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宜胎飲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涼血: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清熱解毒的功效。孕婦懷胎期間,體內容易出現陰虛火旺的情況,導致胎兒不安、孕婦燥熱等症狀。生地黃能滋陰降火,使孕婦體內陰陽平衡,安定胎兒。
- 養血安胎:生地黃能養血滋陰,改善孕婦血虛情況,避免胎兒因血不足而出現發育不良或流產的風險。同時,生地黃也能安胎,緩解孕期出現的胎動不安、腰痠腹痛等症狀,有助於母子平安。
總而言之,生地黃在宜胎飲中扮演着滋陰涼血、養血安胎的重要角色,有助於孕婦懷孕期間的身體健康和胎兒的正常發育。
宜胎飲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補血養血: 當歸性溫,味甘辛,歸肝、心、脾經,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孕婦懷胎期間,血氣易虛,服用當歸可補益血氣,促進胎兒生長發育,預防妊娠貧血。
- 調經安胎: 當歸能調和血脈,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改善孕婦血瘀、氣滯等症狀,穩定胎兒狀態,預防流產。
因此,宜胎飲中加入當歸,能有效改善孕婦血虛、氣滯等症狀,促進胎兒健康成長。
宜胎飲中加入麥門冬,主要考量其滋陰潤肺,養心安神之效。孕婦懷胎期間,氣血易虛,心神不寧,易出現心悸、失眠、口乾舌燥等症狀。麥門冬味甘性寒,入心肺經,能滋陰清熱,潤肺止咳,養心安神,緩解孕婦因氣血虛弱引起的種種不適,有助於胎兒健康成長。此外,麥門冬還能滋潤胎兒,預防胎兒宮內發育不良,對母體和胎兒都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
宜胎飲方中包含白芍,主要原因如下:
- 緩解妊娠不適: 白芍性微寒,味酸苦,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的功效。孕婦常有氣血不足、肝氣不舒等症狀,導致胎動不安、小腹墜痛等。白芍可以補血養肝,緩解這些不適症狀,穩定胎兒。
- 預防流產: 白芍能收斂止痛,有助於固胎止血,防止胎兒滑脫。對於懷孕早期有先兆流產跡象的孕婦,白芍可以起到安胎的作用。
「宜胎飲」方劑中含有阿膠,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滋陰:阿膠性味甘平,入肺、肝、腎經,具有補血滋陰、潤燥止渴的功效。孕婦懷孕期間容易出現血虛、氣血不足、胎兒發育不良等問題,而阿膠可以補益氣血,促進胎兒生長發育,維持母體健康。
- 固胎安胎:阿膠具有滋陰安胎的功效,可以改善孕婦體虛、胎氣不穩等問題,有助於安胎保胎,預防流產。
總之,阿膠在「宜胎飲」中發揮着補血滋陰、固胎安胎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孕婦的體質,促進胎兒健康發育。
宜胎飲中加入杜仲,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補腎固胎:杜仲性溫,味甘,歸腎經,具有補腎強筋、安胎止漏之效。孕婦若腎氣虛弱,易導致胎兒不穩,甚至流產。杜仲能補益腎氣,加強胎兒著牀,並改善孕婦腰痠背痛等症狀,有助於安胎。
- 活血化瘀:杜仲亦具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子宮血液供應,使胎兒獲得充足營養,並減少胎盤早剝的風險。對於孕期容易出現血瘀症狀的孕婦,杜仲能有效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胎兒健康發育。
宜胎飲中加入續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固腎安胎:續斷具有補腎壯骨、固精止帶的功效,可補益腎氣,加強腎臟對於胎兒的滋養作用,進而達到安胎的效果。對於因腎虛所致的胎動不安、易滑胎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
- 活血止痛:續斷亦具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對於孕婦因氣血運行不暢而引起的腹痛、腰痛等症狀,也有緩解作用。
因此,宜胎飲中加入續斷,旨在通過補腎固胎、活血止痛,達到安胎的目的。
宜胎飲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用於治療孕婦因濕熱蘊結所導致的胎動不安、小腹墜脹等症狀。
黃芩性寒,味苦,入肺、膽、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安胎止嘔等作用。對於孕婦因濕熱內蘊導致的胎動不安,黃芩可以清熱燥濕,降低體內濕熱,達到安胎的作用。此外,黃芩還能清熱解毒,預防因濕熱引起的感染,保障孕婦和胎兒的健康。
宜胎飲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 枳殼味苦、辛,性寒,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消脹、破氣消積、止痛的功效。孕婦懷孕期間,由於氣血運行不暢,容易導致腹痛、脹滿等不適,枳殼可以疏肝理氣,緩解腹痛,改善孕期不適。
- 健脾開胃: 枳殼能促進胃液分泌,有助於消化吸收,改善食慾不振。懷孕期間,孕婦體質虛弱,容易出現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問題,枳殼能健脾開胃,增進食慾,有助於營養吸收,維持母體健康。
宜胎飲中加入砂仁,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 健脾開胃,理氣止嘔:孕婦常有脾胃虛弱、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等症狀。砂仁味辛性溫,入脾胃經,能溫脾胃,助消化,行氣止嘔,改善孕婦的消化不良和孕吐情況。
- 安胎止嘔:砂仁具有安胎的作用,能緩解孕婦的胎動不安,並通過行氣止嘔,減輕孕吐,進一步穩定胎兒。
因此,宜胎飲中加入砂仁,能有效改善孕婦的消化不良、孕吐等症狀,同時也有助於安胎,提高妊娠安全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宜胎飲」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宜胎飲」主治妊娠四五月期間,孕婦出現 咳嗽、五心煩熱、胎動不安 之證,此證在中醫稱為 「子嗽」。子嗽多因孕後陰血下聚養胎,陰虛火旺,或胎熱上沖,肺失清肅所致。本方以養陰清熱、安胎止咳為主要方向,兼顧調和氣血以穩固胎元。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滋陰養血,固護胎元
- 乾地黃(酒洗):甘寒滋陰,養血潤燥,針對陰虛火旺之本。
- 當歸身(酒洗):補血和血,酒製後性溫而不燥,配合地黃養血安胎。
- 麥冬(去心):清心潤肺,生津除煩,緩解五心煩熱與咳嗽。
- 白芍(酒炒):斂陰柔肝,酒炒後減其寒性,協調肝脾以安胎。
- 阿膠(蛤粉炒珠):滋陰補血,止血潤肺,尤善治陰虛咳嗽與胎動不安。
2. 補腎強腰,固沖安胎
- 杜仲(鹽水炒斷絲):鹽製入腎,補肝腎、強筋骨,固沖任以安胎。
- 川續斷(鹽水炒):補肝腎、續筋骨,鹽炒增強下行固胎之效,與杜仲相須為用。
3. 清熱止咳,調氣和中
- 條芩(黃芩):清胎熱,瀉肺火,為傳統安胎要藥,尤宜於熱擾胎元之證。
- 枳殼(麩炒):麩炒緩其破氣之性,理氣寬中,防滋膩壅滯。
- 砂仁(炒,去殼):醒脾和胃,理氣安胎,少量用之防補藥礙胃,兼緩咳嗽氣逆。
三、方劑配伍特點
本方以 養陰清熱為主,補腎安胎為輔,佐以 理氣調中,構成標本兼顧之方:
- 滋陰潤燥(地黃、麥冬、阿膠)解決陰虛火旺之根本;
- 補肝腎、固沖任(杜仲、續斷)強化胎元穩定性;
- 清熱理氣(黃芩、枳殼、砂仁)調節肺胃氣機,止咳安胎。
全方體現 「養陰不滯,清熱不傷,補而不塞」 的妊娠用藥原則,針對子嗽之陰虛胎熱病機,既能止咳除煩,又可安胎固本。
傳統服藥法
乾地黃3錢(酒洗),當歸身(酒洗)1錢半,麥冬(去心)1錢半,白芍(酒炒)2錢,阿膠(蛤粉炒珠)1錢,杜仲(鹽水炒斷絲)1錢,川續斷(鹽水炒)1錢,條芩1錢,枳殼(麩炒)1錢,砂仁(炒,去殼)3分(研)。
河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服用宜胎飲前,應先諮詢醫師。
- 本方有滋陰清熱、安胎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孕婦有出血傾向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宜胎飲, 出處:《葉氏女科》卷二。 組成:乾地黃3錢(酒洗),當歸身(酒洗)1錢半,麥冬(去心)1錢半,白芍(酒炒)2錢,阿膠(蛤粉炒珠)1錢,杜仲(鹽水炒斷絲)1錢,川續斷(鹽水炒)1錢,條芩1錢,枳殼(麸炒)1錢,砂仁(炒,去殼)3分(研)。 主治:妊娠四五月,咳嗽,五心煩熱,胎動不安,名曰子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