處「氣」並非單指肺氣,更包含體內之氣機運行。肝氣鬱結,則氣機不暢,表現為胸悶、脅痛、情緒煩躁等。枇杷葉「下氣」能使鬱滯之氣下降,氣機得以疏通,從而緩解肝鬱之症狀。 《本草匯言》更進一步指出枇杷葉「安胃氣,潤心肺,養肝腎」,其中「安胃氣」亦與疏理氣機相關。胃氣通暢,則全身氣機得以協調,肝氣鬱結自然得以改善。
《神農本草經疏》則從病理機制解釋枇杷葉的功效:「諸逆衝上,皆屬於火。火氣上炎,則為卒宛不止」,這裡的「火」與肝鬱相關,肝火旺盛亦可導致氣機逆亂。枇杷葉「性涼,善下氣,氣下則火不上升,而胃自安」,其「下氣」功效可抑制肝火上逆,達到疏肝解鬱之效。雖然《名醫別錄》僅記其「主卒宛不止,下氣」,但「卒宛」實為氣機逆亂的表現,枇杷葉能治之,便暗示其具有調整氣機的作用。
綜上所述,枇杷葉的疏肝解鬱功效並非其主要功效,而是其「下氣」功效的衍生作用。通過調整氣機,使肝氣得以疏通,間接緩解肝鬱帶來的症狀。 需注意的是,枇杷葉單方疏肝解鬱之效有限,對於肝鬱嚴重者,仍需配合其他疏肝理氣藥物使用,才能取得最佳療效。
3. 補血養肝
枇杷葉在中醫理論中被廣泛用於治療多種疾病,其中補血養肝的功效也在一些古代中醫典籍中有記載。這些記載提供了豐富的理論支持和實踐經驗。
《本草匯言》中提到,枇杷葉是一味安胃氣、潤心肺、養肝腎的藥物。沈孔庭指出,枇杷葉可以治療嘔吐、反胃、吐食不止等症狀,這些症狀往往與胃氣不調有關。此外,枇杷葉還能潤肺氣、養腎氣,特別是對於虛火煩躁、舌乾口燥等症狀有很好的療效。這表明枇杷葉在補血養肝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
《神農本草經疏》進一步闡述了枇杷葉的多方面功效。書中提到,枇杷葉性涼,能夠下氣,使火氣不上升,從而平息胃部的氣逆,使胃部安穩。這對於治療嘔吐、口乾、肺熱咳嗽等症狀非常有效。書中還提到,枇杷葉可以治療婦人發熱咳嗽、經事先期等症狀,這些症狀往往與肝血不足有關。枇杷葉通過補血養肝,使肝血充足,從而達到調節經期、改善發熱咳嗽的效果。
雖然其他典籍如《本草綱目》、《重慶堂隨筆》、《名醫別錄》、《本草再新》等主要強調了枇杷葉在下氣、止咳、清熱等方面的功效,但《本草匯言》和《神農本草經疏》的記載清楚地表明,枇杷葉在補血養肝方面也有獨特的作用。
總結來說,枇杷葉作為一味傳統的中藥單方,在補血養肝方面表現出多方面的功效。它不僅能夠安穩胃氣、潤肺氣、養腎氣,還能補充肝血,改善肝血不足引起的各種症狀。這些功效在多部古代中醫典籍中得到了充分的證實和支持。枇杷葉的這種綜合調理作用,使其成為中醫臨床中常用的一味藥物。
4. 止咳平喘
枇杷葉在中醫理論中被廣泛用於治療肺部疾病,特別是在止咳平喘方面有著顯著的功效。多部古代中醫典籍中對枇杷葉的止咳平喘作用有詳細的記載,這些記載提供了豐富的理論支持和實踐經驗。
《本草綱目》指出,枇杷葉主要用於治療肺胃疾病,其主要功效在於下氣。當氣下行時,體內的火氣會隨之下降,痰液也能順暢排出,從而達到平息咳嗽、減少嘔吐、口渴等症狀的效果。這表明枇杷葉的下氣作用對於止咳平喘具有重要意義。
《本草匯言》進一步闡述了枇杷葉的多方面功效,特別強調其潤肺氣的作用。書中提到,枇杷葉可以治療氣逆痰滯引起的咳嗽,這些症狀往往與肺氣不順有關。枇杷葉通過潤肺氣,使肺部的氣機得到調節,進而緩解咳嗽。
《重慶堂隨筆》指出,枇杷葉對於風溫、溫熱、暑、燥等邪氣在肺的情況下,能夠保護肺臟,使其保持柔軟,同時也能清除肺部的濁氣。這表明枇杷葉不僅能夠止咳平喘,還能改善肺部環境,促進呼吸系統的健康。
《本草再新》強調了枇杷葉在清肺氣、降肺火方面的功效,同時也提到其止咳化痰的作用。書中指出,枇杷葉可以治療咳嗽、吐血等症狀,這些症狀往往與肺熱有關。枇杷葉通過清肺氣、降肺火,使肺部的炎症得到緩解,從而達到止咳平喘的效果。
《滇南本草》進一步闡述了枇杷葉的止咳平喘作用。書中提到,枇杷葉可以治療咳嗽、消痰、定喘,特別是對於頑固性痰液和氣促有很好的療效。這表明枇杷葉在治療慢性呼吸道疾病方面具有顯著的功效。
《神農本草經疏》進一步闡述了枇杷葉止咳平喘的機理。書中指出,枇杷葉性涼,能夠下氣,使火氣不上升,從而平息肺部的炎症,使肺部安穩。這對於治療肺熱咳嗽、喘息氣急等症狀非常有效。書中還提到,枇杷葉的下氣作用可以治療婦人發熱咳嗽,經事先期等多種症狀。
總結來說,枇杷葉作為一味傳統的中藥單方,在止咳平喘方面表現出多方面的功效。它不僅能夠平息肺部的炎症,減少咳嗽和痰液,還能改善肺部環境,促進整個呼吸系統的健康。這些功效在多部古代中醫典籍中得到了充分的證實和支持。
5. 降氣
枇杷葉在中醫理論中被廣泛用於治療肺胃疾病,其主要功效之一就是降氣。多部古代中醫典籍中均對枇杷葉的降氣作用有詳細的記載,這些記載提供了豐富的理論支持和實踐經驗。
《本草綱目》指出,枇杷葉主要用於治療肺胃疾病,其主要功效在於下氣。當氣下行時,體內的火氣會隨之下降,痰液也能順暢排出,從而達到平息嘔吐、減少口渴、咳嗽等症狀的效果。這表明枇杷葉的降氣作用對於調理肺胃氣機具有重要意義。
《本草匯言》進一步闡述了枇杷葉的多方面功效,特別強調其安胃氣的作用。書中提到,枇杷葉可以治療嘔吐、反胃、吐食不止等症狀,這些症狀往往與胃氣上逆有關。枇杷葉通過安穩胃氣,使胃部的氣機得到調節,進而緩解嘔吐和反胃。
《重慶堂隨筆》也指出,枇杷葉對於濕溫、疫癘、穢毒等邪氣在胃的情況下,能夠澄清濁氣,恢復胃部的清潔。這表明枇杷葉不僅能夠降氣,還能改善胃部環境,促進消化系統的健康。
《名醫別錄》提到,枇杷葉可以治療嘔吐不止,這正是胃氣上逆的典型症狀之一。枇杷葉通過下氣的作用,使胃部的氣機順暢,從而達到止嘔的效果。
《本草再新》強調了枇杷葉在清肺氣、降肺火方面的功效,同時也提到其降氣的作用。書中指出,枇杷葉可以治療嘔吐、吐血等症狀,這些症狀往往與肺胃氣機不調有關。
《神農本草經疏》進一步闡述了枇杷葉降氣的機理。書中指出,枇杷葉性涼,能夠下氣,使火氣不上升,從而平息胃部的氣逆,使胃部安穩。這對於治療嘔吐、口乾、肺熱咳嗽等症狀非常有效。書中還提到,枇杷葉的降氣作用可以治療婦人產後口乾、男子消渴、肺熱咳嗽、喘息氣急等多種症狀。
總結來說,枇杷葉作為一味傳統的中藥單方,在降氣方面表現出多方面的功效。它不僅能夠平息胃部的氣逆,減少嘔吐、反胃等症狀,還能改善肺胃的氣機,促進整個消化和呼吸系統的健康。這些功效在多部古代中醫典籍中得到了充分的證實和支持。
6. 止嘔
枇杷葉在中醫理論中被廣泛用於治療嘔吐症狀,多部古代中醫典籍中均有詳細的記載,這些記載提供了豐富的理論支持和實踐經驗。
《本草綱目》指出,枇杷葉主要用於治療肺胃疾病,其主要功效在於下氣。當氣下行時,體內的火氣會隨之下降,痰液也能順暢排出,從而達到平息嘔吐、減少口渴、咳嗽等症狀的效果。這表明枇杷葉對於止嘔具有直接的作用。
《本草匯言》進一步闡述了枇杷葉的多方面功效,特別強調其安胃氣的作用。書中提到,枇杷葉可以治療嘔吐、反胃、吐食不止等症狀,這些症狀往往與胃氣上逆有關。枇杷葉通過安穩胃氣,使胃部的氣機得到調節,進而緩解嘔吐。
《重慶堂隨筆》也指出,枇杷葉對於濕溫、疫癘、穢毒等邪氣在胃的情況下,能夠澄清濁氣,恢復胃部的清潔。這表明枇杷葉不僅能夠止嘔,還能改善胃部環境,促進消化系統的健康。
《名醫別錄》提到,枇杷葉可以治療嘔吐不止,這正是胃氣上逆的典型症狀之一。枇杷葉通過下氣的作用,使胃部的氣機順暢,從而達到止嘔的效果。
《本草再新》強調了枇杷葉在清肺氣、降肺火方面的功效,同時也提到其止嘔的作用。書中指出,枇杷葉可以治療嘔吐、吐血等症狀,這些症狀往往與肺胃氣機不調有關。
《神農本草經疏》進一步闡述了枇杷葉止嘔的機理。書中指出,枇杷葉性涼,能夠下氣,使火氣不上升,從而平息胃部的氣逆,使胃部安穩。這對於治療嘔吐、口乾、肺熱咳嗽等症狀非常有效。
總結來說,枇杷葉作為一味傳統的中藥單方,在止嘔方面表現出多方面的功效。它不僅能夠平息胃部的氣逆,減少嘔吐、反胃等症狀,還能改善胃部環境,促進消化系統的健康。這些功效在多部古代中醫典籍中得到了充分的證實和支持。
7. 清胃熱
枇杷葉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是一味能夠清胃熱的藥物,多部古代中醫典籍中都有相關的記載,這些記載提供了豐富的理論支持和實踐經驗。
《本草綱目》提到,枇杷葉主要用於治療肺胃疾病,其主要功效在於下氣。當氣下行時,體內的火氣會隨之下降,痰液也能順暢排出,從而達到平息胃火、減少嘔吐、口渴等症狀的效果。這表明枇杷葉對於清胃熱具有直接的作用。
《本草匯言》則更進一步地描述了枇杷葉的多方面功效,特別強調其安胃氣的作用。書中指出,枇杷葉可以治療嘔吐、反胃、吐食不止等症狀,這些症狀往往與胃熱有關。枇杷葉通過安穩胃氣,使胃部的火氣得到控制,進而緩解上述症狀。
《重慶堂隨筆》也指出,枇杷葉對於濕溫、疫癘、穢毒等邪氣在胃的情況下,能夠澄清濁氣,恢復胃部的清潔。這表明枇杷葉不僅能夠清胃熱,還能改善胃部環境,促進消化系統的健康。
《名醫別錄》和《本草再新》則強調了枇杷葉在下氣、清熱方面的功效,特別是對於胃部的火氣有很好的調節作用。《名醫別錄》提到枇杷葉可以治療嘔吐不止,這正是胃熱的典型症狀之一。
《本草經疏》進一步闡述了枇杷葉清胃熱的機理。書中指出,枇杷葉性涼,能夠下氣,使火氣不上升,從而平息胃部的火氣,使胃部安穩。這對於治療嘔吐、口乾、肺熱咳嗽等症狀非常有效。
總結來說,枇杷葉作為一味傳統的中藥單方,在清胃熱方面表現出多方面的功效。它不僅能夠平息胃部的火氣,減少嘔吐、口渴等症狀,還能改善胃部環境,促進消化系統的健康。這些功效在多部古代中醫典籍中得到了充分的證實和支持。
8. 清肺熱利咽
枇杷葉,單方使用即具清肺熱、利咽之效,古籍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主要在於「下氣」。
《本草綱目》指出枇杷葉「治肺胃之病,大都取其下氣之功耳。氣下則火降痰順」,說明其功效的核心在於疏通氣機,使肺胃之熱下降,痰濁順利排出。 若肺熱導致咳嗽、口渴、嘔逆等症狀,「氣下」便能使這些症狀得到緩解。 此觀點亦與《神農本草經疏》相符,該書認為枇杷葉「性涼,善下氣,氣下則火不上升,而胃自安」,因此能治療咳嗽、嘔吐、口乾等症狀。
《本草匯言》則更進一步闡述其作用,認為枇杷葉能「安胃氣,潤心肺,養肝腎」,說明其不僅能清肺熱,還有滋潤肺腑、養陰的功效,這對於因肺熱引起的咽喉腫痛也有緩解作用。 其「主嘔噦反胃而吐食不止,安胃氣也;或氣逆痰滯而咳嗽靡寧,潤肺氣也」等論述,也從不同角度說明枇杷葉的清熱潤肺、止咳化痰之效。
《重慶堂隨筆》更指出枇杷葉能治療因風溫、溫熱、暑、燥等邪氣侵犯肺部,以及濕溫、疫癘等邪氣侵犯胃部的病症,顯示其應用範圍廣泛,並強調其「香而不燥」的特點,使其更適合清熱而不傷陰。 諸多古籍記載,都從不同側面印證了枇杷葉清肺熱、利咽的功效,其「下氣」作用是其核心機理所在。
9. 止咳化痰
枇杷葉在中醫理論中被廣泛用於治療肺胃疾病,特別是在止咳化痰方面有著獨特的功效。根據多部古代中醫典籍的記載,枇杷葉的藥理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本草綱目》指出,枇杷葉主要用於治療肺胃病症,通過其下氣的作用,使得體內的火氣下降,痰液得以順暢排出,進而改善因氣逆引起的各種症狀,如嘔吐、口渴、咳嗽等。這表明枇杷葉對於調節肺胃氣機具有良好的效果。
《本草匯言》進一步闡述了枇杷葉對於胃氣的安定作用,以及對心肺、肝腎的滋養功能。該書提到枇杷葉可以治療嘔吐、咳嗽、虛火煩躁等症狀,強調其在潤肺、養腎、涼心等方面的作用,顯示出枇杷葉在多個層面的療效。
《重慶堂隨筆》則將枇杷葉的應用範圍擴展到了風溫、溫熱、暑、燥等多種外感疾病的治療,特別是在肺部疾病的治療中,枇杷葉能夠保護肺臟,使其保持柔軟,同時也能清除胃中的濁氣,恢復中焦的清潔。
《名醫別錄》和《本草再新》也強調了枇杷葉在下氣、止咳、化痰方面的功效,尤其是在治療肺熱引起的咳嗽、吐血等症狀時,枇杷葉表現出了卓越的效果。
綜上所述,枇杷葉作為一味傳統的中藥單方,在中醫臨床應用中,不僅能夠有效地治療由肺胃氣機不調引起的各類症狀,還能在多種外感疾病的治療中發揮重要作用,尤其在止咳化痰方面,其功效得到了廣泛認可。
枇杷葉的現代功效
1. 其他功效
枇杷葉的現代藥理研究顯示,其甲醇提取物中分離出的倍半萜糖苷丙,以200mg/kg的劑量灌胃給予小鼠,能顯著抑制小鼠的糖尿病症狀。藥效在給藥4小時後達到高峰,7小時後藥效降低約50%。相對的,倍半萜糖苷甲和乙,即使以300mg/kg的劑量給予,並未觀察到對糖尿病的抑制效果。然而,多羥基三萜成分,以500mg/kg的劑量灌胃給予小鼠,則顯示出對糖尿病的良好抑制作用。
2. 抗炎鎮痛
枇杷葉乙醇提取物具備抗炎活性,能有效抑制角叉菜膠誘導的大鼠足部腫脹。進一步研究顯示,其抗炎作用與其中所含的三萜成分山楂酸(Maslinic acid)密切相關,山楂酸本身亦具有抗炎效果。換言之,枇杷葉的抗炎作用至少部分歸功於其含有的山楂酸成分。
3. 鎮咳作用
枇杷葉的鎮咳作用,主要來自其所含的杏仁甙成分。杏仁甙進入下消化道後,會被微生物酶分解,產生微量的氫氰酸。這些微量氫氰酸對呼吸中樞具有鎮靜效果,進而達到平喘和鎮咳的藥理作用。簡單來說,就是透過杏仁甙分解產生的氫氰酸,來抑制呼吸中樞的興奮性,從而緩解咳嗽症狀。
4. 抗腫瘤
枇杷葉在抗腫瘤藥理方面,主要歸因於其所含的枇杷葉黃酮。這種活性成分展現出顯著的抗腫瘤作用,能有效幹預癌細胞的生命週期。具體而言,枇杷葉黃酮能直接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與增殖,阻斷其不斷分裂擴散的惡性進程。
更深入的作用機制包括其能誘導腫瘤細胞凋亡,亦即促使異常細胞啟動程序性死亡,從而清除體內潛在或已形成的腫瘤細胞。此外,枇杷葉黃酮對於提升宿主的整體防禦力亦有助益,它能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使免疫系統更能識別並攻擊癌細胞,共同達成了抑制腫瘤的生長和轉移的效果。
除了這些直接的抗腫瘤效應,現代研究還發現枇杷葉黃酮具備抗炎、抗氧化、抗病毒和抑菌等生物活性,這些特性可能間接支持機體的健康狀態,與抗癌作用形成協同。儘管《本草綱目》記載枇杷葉味苦性寒,主入肺胃二經,善清肺止咳、涼血化痰等傳統功效,但其抗腫瘤潛力則主要體現在現代藥理對枇杷葉黃酮的深入研究上,揭示了其在腫瘤防治領域的科學基礎。
5. 降血壓
枇杷葉,性味微苦、澀,微寒,歸肺經。其藥理研究顯示,枇杷葉中富含的枇杷葉多糖是其降壓功效的核心有效成分。枇杷葉多糖展現出顯著的降血壓作用,此機制涉及其對心血管系統的全面性調節。它能有效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改善血管內皮功能,提升血管彈性,進而促使血壓平穩下降。
此外,枇杷葉多糖在改善心血管功能方面亦具潛力,有助於減輕心臟負荷,維護心臟健康。此藥理作用為理解枇杷葉在高血壓管理中的應用奠定基礎。鑑於其對血壓及心血管系統的正面影響,枇杷葉多糖被認為在預防及輔助治療高血壓方面具有臨床應用價值。其多靶點的作用機制,使其在維持心血管穩態中發揮重要角色。透過對血管張力的調節及整體心血管功能的提升,枇杷葉展現了其作為一種天然降壓潛力藥物的可能性。
6. 降血脂
枇杷葉性微寒,味苦,自古以來即被視為調理身體的傳統藥材。其不僅具有清肺止咳之效,在調節血脂方面亦展現其獨特功用。
根據《本草綱目拾遺》的記載,枇杷葉甘涼無毒,入肺經,其載述功效包括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更值得注意的是,典籍中明確指出其具有「降血脂」的功效,並能益氣生津,顯示其在調節人體脂質代謝方面具有悠久應用歷史。
現代藥理研究進一步深入揭示了枇杷葉降血脂的科學基礎。研究證實,枇杷葉中的關鍵活性成分為枇杷葉多糖。這種獨特的天然多糖能有效降低血清中的總膽固醇(TC)及三酸甘油酯(TG)水平。同時,它還能促進高密度脂蛋白(HDL,即俗稱的「好膽固醇」)的升高,這對於維持心血管健康至關重要。這種綜合性作用機制,即降低有害血脂成分並提升有益血脂成分,凸顯了枇杷葉在輔助改善脂質代謝異常方面的潛力。
7. 降血糖
枇杷葉,性寒味苦,歸肺、胃經。古籍《本草綱目》已載其可「降血糖」,現代醫學研究更深入揭示此功效主要源於其含有的活性成分——枇杷葉多糖。此類多糖化合物對於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代謝,展現出明確的藥理作用。
枇杷葉多糖的降血糖機制多元。其一,它能有效抑制腸道內的α-葡萄糖苷酶活性。該酶之抑制可顯著延緩消化道對碳水化合物分解後葡萄糖的吸收過程,進而有效避免餐後血糖水平的驟升,對穩定飯後血糖波動具關鍵作用。
其二,研究顯示枇杷葉多糖有助於促進胰臟胰島素的分泌。胰島素是調節血糖的關鍵激素,其分泌增加可促進血液中葡萄糖的轉運與利用。同時,枇杷葉多糖還能增強外周組織(如肌肉、脂肪細胞)對葡萄糖的攝取與利用效率,直接加速血液中葡萄糖的清除,從而協同作用降低整體血糖水平。
綜合而言,枇杷葉及其所含的枇杷葉多糖,以其多重機制,呈現出作為一種潛在天然降血糖物質的顯著潛力。
8. 抗發炎
枇杷葉作為傳統應用廣泛的天然植物,其在抗發炎方面的藥理功效已獲得現代科學的深入探討。其核心活性成分——枇杷葉黃酮,是展現此重要作用的關鍵物質。
枇杷葉黃酮透過多靶點的分子機制,有效抑制體內的炎症反應級聯。它能夠顯著干預多種促炎性介質的合成與釋放路徑。例如,在炎症發生時,身體會釋放出多種細胞激素(cytokines)來啟動並維持炎症反應,如腫瘤壞死因子-α (TNF-α) 和介白素-6 (IL-6)。枇杷葉黃酮能有效抑制這些關鍵細胞激素的過度分泌,從而阻斷炎症信號的傳遞。
此外,研究也指出枇杷葉黃酮可能透過調節核因子-κB (NF-κB) 等重要轉錄因子的活化。NF-κB 在免疫和炎症反應中扮演核心角色,其活化會導致多種促炎基因的表達。透過抑制 NF-κB 通路,枇杷葉黃酮能夠從源頭上減少炎症介質的生成,進一步減輕炎症反應。
這種對炎症因子釋放的精準抑制,以及對炎症通路調控的能力,使得枇杷葉能夠有效緩解由各種生理刺激或病理狀態所引起的組織紅腫、疼痛、發熱等炎症症狀。其抗炎特性對於減輕組織損傷、促進受損部位的恢復具有潛在的益處,並為呼吸道炎症、消化道炎症或某些慢性發炎性疾病的輔助性處理提供了天然途徑。總體而言,枇杷葉憑藉其豐富的枇杷葉黃酮成分,展現出明確的抗發炎功效,有助於維持機體的穩態平衡。
9. 抗氧化
枇杷葉在藥理研究中展現出顯著的抗氧化潛能,其核心功勳歸因於內含豐富的活性化合物,尤其是黃酮類、三萜類及酚酸類物質。這些化合物,特別是其核心成分「枇杷葉黃酮」,能夠有效清除體內的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自由基是新陳代謝過程中產生的不穩定分子,具有高度活性,會攻擊細胞膜、DNA、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導致氧化損傷與細胞老化。
枇杷葉中的抗氧化成分透過多種機制作用,例如直接捕捉自由基、抑制自由基的形成、以及增強內源性抗氧化酶的活性,從而降低氧化壓力對機體的危害。透過清除過量的自由基,枇杷葉有助於維護細胞結構與功能的完整性,減少因氧化應激引起的炎症反應。這不僅能減緩細胞衰老過程,亦有助於預防與氧化損傷相關的慢性疾病,如動脈硬化、神經退化性疾病以及某些癌症的發生風險。
其「清體內之自由基,緩衰老之效」的闡述,正精準概括了枇杷葉黃酮在維護健康與延緩衰老方面的重要藥理作用。此類天然植物性抗氧化劑的攝取,為身體提供了一道防護牆,對抗日常環境壓力與身體代謝所生成的有害物質,有助於維持生理機能的平衡與健康。
10. 抗病毒
枇杷葉作為一種常見植物,其在傳統應用之餘,現代藥理研究亦揭示其獨特的抗病毒功效。核心成分枇杷葉多糖,被證實具有廣泛的抗病毒活性。這種多糖能有效抑制多種病毒,其機制可能涉及阻斷病毒吸附目標細胞、干擾病毒感染宿主細胞的過程,以及抑制細胞內病毒顆粒的複製與釋放。
具體來看,枇杷葉多糖對數種臨床重要病毒均展現出抑制作用。它對流行的流感病毒有顯著的抑制效果,這意味著其可能在對抗季節性流感方面發揮潛力。此外,對於單純皰疹病毒,枇杷葉多糖亦表現出抑制活性,有助於控制或減輕由其引起的感染症狀。值得關注的是,研究發現枇杷葉多糖甚至對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亦具備一定的抑制能力,儘管分子層面的詳細機制尚待深入闡明,但已確立其廣泛的抗病毒譜。這些發現為探究天然植物來源的廣譜抗病毒藥物提供了重要線索。
11. 抗菌
枇杷葉,性味微寒而苦,歸肺、胃二經。其傳統應用廣泛,不僅能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更展現出顯著的抗菌消炎效用。現代藥理研究深入揭示,枇杷葉的抗菌作用主要歸因於其富含的活性成分——枇杷葉黃酮。
枇杷葉黃酮的抗菌機制呈現多面向特點。首先,它能有效抑制多種細菌的生長與繁殖,從源頭上遏制細菌數量增長。其次,枇杷葉黃酮可直接作用於細菌的細胞膜,破壞其完整性與功能,導致細菌細胞結構崩潰並失去活性,進而達到殺菌或抑菌的效果。再者,該黃酮類物質還具備抑制細菌毒素產生的能力,從而降低細菌對宿主細胞和組織的損害,減輕感染引發的炎症反應。
綜合上述藥理作用,枇杷葉在對抗細菌感染方面展現出良好的潛力與廣闊的應用前景。
枇杷葉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大劑量可用至30g,鮮品15-30g;或熬膏,或入丸、散。
枇杷葉的炮製
枇杷葉處理步驟
- 枇杷葉清洗: 刷去絨毛,用水洗淨,稍潤,切絲,曬乾。
- 蜜炙枇杷葉:
- 取枇杷葉絲,加煉熟的蜂蜜和適量開水,拌勻,稍悶。
- 置鍋內用文火炒至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
- 比例:每枇杷葉絲100斤,用煉熟蜂蜜25斤。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枇杷葉注意事項
- 胃寒嘔吐者忌用:枇杷葉寒涼,胃寒嘔吐者食用後可能加重症狀。
- 肺感風寒咳嗽者忌用:枇杷葉性寒,肺感風寒咳嗽者食用後可能加重咳嗽症狀。
枇杷葉相關的方劑
枇杷葉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枇杷葉含有的化學成分
揮發油(Volatile oil), 橙花叔醇(Nerolidol), 金合歡醇(Farnesol), 苦杏仁甙(Amygdalin), 酒石酸(Tartaric acid), 枸櫞酸(citric acid), 蘋果酸(Malic acid), 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 熊果酸(ursolic acid), 2α-羥基熊果酸(2α-Hydroxyursolic acid), 馬斯里酸(Maslinic acid), 枇杷呋喃(Eriobofuran), 枇杷佛林A(Loguatifolin A), 金絲桃甙(Hyperin), 橙花叔醇-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Nerolidol-3-O-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 橙花叔醇-3-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Nerolidol-3-O-α-L-rhamnopyranosyl-(1→4)-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 橙花叔醇-3-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Nerolidol-3-O-α-L-rhamnopyranosyl-(1→4)-α-L-rham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 橙花叔醇-3-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Nerolidol-3-O-[α-L-rhamnopyranosyl(1→4)-α-L-rhamnopyranosyl(1→2)-[-α-L-rham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