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能溫裡助陽、散寒通脈,治療裡寒證為主要功能主治的藥物稱為溫裡藥。本類藥物藥性溫熱,多具辛味。溫裡藥能溫中祛寒,具有健運脾胃、散寒止痛的功效;有的藥物兼有助陽、回陽的功效。
溫裡藥能夠去除體寒,溫裡祛寒,主要用於裡寒症候,又稱祛寒藥。具溫裡助陽、散寒通脈,能除臟腑經絡寒邪。寒邪致病,有在表在裡之分。表寒證當用辛溫解表藥治療,已在解表藥中作了論述。
裡寒證常見兩方面的病證:
- 寒邪直中脾胃,脾胃陽氣受損,出現中焦(脾胃)虛寒證,證見院腹冷痛,食慾不振,嘔吐,腹瀉等。治宜用溫裡藥溫中祛寒,常用乾姜、吳茉萸、花椒、生薑等配伍補氣健脾藥組成方劑,代表方劑有理中湯、附子理中湯、吳茉萸湯、小建中湯、大建中湯等。
- 心腎陽氣衰微,內外俱寒,證見汗出不止,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的「亡陽證」,與現代醫學中的休克類同。治宜用附子、乾姜、肉桂等辛熱藥物為主。以溫腎、回陽救逆,代表方有四逆湯、四逆加入參湯、參附湯等。
- 陽氣不足,陰血亦弱,寒邪傷於經絡,血脈不利所致的證候,可見手足厥寒,面色蒼白,小便清長,脈象微細等證。宜用溫裡藥溫經散寒,常用吳榮萸、肉桂、生薑等與具有補血和血功效的當歸、芍藥伍用,代表方劑有當歸四逆湯。
在溫裡藥的適應的疾病中,實寒內侵體內,脾胃陽氣受困,可見脘腹冷痛、嘔吐瀉利等證,此時應用主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功效的藥物,如附子、乾姜、肉桂、吳茱萸、小茴香、高良姜、胡椒、花椒、蓽茇、蓽澄茄等藥。
如果寒侵肝脈,致寒疝腹痛、筋脈拘急等,可用主入肝經、具有暖肝散寒止痛功效的藥物,如肉桂、吳茱萸、小茴香等藥;寒飲入肺,見痰鳴咳喘、痰白清稀等,用主入肺經、具有溫肺化飲功效的藥物,如乾姜。
虛寒者有兩證:腎陽不足,可見陽痿宮冷、遺精滑精、腰膝酸痛、夜尿頻多、便溏洩瀉等,應用主入腎經、具有溫腎助陽作用的藥物,如附子、乾姜、肉桂、吳茱萸、丁香等;心腎陽虛,見心悸怔忡、畏寒肢冷、小便不利,當用主入心、腎二經、具有溫陽通脈功效的藥物,如附子、乾姜、肉桂等。
如果亡陽厥逆,陽氣耗損,見冷汗淋灕、呼吸微弱、下利清谷、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等,應回陽固脫,用附子、乾姜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