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腹痛丸

腰腹痛丸

YAO FU TO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學正印》卷下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偏寒 (0.5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8%
腎經 19%
肺經 16%
胃經 10%
心經 10%
脾經 8%
膽經 2%
大腸經 2%
肝經
腎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脾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腰腹痛丸中加入杜仲,主要基於其以下兩方面原因:

  1. 補腎強腰,舒筋活絡:杜仲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安胎的作用。對於腰腹疼痛,尤其是因腎虛腰痠、筋骨酸軟引起的疼痛,杜仲能起到補腎強腰、舒筋活絡的作用,緩解疼痛症狀。
  2. 固本培元,改善體質:杜仲還能改善體質,增強機體抵抗力,提高免疫力,從而預防腰腹疼痛的反覆發作。對於因寒溼入侵、氣血不足等引起的腰腹疼痛,杜仲也能起到固本培元、增強抵抗力的作用,幫助機體恢復健康。

腰腹痛丸中添加阿膠,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血益氣,滋陰潤燥:阿膠性甘平,入肝腎經,具有補血滋陰、潤燥止血的功效。腰腹疼痛常因氣血不足、肝腎虧虛、陰虛火旺所致,阿膠可補益氣血,滋養肝腎,改善疼痛。
  2. 強筋健骨,緩解疼痛:阿膠富含膠原蛋白,可促進骨骼生長,改善骨質疏鬆,從而起到強筋健骨的作用。同時,阿膠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營養,緩解疼痛。

腰腹痛丸中加入麥門冬,主要有兩大原因:

  1. 滋陰潤燥,緩解疼痛: 麥門冬性寒,入心肺經,具有滋陰潤燥、清熱除煩的功效。腰腹疼痛常伴有陰虛火旺、血虛瘀阻等症狀,麥門冬可滋養陰液,降低體內熱度,緩解疼痛。
  2. 健脾益氣,助藥力: 麥門冬同時具有健脾益氣的作用,能增強脾胃運化能力,促進營養吸收,從而為治療腰腹疼痛提供充足的能量,有助於藥效發揮。

總之,麥門冬在腰腹痛丸中扮演著滋陰潤燥、健脾益氣的重要角色,有助於緩解疼痛,提高療效。

腰腹痛丸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滋陰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清熱解毒之功效。對於腰腹疼痛伴有血虛、熱毒、瘀血等症狀,生地黃能起到滋陰降火,涼血止痛的作用。
  2. 補益腎陰: 腰腹疼痛往往與腎虛有關,生地黃能滋補腎陰,緩解腎虛所致的腰痛、腹痛。此外,生地黃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腰腹部血液供應,緩解疼痛。

腰腹痛丸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疼痛:白芍性微寒,味苦酸,歸肝、脾經,具有斂陰止痛的作用。腰腹疼痛常與肝氣鬱結、血虛經絡不通等因素有關,白芍能平肝解鬱,養血柔肝,緩解疼痛不適。
  2. 調節氣血:白芍還具有養血柔肝、調經止痛的功效。腰腹疼痛可能因氣血不足、經絡不通而引起,白芍能補益氣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經絡運行,從而減輕疼痛。

腰腹痛丸中加入五味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益脾腎,緩解疼痛: 五味子味酸甘,性溫,入肺、腎經,具有益氣補腎、斂肺止咳、生津止渴之功效。腰腹疼痛常因脾腎虛弱、氣血不足引起,五味子可補益脾腎,促進氣血生化,從而緩解疼痛。
  2. 收斂固澀,止痛止瀉: 五味子還具有收斂固澀之效,可止痛止瀉,緩解腰腹疼痛伴隨的腹瀉等症狀。此外,五味子能安神定志,也能緩解因精神緊張、壓力過大引起的腰腹疼痛。

「腰腹痛丸」方劑中加入青蒿,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暑、涼血止痛的功效。

青蒿味苦性寒,入肝膽經,具有清熱解暑、涼血止痛、截瘧、驅蟲等功效。對於腰腹疼痛,若因熱毒、濕熱、瘀血阻滯等原因引起,則青蒿可通過清熱解毒、涼血化瘀,達到止痛的效果。此外,青蒿還能清熱利濕,對於因濕熱引起的腰腹疼痛也有緩解作用。因此,青蒿在「腰腹痛丸」中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重要作用,有助於緩解腰腹疼痛。

腰腹痛丸中加入山茱萸,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溫腎固精,止痛止瀉:山茱萸味酸性溫,入肝腎經,具有溫補腎陽、固精縮尿、止痛止瀉的功效。腰腹疼痛,常因腎虛、寒濕等因素導致,山茱萸能溫腎陽,驅散寒濕,從而緩解疼痛。
  2. 補益肝腎,強壯筋骨:山茱萸還具有補益肝腎、強壯筋骨的作用。肝腎虧虛,則筋骨失養,容易引起腰腹疼痛。山茱萸能補益肝腎,使筋骨強健,從而改善腰腹疼痛的症狀。

腰腹痛丸中加入銀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疏肝理氣,止痛止痙: 銀柴胡味苦性寒,入肝經,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對於因肝氣鬱結、氣機不暢引起的腰腹疼痛、痙攣,有顯著的緩解作用。
  2.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銀柴胡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以輔助治療因濕熱、瘀血等因素導致的腰腹疼痛。

因此,在腰腹痛丸中加入銀柴胡,可起到疏肝理氣、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有助於緩解腰腹疼痛的症狀。

腰腹痛丸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枳殼味苦、辛,性寒,歸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咳、散結止痛之效。對於因氣滯血瘀、痰濕阻滯所致的腰腹疼痛,枳殼能疏通氣機,緩解疼痛。
  2. 消食導滯:腰腹疼痛也可能與脾胃虛弱、飲食不節、積食停滯有關。枳殼能消食導滯,促進胃腸蠕動,幫助消化,減輕腹脹、腹痛等症狀。

綜上所述,枳殼在腰腹痛丸中,既能行氣止痛,又能消食導滯,對於多種原因引起的腰腹疼痛,均有良好的輔助治療效果。

腰腹痛丸中添加艾葉,主要基於其溫經散寒、止痛止血之效。

艾葉性溫,入肝、脾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止血之效,可溫煦脾腎陽氣,改善腰腹冷痛、寒凝血瘀所致的疼痛。此外,艾葉還具有活血化瘀作用,有助於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因此,腰腹痛丸中加入艾葉,可有效改善腰腹冷痛、寒凝血瘀、血行不暢等問題,起到溫經散寒、止痛止血的功效。

腰腹痛丸中加入鱉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壯骨,止痛消腫: 鱉甲性寒,入肝腎經,具有滋陰潛陽、補腎壯骨、消腫止痛之效。對於因腎虛腰痛、筋骨痠痛、跌打損傷等引起的腰腹疼痛,鱉甲可以起到補益腎氣、強健筋骨、消腫止痛的作用。
  2. 活血化瘀,舒筋活絡: 鱉甲還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絡的功效。對於因血瘀氣滯、經絡不通所致的腰腹疼痛,鱉甲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達到止痛的效果。

腰腹痛丸中加入枇杷葉,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1. 止咳化痰,降逆止嘔:枇杷葉性寒味苦,入肺經,具清肺化痰、降氣止嘔之效。腰腹痛常伴隨氣逆上衝、噁心嘔吐等症狀,枇杷葉可清熱降逆,緩解不適。
  2. 疏肝理氣,緩解疼痛:枇杷葉亦具疏肝理氣之效,可舒緩肝氣鬱結所致的疼痛,尤其適用於肝氣犯胃、氣滯血瘀引起的腰腹痛。

總而言之,枇杷葉在腰腹痛丸中主要發揮止咳化痰、降逆止嘔、疏肝理氣等作用,有助於緩解腰腹痛的各種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腰腹痛丸》主治「經行先期,腰腹疼痛」,即月經提早來潮,伴隨腰腹痠痛之證。此證多因「陰虛血熱,肝腎不足」所致:

  1. 經行先期:陰虛內熱,擾動衝任,血海不寧,導致經血妄行而提前。
  2. 腰腹疼痛:肝腎虧虛,腰府失養,加上血熱瘀滯,經脈不通,故見疼痛。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滋陰清熱,固衝調經

  • 生地黃、麥門冬、北五味子:滋陰生津,涼血養血,清虛熱以安衝任。
  • 銀柴胡、青蒿子:清退虛熱,尤其善治血分伏熱,防熱擾經期。
  • 鱉甲:滋陰潛陽,軟堅散結,兼清血中伏火。

2. 補益肝腎,強腰止痛

  • 杜仲(酥炙):補肝腎、強筋骨,專治腰脊痠痛。
  • 山茱萸肉:補益肝腎,固攝精血,調節經量。
  • 阿膠(蛤粉炒):養血止血,滋陰潤燥,兼治經血過多。

3. 調和氣血,通絡止痛

  • 白芍(生用清熱,酒炒緩急):養血斂陰,柔肝止痛,調節子宮氣血。
  • 枳殼(半生半炒):生者理氣寬中,炒者緩和藥性,疏解氣滯以減腹痛。
  • 艾葉(醋製):溫經止血,散寒止痛,反佐寒涼藥以防過傷陽氣。

4. 輔助配伍

  • 枇杷葉(蜜炙):清肺降氣,間接調暢氣機,助氣血運行。
  • 醋煮山藥糊丸:山藥健脾固腎,醋收斂止血,強化整體固攝之效。

治療原理總結:
本方以「滋陰清熱」為本,直治病機核心;「補肝腎、強腰膝」為標,緩解疼痛;兼「調氣活血」,使補而不滯。全方寒溫並用,標本兼顧,既能清虛熱以調經期,又能補肝腎以止疼痛,契合陰虛血熱、肝腎不足之證。

傳統服藥法


杜仲3兩(酥炙),阿膠4兩(蛤粉炒),麥門冬4兩(去心),生地黃6兩(酒洗),白芍8兩(生用4兩,酒炒4兩),北五味子3兩,青蒿子3兩,山茱萸肉3兩,銀柴胡1兩,枳殼3兩(江西陳者良,半生半炒),艾葉2兩(用浸香附醋打糊餅曬乾),鱉甲4兩(醋炙),枇杷葉(去毛,蜜炙)10兩。
上為末,醋煮山藥粉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錢,空心淡醋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腰腹痛丸有活血化瘀、理氣止痛的功效,但孕婦和哺乳期婦女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胰臟炎月經提前到來

相同名稱方劑


腰腹痛丸, 出處:《醫學正印》卷下。 組成:杜仲3兩(酥炙),阿膠4兩(蛤粉炒),麥門冬4兩(去心),生地黃6兩(酒洗),白芍8兩(生用4兩,酒炒4兩),北五味子3兩,青蒿子3兩,山茱萸肉3兩,銀柴胡1兩,枳殼3兩(江西陳者良,半生半炒),艾葉2兩(用浸香附醋打糊餅曬乾),鱉甲4兩(醋炙),枇杷葉(去毛,蜜炙)10兩。 主治:經行先期,腰腹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