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仲

杜仲

DU ZHONG

  • 英文名稱:Eucommia ulmoides Oliv. Cortex Eucommiae Ulmoidis Eucommia Bark
  • 別名:扯絲皮,石思仙,絲棉皮,絲連皮,絲楝樹皮,木綿,思仲,思仙,檰
  • 來源:杜仲科植物杜仲的乾燥樹皮。4~6月剝取,刮去粗皮,堆置"發汗"至內皮呈紫褐色,曬乾。
  • 道地藥材:甘肅, 陝西, 雲南, 四川, 廣西, 河南, 浙江, 江西, 湖南, 湖北, 貴州
  • 生長環境:疏林, 谷地, 低山, 林中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杜仲的傳統功效


1. 強筋骨

杜仲,歷代醫家皆肯定其強筋骨之效。從古代經典醫籍中,我們可以窺見其功效的深層機理。

《神農本草經》已記載杜仲「主腰脊痛,補中益精氣,堅筋骨,強志」。《名醫別錄》則指出其能治「腳中痠痛,不欲踐地」。這些記載直接點明杜仲的強筋骨作用,並將其功效與腰脊、腳部的疼痛不適聯繫起來。

後世醫家更進一步闡述了其作用機制。《神農本草經疏》認為,腰為腎之府,腎主骨,肝主筋,腎肝虛弱則會導致腰脊痛、筋骨軟弱等症狀。杜仲辛甘俱備,能補肝腎之不足,從而達到強筋骨的效果。「強志」則因腎藏志,補腎自然能強志。 《藥性論》則強調其治療「腎冷腰痛,腰病人虛而身強直」的功效,說明杜仲對於因腎虛引起的腰痛及筋骨僵硬有效。

《玉楸藥解》則更進一步指出杜仲「益肝腎,養筋骨,去關節濕淫,治腰膝痠痛,腿足拘攣」,說明其不僅能治療因虛引起的筋骨問題,也能治療因濕邪引起的關節疼痛。 《本草綱目》中,李時珍引用龐元英的病例,說明杜仲單味藥就能有效治療腳軟疼痛,指出其功效源於補腎。而王好古的觀點,更將杜仲的功效提升到「潤肝燥,補肝虛」的高度,說明杜仲的強筋骨功效,與肝腎同源,相輔相成。

總而言之,古籍記載充分表明,杜仲具有強筋骨之效,其作用機制與肝腎同補,以及祛除濕邪息息相關,並能有效緩解因肝腎虧虛或濕邪侵襲引起的腰脊痠痛、腿足拘攣等症狀。

2. 補益肝腎

杜仲,其補益肝腎之效,歷代醫家皆有論述。《神農本草經》已記載其「主腰脊痛,補中益精氣,堅筋骨,強志」,奠定了其補肝腎、強筋骨的基礎。後世醫家更進一步闡明其作用機理與臨牀應用。

《名醫別錄》著重其治療「腳中痠痛,不欲踐地」的功效,此與腎虛筋骨無力密切相關。《藥性論》則指出其能治「腎冷腰痛」,說明杜仲擅長溫補腎陽。《日華子本草》及《玉楸藥解》更明確指出其治療腎虛腰脊攣痛、關節濕淫及腰膝痠痛的功效,並強調炙用效果更佳。

王好古在《湯液本草》中獨具慧眼,提出「潤肝燥,補肝經風虛」,此觀點突破了以往單純注重腎的侷限,指出杜仲同時能滋潤肝陰,補益肝氣,這與《本草綱目》李時珍的觀點相呼應:「入肝而補腎,子能令母實也」。肝主筋,腎主骨,肝腎協同作用,才能使筋骨強健,這也解釋了杜仲治療腰膝痠痛、腿足拘攣等症的機理。

《神農本草經疏》深入分析杜仲功效的本質,認為其能「解肝腎之所苦,而補其不足」,從肝腎兩臟的陰陽平衡角度詮釋其作用機制。《本草匯言》更精闢地概括杜仲的臨牀應用:「凡下焦之虛,非杜仲不補;下焦之濕,非杜仲不利」,凸顯其在治療下焦虛寒、濕盛等症方面的獨特價值。《藥品化義》則將杜仲與牛膝區分,說明杜仲補益下焦氣分,與牛膝補益下焦血分有所不同,可互相配合使用。

總而言之,歷代醫家對杜仲補益肝腎的功效及其作用機理的認識,從單純的經驗總結,逐步發展到對臟腑經絡、陰陽氣血的深入理解,充分體現了中醫理論的發展和完善。 杜仲溫補肝腎,強筋壯骨,是治療腰膝痠痛、筋骨無力等症的常用佳品。

3. 安胎

歷代本草對杜仲的記載,多著重其補益肝腎、強筋健骨之效,而其安胎功效則散見於各典籍之中,並非其主要功效,但仍值得探討。

《神農本草經》記載杜仲「主腰脊痛,補中益精氣,堅筋骨」,《本草正》則更直接點明其「暖子宮,安胎氣」的功效。 這些記載顯示古代醫家已認識到杜仲能強化身體根本,而穩固胎元。 從《神農本草經疏》的觀點來看,杜仲能「益腎補肝,則精血自足」,精血充足,自然能更好地滋養胎兒,減少流產的風險。 這與現代醫學中,強調孕期營養充足的重要性不謀而合。

《本草綱目》提及杜仲「入肝而補腎」,並引述龐元英的案例,說明杜仲能治療腳軟疼痛,而此症狀可能與腎虛相關,間接佐證其強腎固胎的功效。《本草求真》則提出更精細的論述,指出杜仲「胎滑夢遺切要」,但同時也提醒,安胎用藥需審慎考慮氣虛血虛的不同情況,杜仲性溫,若氣陷不升,反而可能加重血脫,因此單用杜仲安胎,需謹慎評估體質。

綜上所述,古代醫家認為杜仲安胎的機制,主要在於其補益肝腎,充實精血,從根本上加強母體健康,進而穩固胎元。 然而,不同典籍對其功效和使用時機的描述存在差異,現代臨牀應用中,應參考更多醫籍及臨牀經驗,並結合患者實際情況,才能安全有效地運用杜仲於安胎治療。

4. 補腎

杜仲,其補腎功效歷來受到重視,多部古代醫籍均有記載。

《神農本草經》已將其列為上品,指出其「主腰脊痛,補中益精氣,堅筋骨,強志,除陰下癢濕,小便餘瀝」。這說明古人已認識到杜仲能治療腰痛、補益腎精,並能強健筋骨,提升精神狀態,還能改善因腎虛引起的相關症狀。 《名醫別錄》則進一步記載其能治「腳中痠痛,不欲踐地」,說明其對於腎虛導致的下肢無力也有效。

後世醫家對杜仲補腎功效的認識更加深入。《藥性論》強調其治療「腎冷腰痛」,《日華子本草》則指出其可治「腎勞,腰脊攣」。《玉楸藥解》則將其功效概括為「益肝腎,養筋骨,去關節濕淫,治腰膝痠痛,腿足拘攣」,指出其不僅補腎,更能滋養肝腎,並能治療關節濕痺。值得注意的是,《湯液本草》的王好古提出杜仲「潤肝燥,補肝經風虛」,點明瞭杜仲補腎的同時,也兼顧肝腎同補的機理。 《本草綱目》更精闢地指出:「肝主筋,腎主骨,腎充則骨強,肝充則筋健」,說明杜仲補肝腎,最終能強健筋骨,改善腰膝痠痛等症狀。

許多醫家論述杜仲補腎的機理,例如《神農本草經疏》認為,杜仲能「解肝腎之所苦,而補其不足」,《本草匯言》則總結其為「凡下焦之虛,非杜仲不補」,強調其在治療下焦虛損方面的獨特作用。《藥品化義》更指出杜仲「沈下入腎」,直接作用於腎臟,達到強腎壯骨的效果。總而言之,歷代醫家對杜仲補腎功效的認識,從單純的治療腰痛等症狀,發展到深入探討其補益肝腎、強健筋骨的機理,充分體現了中醫理論的發展和積累。

5. 補氣

杜仲,其補氣功效並非直接作用於肺氣,而是通過間接途徑提升整體氣機,主要體現在補益肝腎,從而影響全身氣血運行。

古代醫籍對杜仲補氣功效的記載,多與其補益肝腎、強筋健骨的功效聯繫在一起。例如,《神農本草經》記載其“補中益精氣”,《神農本草經疏》則進一步闡述,“益腎補肝,則精血自足,其主補中者,肝腎在下,臟中之陰也,陰足則中亦補矣。” 這裡的“補中”,並非指補益脾胃之氣,而是指補益下焦之陰氣,肝腎為陰,陰氣充盈則全身氣血運行得以改善,從而達到“補中”的效果。 《藥品化義》也指出杜仲“堅腎氣,強壯筋骨”,這與腎主骨髓,精氣充盈的觀點相符。腎氣足則骨骼強健,整體氣血運行也更順暢。

《本草綱目》中,王好古的觀點尤其值得重視,他認為杜仲“潤肝燥,補肝虛”,此觀點突破了以往只注重其滋腎功能的侷限。肝主筋,腎主骨,肝腎協調才能使筋骨強健,氣血通暢。杜仲補肝腎,則筋骨得養,氣血充盈,從而間接地提升了人體的整體氣機。 《本草綱目》還記載了杜仲治療腳軟的案例,說明其補益肝腎,改善氣血運行,對於因肝腎虛弱導致的氣虛症狀,有很好的療效。

總而言之,杜仲的補氣作用並非直接作用於肺,而是通過補益肝腎,從而間接提升整體氣血,達到強筋健骨,改善氣機運行之效。其補氣的機制,與古代醫家強調的肝腎同源,陰陽互補的理論密切相關。

杜仲的現代功效


1. 促進血液循環

杜仲,作為一種藥用植物,在促進血液循環方面展現出多重藥理作用。其所含有的豐富活性成分,如多酚、皁苷及黃酮類化合物等,賦予其顯著的抗氧化與抗炎特性,這些作用有助於保護血管內皮,減少細胞損傷,從而為改善整體血液循環奠定基礎。

現代研究進一步揭示,杜仲能夠介入脂質代謝,有效降低血清中的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這對於減少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風險至關重要。透過抑制斑塊的積聚,血管內腔得以保持暢通,顯著提升血液流動性。

此外,杜仲具備擴張血管的能力,此作用可有效降低周邊血管阻力,進而達到降低血壓的效果。穩定的血壓有助於減輕心臟的泵血負擔,使血液能更順暢地輸送到全身各組織器官。同時,杜仲還能增強心肌收縮力,提升心臟的泵血效能,確保身體獲得充足的血液供應。

杜仲對於改善微循環的效用尤其值得關注。它能促進末梢細小血管的血液流通,加速新陳代謝廢物的排出,並更有效率地將氧氣與營養物質送達細胞。這種全面的改善作用,從宏觀到微觀層面促進了血液的活絡與循環增強,體現了其活血化瘀的傳統功效。

2. 促進骨骼健康

杜仲,素來被中醫視為「補腎壯骨」之珍品,其在促進骨骼健康方面的藥理功效,已逐漸透過現代科學觀點獲得闡明。這味滋補要藥富含鈣、鋅等多種對骨骼生長髮育至關重要的微量元素。這些元素並非僅為單純的構成物質,它們積極參與了骨骼組織的生物化學過程,對於維持骨質的結構完整性與功能穩定性扮演著核心角色。

鈣作為骨骼中最主要的礦物質成分,直接賦予骨骼堅固的物理特性及適度的硬度,是骨骼密度與礦化度的基石。而鋅,則作為眾多骨代謝相關酶(如鹼性磷酸酶)的輔助因子,對於骨膠原的合成、骨基質的形成與成熟、以及成骨細胞的增殖與分化至關重要。其作用不僅限於機械性支撐,更深入到骨骼細胞的生理動態平衡。

經常攝取杜仲,透過持續性地補充這些關鍵微量元素,有助於促進骨骼組織的新陳代謝與重塑過程,從而增強骨骼本身的韌性與彈性,降低骨骼脆弱性。這對於預防因年齡增長、營養不足或其他因素導致的骨質流失,進而有效降低骨質疏鬆症的發生風險具有顯著意義。杜仲的「補腎壯骨」傳統理念,實際上體現了其在提供骨骼基石與調節骨骼微環境上的綜合效益,為維持骨骼健康與延緩骨骼老化提供了天然的藥理支持。

3. 抗衰老

杜仲自古即為中醫藥學中的珍貴藥材,其抗衰老潛力廣受矚目。《本草》記載其性溫、味甘、澀,能「補中益精氣,堅筋骨,強志」,並期許「久服輕身延年」,明確指出其對於提升生命活力、延緩衰老過程的傳統認知。

現代藥理研究進一步揭示了杜仲在抗衰老方面的多重機制。其富含多種生物活性成分,如杜仲膠、木脂素、黃酮類化合物、綠原酸及多醣等。這些成分協同作用,展現出卓越的抗氧化能力。此為關鍵,因為自由基是導致細胞損傷、加速衰老的重要因素。杜仲能有效清除體內過多的自由基,減輕其對細胞膜、蛋白質及DNA的氧化損傷,從源頭上保護細胞健康,延緩細胞老化進程。

此外,杜仲有助於增強機體免疫力,提升對外界病原侵襲和內部細胞變異的抵抗能力,維持機體穩定與平衡,這亦是延緩衰老的重要環節。其在促進膠原蛋白合成方面的作用亦不容忽視。膠原蛋白是結締組織的主要成分,廣泛存在於皮膚、骨骼、血管壁等處。杜仲能促進膠原蛋白的生成與穩定,有助於維持皮膚彈性、骨骼密度,並強化血管韌性,這些均是人體保持年輕態的重要生理基礎。綜合而言,杜仲透過其抗氧化、免疫調節及促進膠原蛋白合成等多重藥理作用,全面對抗衰老進程,有助於維護身體機能、延續健康壽命。

4. 預防心血管疾病

杜仲作為藥食同源的珍貴材料,其在預防心血管疾病方面展現多重藥理功效。現代研究明確指出,杜仲對於調節血壓扮演關鍵角色。它含有多種活性成分,能影響血管內皮功能及平滑肌張力,有助於穩定血壓,減輕心臟及血管壁長期承受的壓力,進而降低高血壓引起的心血管事件風險。

此外,杜仲在血脂管理上也表現突出。研究顯示,其提取物能有效降低總膽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俗稱「壞膽固醇」)水平,同時可能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好膽固醇」)。此作用機制涉及抑制膽固醇吸收與合成,並促進其代謝排出,對於預防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至關重要。

杜仲亦具備顯著的抗動脈硬化作用。它能保護血管內皮細胞免受氧化應激和炎症反應的損害,抑制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減少炎症因子釋放,從而減緩或阻斷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保持血管壁的彈性與通暢。

值得一提的是,杜仲對於血糖的調節能力也間接貢獻於心血管健康。它有助於改善胰島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水平,對糖尿病及其相關的心血管併發症具有潛在的預防作用,因高血糖是誘發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

最後,杜仲還能促進血液循環。它能改善微循環,增加血流量,確保各組織器官,特別是心臟,獲得充足的氧氣和營養供應,同時加速代謝廢物的排除,全面維護心血管系統的正常運作。古籍雖謂其能「益氣補精,強筋壯骨」,強調整體強身健體,然而現代藥理研究則精確闡明了這些作用如何具體轉化為對心血管健康的深入益處。

5. 提升免疫力

杜仲,作為一種在中醫學中歷史悠久的本草,其藥用價值向來備受重視。傳統上,它被廣泛應用於補益肝腎、強健筋骨、安胎以及活血祛瘀等方面。然現代藥理研究深入揭示了杜仲在提升人體免疫力方面的顯著潛力。

其內含的活性成分,如杜仲膠、杜仲皁苷及杜仲鞣質等,是其發揮多重生物活性的關鍵。這些天然化合物能產生一系列有益於免疫系統的作用:首先,它們具備免疫調節作用,能夠調整並優化機體的免疫反應,非單純的刺激,而是使其更趨於平衡和高效。同時,杜仲成分的抗氧化特性有助於清除體內自由基,減少氧化應激對免疫細胞的損害,從而維護免疫功能的完整性。其抗炎功效則能減輕慢性炎症反應,因為長期炎症常會削弱免疫系統的防禦能力。此外,杜仲還展現出一定的抗菌活性,直接或間接協助身體抵抗病原體的入侵。

綜合來看,杜仲透過這些複合作用,有效促進人體免疫功能的提升,有助於築起更堅固的防線,以預防感染與各類疾病的發生。

6. 降血糖

杜仲,味甘微苦,性溫,歸肝、腎二經,傳統中醫藥學視其為補肝腎、強筋骨之補益藥材。就其調控血糖之藥理功效而言,現代研究揭示杜仲中蘊含多種活性成分,主要包括多醣類、皁苷類及酚類物質,這些成分是其發揮降血糖作用的物質基礎。

杜仲的有效成分可直接或間接作用於胰臟,促進胰島素的分泌,從而提升體內胰島素水平。胰島素作為調節血糖的關鍵激素,其分泌量的增加有助於將血液中的葡萄糖轉運至細胞內。此外,杜仲還能增強細胞對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效率,特別是增加肌肉與脂肪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和代謝,進一步幫助降低循環血糖濃度。

科學研究已為杜仲的降血糖作用提供了實證依據,例如在糖尿病動物模型上的實驗顯示,杜仲能顯著降低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研究也觀察到杜仲對於改善糖尿病所伴隨的血脂代謝紊亂具有正面效益,這對於管理糖尿病及其心血管併發症風險具有潛在的積極意義。杜仲的這些藥理特性,使其在中藥現代化及天然降血糖藥物的開發研究中,展現出獨特的價值。

杜仲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6-15g;或浸酒;或入丸、散。

杜仲的炮製


杜仲炮製方法

  1. 生杜仲:
    • 除去粗皮,洗淨,潤透,切成方塊或絲條,曬乾。
  2. 鹽杜仲:
    • 先用食鹽加適量開水溶化,取杜仲塊或絲條,使與鹽水充分拌透吸收。
    • 然後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有焦斑為度,取出晾乾。
    • 每杜仲100斤,用食鹽3斤。
    • 杜仲經炒制後,則杜仲膠被破壞,有效成分易於煎出。
  3. 炒杜仲:
    • 取杜仲塊,置鍋內用武火炒至黑色並斷絲,但須存性,用鹽水噴灑,取出,防止復燃,晾乾即得。
    • 每杜仲塊100kg,用食鹽3kg。
    • 或取杜仲塊,先用鹽水拌勻吸盡後置鍋中,用武火炒至黑色並斷絲存性,用水噴滅火星,取出晾乾。
    • 每杜仲塊100kg,用食鹽3kg。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杜仲注意事項

  1. 忌與蛇皮、元參同用。
  2. 腎虛火熾者不宜使用。若須使用,應搭配黃柏、知母。
  3. 內熱、精血燥者禁用。
  4. 陰虛火旺者慎服。
  5. 服用其他藥物時,尤其是降血糖藥物或抗凝血藥物,請先諮詢醫師建議。

杜仲相關的方劑


杜仲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陰囊搔癢排尿後有殘尿感胎動不安習慣性流產腰痛諮詢損傷動脈動脈粥樣硬化疼痛胎漏虛弱低血糖糖尿低血壓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炎骨質疏鬆症月經不調尿失禁坐骨神經痛全身酸痛手部疼痛大腿疼痛大腿後側疼痛遺精性冷感半身不遂女性不孕症膝蓋後側痛掌跟附近痛手掌魚際附近痛手腕背部痛背部感覺冷夜間頻尿多尿下肢萎縮夜間遺尿手肘窩痛膝蓋內側痛恥骨痛膝蓋外側前側痛媽媽手四肢痿軟無力膝蓋痛腳部疼痛踝關節疼痛手肘關節痛腳底外側痛腳踝內側後側痛無名指痛手腳冰冷怕冷腳外側痛手掌尺部痛中背部疼痛上背部疼痛腰骶痛下背部疼痛臀部痠痛上半身側邊痛肩頸交接處肩痛側頸痛尾椎疼痛肩井穴附近肩痛肩前部肩痛肩背交接處肩痛無名指扳機指膝關節疾病月經稀少閉經陰部感到寒冷腰膝軟弱無力子宮下垂腕部關節痛肩關節痛小腿痛上肢手部麻木腰部冷涼五十肩原發性高血壓半身或下肢麻木四肢肌肉萎縮四肢關節疼痛男性勃起障礙背痛脖子頸項酸痛陰囊濕冷

杜仲含有的化學成分


右旋丁香樹脂酚(Syringaresinol), 右旋丁香樹脂酚葡萄糖甙(Syringaresinol-O-β-D-glucopyranoside), 右旋鬆脂酚(Pinnoresinol), 右旋表松脂酚(Epipinoresinol), 右旋鬆脂酚葡萄糖甙(Pinoresinol-O-β-D-glucopyranoside), 右旋鬆脂酚雙葡萄糖甙(Pinoresinol-di-O-β-D-glucopyranoside), 右旋1-羥基松脂酚(1-Hydroxypinore-sinol), 右旋1-羥基松脂酚-4'-葡萄糖甙(1-Hydroxypinol-4'-O-β-D-glucopyranoside), 右旋1-羥基松脂酚-4''-葡萄糖甙(1-Hydroxypinoresinol-4''-O-β-D-glucopyranside), 二氫去氫二松柏醇(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alcohol), 蘇式二羥基去氫二松柏醇(Threo-dihydroxy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 赤式二羥基去氫二松柏醇(Erythro-dihydroxy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 左旋橄欖樹脂素(Olivil), 左旋橄欖樹脂素-4'-葡萄糖甙(Olivil-4'-O-β-D-glucopyranoside), 左旋橄欖樹脂素-4''-葡萄糖甙(Olivil-4''-O-β-D-glucopyranoside), 右旋環橄欖樹脂素(Cycloolivil), 右旋杜仲樹脂酚(Medioresinol), 杜仲素A(Eucommin A (Medioresinol-4-O-β-D-glucopyranoside)), 右旋杜仲樹脂酚雙葡萄糖甙(Medioresinol-di-O-β-D-glucopyranoside), 鵝掌楸甙(Liriodendrin), 柑屬甙B(Citrusin B), 桃葉珊瑚甙(Aucubin), 杜仲甙(Ulmoside (Aucubigenin-1-β-isomaltosde)), 都桷子素(Genipin), 都桷子甙(Geniposide), 都桷子甙酸(geniposide acid), 筋骨草甙(Ajugoside), 哈帕甙乙酸酯(Harpagide acetate), 匍匐筋骨草甙(Reptoside), 杜仲醇(Eucommiol), 杜仲醇甙I(Eucommioside I), 消旋的蘇式1-(4-愈創木酚基)甘油(Threo-guaiacylglycerol), 消旋的赤式1-(4-愈創木酚基)甘油(Erythro-guaiacylglycerol), 赤式1-(4-愈創木酚基)甘油-β-松柏醛醚(Erythro-guaiacylglycerol-β-coniferyl aldehyde ether), 蘇式1-(4-愈創木酚基)甘油-β-松柏醛醚(Threo-guaiacylglycerol-β-coniferylaldehyde ether), 咖啡酸(caffeic acid), 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 綠原酸甲酯(Methyl chlorogenate), 香草酸(Vanillic acid), 白樺脂醇(Betulin), 白樺脂酸(Betulinic acid), 熊果酸(ursolic acid),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胡蘿蔔甙(daucosterol), 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 賴氨酸(Lysine), 色氨酸(Tryptophan), 蛋氨酸(Methionine), 蘇氨酸(Threonine), 纈氨酸(Valine), 亮氨酸(Leucine), 異亮氨酸(isoleucine), 穀氨酸(glutamic acid), 胱氨酸(Cystine), 組氨酸(Histidine), 鍺(Germanium), 硒(Selenium), 杜仲烯醇(Ulmoprenol), 山柰酚(Kaempferol), 酒石酸(Tartaric acid), 半乳糖醇(Galactitol), 正三十烷醇(n-Triacontanol), 正二十九烷(n-Nonacosane), 杜仲膠(Gutta-percha (trans-isoprene polymer))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