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良薑

高良薑

GAO LIANG JIANG

  • 英文名稱: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 Rhizoma Alpiniae Officinarum Lesser Galangal Rhizome
  • 別名:佛手根,風薑,蠻薑,小良薑,良薑,海良薑,膏涼薑
  • 藥品來源:薑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良薑的根莖。
  • 道地藥材:雲南, 海南, 廣東, 廣西, 台灣
  • 生長環境:草地, 路邊, 山坡, 灌叢, 疏林, 灌木叢, 林中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高良薑的傳統功效


1. 鎮痛解熱

高良薑,味辛性溫,其鎮痛解熱功效多見於古代醫籍記載,主要針對寒邪引起的疼痛與發熱。

從多部典籍的記載中,可以歸納高良薑鎮痛解熱的作用機理:其辛溫之性,能溫中散寒,驅除體內寒邪。多部典籍如《名醫別錄》、《藥性論》、《本草拾遺》等,都記載其能治療因寒邪引起的胃冷氣逆、霍亂腹痛、腹內久冷等症狀,說明其有效地改善因寒邪造成的疼痛。 《本草正義》更詳細地闡述了高良薑在治療霍亂腹痛中的作用,認為霍亂多因中氣大寒,而高良薑的大辛大溫之性,能挽救垂危的元陽。

《本草匯言》中葉正華的論述則指出,高良薑在治療心脾疼痛時,寒症需與溫性藥物如木香、肉桂、砂仁同用,而熱症則需與清熱藥物如黃連、白芍藥配合,說明其使用需根據病症寒熱虛實而定,並非單純的溫熱之藥。 《本草新編》則強調高良薑止痛需與蒼朮同用,因其單獨使用,可能因其不能祛濕而療效不佳。 其他典籍,如《本草綱目》、《滇南本草》等,也記載其能治療胃氣痛、腹痛等症狀,進一步佐證其鎮痛功效。

綜上所述,古籍中記載高良薑的鎮痛解熱功效,主要體現在其溫中散寒的特性上,針對寒邪引起的疼痛和發熱有較好療效,但其使用需根據具體病情辨證施治,不能單純依靠其辛溫之性而忽略其他因素。

2. 行氣止痛

高良薑,味辛性溫,其行氣止痛之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諸多古代醫籍皆記載其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其應用範圍也相當廣泛。

《名醫別錄》最早記載其能治「暴冷、胃中冷逆、霍亂腹痛」,點明瞭其主治範圍,即針對因寒邪導致的胃部冷痛、腹痛等症。此後,《藥性論》更進一步指出其能「治腹內久冷,胃氣逆、嘔吐」,強調其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並能治療因風寒引起的痹痛。

《本草匯言》葉正華的論述較為全面,他指出高良薑可治療「老人脾腎虛寒,洩瀉自利,婦人心胃暴痛,因氣怒、因寒痰者」。這說明高良薑不僅能治療因寒邪引起的疼痛,還能治療因氣滯血瘀、痰阻等引起的疼痛。其使用也需辨證施治,寒者配伍溫熱藥物,如木香、肉桂、砂仁;熱者則需配伍清熱藥物,如黃連、白芍藥,以避免辛熱走散耗氣。

《本草新編》則指出高良薑「止心中之痛」,但需與蒼朮同用,因其單獨使用效果不佳,因其「不能去濕」。此處提示高良薑的侷限性,並強調配伍的重要性。

《本草正義》則深入探討高良薑治療霍亂腹痛的機理,指出霍亂多因中氣大寒,高良薑大辛大溫的特性,能回陽救逆。但同時也提醒,需根據舌苔、吐瀉物等辨別寒熱虛實,避免誤用。

綜上所述,高良薑行氣止痛的功效,主要體現在溫中散寒、理氣止痛方面。其適用於因寒邪、氣滯、血瘀等引起的胃痛、腹痛等症。但需注意辨證施治,並根據病症的寒熱虛實選擇適宜的配伍,才能發揮其最佳療效。 各家醫籍雖側重點略有不同,但都肯定了高良薑在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方面的作用。

3. 溫中散寒

高良薑,味辛性溫,其溫中散寒之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本文將參考多部古代醫學典籍,以現代白話文分析其功效。

《名醫別錄》最早記載其功效為“主暴冷、胃中冷逆、霍亂腹痛”,已點明其溫中散寒的特性,尤其針對寒邪犯胃所致的嘔吐、腹痛等症。楊士瀛在《本草書名》中指出,高良薑為治療“噫逆胃寒”的要藥,可溫胃散寒,並可與人參、茯苓合用,協同作用更佳。

《本草匯言》則進一步闡述高良薑“祛寒濕、溫脾胃”的功效。葉正華認為,古方中常以高良薑治療心脾疼痛,寒證者配伍木香、肉桂、砂仁;熱證者則配伍川黃連、白芍藥,體現了其寒熱並用的靈活運用。然而,也提醒脾胃虛寒者需配合人參、黃耆等藥物同用,避免單獨使用耗傷元氣。

《本草正義》則深入探討高良薑治療寒邪入裏、真寒重症的效用。它指出高良薑辛熱純陽,可用於治療霍亂等危急重症,因其能迅速回陽救逆。文中也提到,辨別寒熱虛實至關重要,不可盲目使用。

其他典籍如《藥性論》、《本草綱目》等,也從不同角度記載了高良薑溫中散寒、健脾胃、治腹痛等功效,例如《本草綱目》中提到其“健脾胃,寬噎膈,破冷癖,除瘴瘧”等功效,說明其應用範圍廣泛。

綜上所述,高良薑溫中散寒的功效,在歷代醫家經驗中得到充分驗證。其作用機理主要在於其辛溫之性,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胃寒引起的諸多不適。但需注意,其使用需根據病情寒熱虛實辨證施治,不可一概而論。

4. 治瘧

高良薑,味辛性溫,自古以來即被視為治療瘧疾的有效中藥。其治瘧功效,主要體現在溫中散寒、驅除寒邪的藥理作用上。多部古代醫籍均有記載其相關療效,以下將從不同角度分析其作用機制。

《名醫別錄》及《藥性論》明確指出高良薑能治「暴冷」、「胃中冷逆」、「霍亂腹痛」,這與瘧疾發作時的寒熱交替、腹痛嘔吐等症狀相符。《本草正義》更進一步闡述,瘧疾的寒邪侵襲,導致中氣暴寒,四肢冰冷,高良薑「大辛大溫」,正是針對此種真寒重症,具有回陽救逆的功效。其與附子、吳茱萸等溫陽藥同列,用於治療寒邪深入的危急情況。

然而,《本草匯言》提醒,高良薑辛熱純陽,非所有瘧疾皆宜。葉正華指出,寒證瘧疾可與木香、肉桂、砂仁等溫裏藥同用;而若為熱證,則需與黃連、白芍等清熱藥配伍,取其辛溫下氣、止痛之效。 這說明高良薑的使用需根據病症寒熱虛實而定,單用或過量使用,反而可能耗傷正氣。

《本草綱目》中「除瘴瘧」一語,則指出高良薑對於因濕濁之氣引起的瘧疾也具有一定療效。 雖然古代醫籍對瘧疾的認識與現代有所不同,但高良薑溫中散寒、驅除寒邪的功效,在治療部分類型的瘧疾上,依然具有參考價值。 需注意的是,古代醫籍對瘧疾的描述與現代醫學診斷有所差異,高良薑的應用需結合現代醫學知識謹慎使用。

5. 健脾胃

高良薑,性味辛溫,是一味具有顯著健脾胃功效的中藥。歷代醫家對其功效多有論述,其作用機理主要在於溫中散寒,化濕健脾。

從古代醫籍中,我們可以看出高良薑對於脾胃虛寒證候的治療作用得到廣泛認可。例如,《本草匯言》指出高良薑「祛寒濕,溫脾胃」,並認為其可治療老人脾腎虛寒、洩瀉,以及婦人心胃暴痛等寒邪引起的脾胃疾患。《藥性論》則更進一步,明確指出其能治「腹內久冷,胃氣逆,嘔吐」,以及風寒濕痹引起的腹痛、吐瀉等症。《本草綱目》更直接點明其「健脾胃」之效。

然而,古籍也提醒我們需謹慎使用。葉正華在《本草匯言》中就指出,高良薑辛熱純陽,單用過量會耗傷氣血。因此,許多醫家主張將其與其他藥物配伍使用,以發揮更好的療效,並避免單味藥物過於辛散的弊端。例如,《本草書名》中楊士瀛建議將高良薑與人參、茯苓合用,以溫胃散寒;《本草新編》則提出高良薑需與蒼朮同用,才能更好地去除濕邪,避免單用療效不佳的情況。 《本草正義》更詳細地分析了高良薑在治療霍亂等危急重症中的應用,強調其必須與其他溫熱藥物合用,並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和舌苔等信息謹慎判斷是否使用。

綜上所述,高良薑健脾胃的功效,主要體現在溫中散寒、化濕健脾上,但其藥性辛熱,使用時應注意劑量和配伍,切勿單用過量,或盲目應用於非虛寒證候。 古代醫家在使用高良薑時,往往根據患者的寒熱虛實情況,巧妙地配伍其他藥物,才能更好地發揮其健脾胃的功效。

6. 補陽

高良薑,味辛性溫,為溫中散寒要藥,其補陽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主要體現在溫暖脾胃、驅散寒邪方面。

《本草書名》中,楊士瀛認為高良薑是治療胃寒嘔逆的重要藥物,配合人參、茯苓,能溫暖胃部,驅散胃中寒邪。此處著重其溫胃散寒的功效,間接體現了其補陽作用,因陽氣充足則胃氣自和。

《本草匯言》則進一步指出高良薑「辛熱純陽」,能除寒濕,溫暖脾胃,並將其功效與桂枝、附子相提並論。葉正華更指出其在治療心脾寒痛中的應用,說明高良薑能溫通經絡,改善寒邪阻滯所致的疼痛。 文中也提到,高良薑單用容易耗氣,需配合其他補益藥物,例如人參、黃耆等,才能更好地發揮其補陽作用,避免單純的辛熱耗損元氣。

《本草正義》詳細闡述了高良薑治療霍亂的功效,認為霍亂多因中氣大寒所致,而高良薑大辛大溫,能迅速回陽救逆。 此處強調高良薑在寒邪極盛、危急情況下的強大回陽之力,充分展現其強烈的補陽特性。 但同時也指出,需根據病症的寒熱虛實辨證施治,不能一概而論。

綜上所述,高良薑的補陽功效主要體現在溫中散寒、溫通經絡、回陽救逆等方面。其溫熱之性,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從而改善因陽氣不足所致的各種症狀,如胃寒、腹痛、嘔吐、洩瀉等。 但需注意的是,高良薑辛熱之性較強,需謹慎使用,並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配合其他藥物使用,以達到最佳療效。

7. 降氣

高良薑,味辛性溫,其「降氣」功效主要體現在溫胃散寒,解除因寒邪阻滯導致的氣機不暢上。多部古代醫籍均有記載其相關作用。

《本草書名》中,楊士瀛認為高良薑為治療「噫逆胃寒」的重要藥物,能溫胃散寒,佐以人參、茯苓效果更佳。此處的「降氣」,指的是溫暖胃陽,驅散寒邪,使胃氣得以通暢,不再發生噫氣、嘔逆等症狀。

《本草匯言》則指出高良薑能祛寒濕,溫脾胃。葉正華更進一步說明,古方常用高良薑治療心脾疼痛,寒證則與木香、肉桂、砂仁同用;熱證則與黃連、白芍藥配伍,取其辛溫下氣止痛之效。 但同時強調,若非因寒邪犯胃,或因生冷飲食導致嘔吐洩瀉,則不宜輕用。單用高良薑過量,其辛熱之性容易耗傷正氣。 此處「降氣」包含了溫散寒邪、解除疼痛,以及疏通氣機的層面,但必須根據寒熱虛實辨證施治。

《本草正義》詳細論述了高良薑治療霍亂腹痛的功效,認為霍亂多因中氣大寒所致,高良薑大辛大溫,能救治危急重症。此處的「降氣」是針對危重病症,扶持元陽,使氣機恢復運行。其論述也強調辨證論治的重要性,不可一概而論。

綜上所述,高良薑的「降氣」功效並非單一作用,而是依據不同的病證,通過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等多種途徑來實現。其應用需謹慎,並需結合其他藥物,根據病情寒熱虛實,辨證施治,才能發揮最佳療效。

8. 理氣行氣

高良薑,味辛性溫,歷代醫家皆認為其具有顯著的理氣行氣功效,尤其擅長溫中散寒,治療因寒邪導致的氣滯。 多部本草典籍皆有記載,其應用之廣泛,體現了其在理氣方面的價值。

《本草書名》中楊士瀛提及高良薑為治療「噫逆胃寒」的要藥,佐以人參、茯苓溫胃散寒,說明其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從而達到理氣的效果。 胃寒導致的氣滯不通,高良薑正是以此溫散寒邪,恢復胃氣的正常運行。

《本草匯言》則更進一步闡述,高良薑「祛寒濕、溫脾胃」,尤其對老人脾腎虛寒、婦人心胃暴痛等寒邪凝滯之症有效。葉正華更指出其可用於治療心脾疼痛,並根據寒熱虛實,配伍不同的藥物,調整其用量,以達到最佳的理氣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該書也強調了其辛熱之性,非寒證慎用。

《本草正義》則深入探討高良薑治療霍亂腹痛的功效,認為其「大辛大溫」,能治療中宮真寒重症,尤其在寒邪導致的霍亂中,能溫陽回陽,救治危急。 這說明高良薑的理氣功效,不侷限於溫和的胃氣調理,也能在緊急情況下,以其強烈的溫散之力,迅速驅散寒邪,恢復氣機的運行。

總體而言,古籍中關於高良薑理氣行氣的記載,皆強調其溫中散寒的作用。 通過溫暖脾胃,驅散寒邪,從而達到理氣、行氣的目的。 其應用範圍廣泛,從緩解輕微的胃氣不適,到治療危急的霍亂腹痛,都體現了其獨特的理氣功效。 然而,不同典籍也提示了其辛熱之性,需根據病人的寒熱虛實,謹慎使用,才能發揮其最佳療效。

9. 活絡止痛

高良薑,味辛性溫,其活絡止痛之效,古籍多有記載。綜觀諸家論述,其止痛機理主要在於溫中散寒,驅除寒邪,從而緩解疼痛。

《名醫別錄》首載其能治「暴冷、胃中冷逆、霍亂腹痛」,已點明其針對寒邪引起的疼痛。 《本草正義》更進一步闡述,高良薑「大辛大溫,潔古謂辛熱純陽」,專主「中宮真寒重症」,如霍亂腹痛等由寒邪導致的急症,其溫熱之力可迅速回陽救逆,緩解劇痛。 這與《藥性論》記載其能「治風,破氣,腹冷氣痛;去風冷痹弱,療下氣冷逆衝心,腹痛、吐瀉」相呼應,皆強調其溫散寒邪,解除疼痛的作用。

《本草匯言》則提到高良薑用於「老人脾腎虛寒,洩瀉自利,婦人心胃暴痛」,並指出其辛熱純陽之性,能除寒濕,溫脾胃。葉正華更說明古方常用良薑治心脾疼痛,寒證則配伍木香、肉桂、砂仁;熱證則配伍清熱藥,取其辛溫下氣、止痛之效,顯示其運用之靈活。 《本草新編》指出高良薑單用止痛效果可能不佳,需與蒼朮同用,以其能除濕而良薑不能。此說明高良薑止痛之效,更佳於寒濕兼夾之症。

總而言之,高良薑活絡止痛的功效,主要基於其溫中散寒的特性,對於因寒邪、寒濕所致的胃痛、腹痛、肢體疼痛等,皆有一定療效。 但其使用需辨證論治,不可一概而論。 諸多古籍中提及其配伍應用,也體現了中醫藥“辨證施治”的精髓。

10. 止嘔

高良薑,味辛性溫,其止嘔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主要針對因胃寒引起的嘔吐。

《本草書名》中楊士瀛認為,高良薑是治療因胃寒引起的呃逆嘔吐的重要藥物,可與人參、茯苓配伍,溫胃散寒。此處強調的是高良薑溫胃散寒的功效,適用於寒邪犯胃導致的嘔吐。

《本草匯言》葉正華則指出,高良薑善治心脾疼痛,尤其適用於寒邪引起的嘔吐,可與木香、肉桂、砂仁等溫裏藥同用;若為熱證引起的嘔吐,則需與清熱藥如黃連、白芍配伍,取其辛溫下氣止痛之效。此說明高良薑的應用需辨證論治,寒熱虛實不同,用藥配伍亦異。 值得注意的是,該書也提到,非因胃寒嘔逆,不宜輕用。

《本草正義》深入分析了高良薑治療霍亂嘔吐的功效,認為霍亂多因中氣大寒,高良薑大辛大溫,可溫補中陽,挽救危急之症。但同時也指出,需根據舌苔、嘔吐物等辨別寒熱虛實,不可一概而論。此處說明高良薑的止嘔功效在寒證中的突出作用,以及辨證論治的重要性。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認為高良薑止嘔的功效主要體現在溫胃散寒方面,適用於因寒邪客胃、脾胃虛寒等引起的嘔吐,但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辨證施治,合理配伍,才能發揮其最佳療效。 部分醫籍也提到高良薑止嘔的功效也可能與其溫通脾胃、下氣等作用相關。 單獨使用高良薑止嘔,功效可能有限,需根據具體情況,結合其他藥物使用。

11. 溫裡溫中

高良薑,性味辛溫,為常用溫裡溫中藥物,其功效主要體現在溫暖脾胃、驅散寒邪方面。多部古代醫籍都記載了其溫中散寒的卓越療效。

《本草書名》中楊士瀛認為,高良薑是治療胃寒噫逆的重要藥物,常與人參、茯苓配伍,溫暖胃氣,驅散胃中風邪。 《本草匯言》則更進一步指出高良薑能祛寒濕、溫脾胃,對於老人脾腎虛寒、洩瀉,以及婦女因氣怒或寒痰導致的心胃暴痛等症,都有顯著療效。葉正華更提到,古方中常以高良薑治療心脾疼痛,寒證時與木香、肉桂、砂仁同用;熱證則與黃連、白芍藥配伍,以其辛溫下氣、止痛的特性,發揮協同作用。但同時也強調,單用高良薑劑量過大,其辛熱之性容易耗傷正氣。

《本草正義》則深入闡述高良薑溫中散寒的機制,認為其大辛大溫的特性,能治療中焦真寒重症,尤其對於霍亂腹痛等寒邪直中,症狀危急的疾病,高良薑是不可或缺的藥物,能溫補元陽,挽救生命。 然而,該書也提到,需根據舌苔、嘔吐物等徵象區分寒熱虛實,不可一概而論。其他典籍如《名醫別錄》、《藥性論》、《本草拾遺》等,也多記載高良薑治療胃寒、腹痛、霍亂、痢疾等寒證的功效。

綜上所述,古籍記載的高良薑溫裡溫中功效,主要體現在其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的能力上,但用藥需謹慎,需根據患者具體病情,結合其他藥物,才能達到最佳療效。 單用高良薑時,也需注意劑量,避免耗傷正氣。

高良薑的古代典籍


高良薑的現代功效


1. 抗發炎

良薑辛溫,能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消炎止痢。其對多種致炎因子引起的炎症均具有抑制作用,能明顯降低炎症因子的釋放,減輕炎症反應。良薑中的薑辣素、二氫薑辣素、薑烯酚等成分,具有抗炎、鎮痛、抗氧化等作用,能抑制炎症因子的產生,減輕炎症反應。此外,良薑還能抑制細胞因子的產生,降低炎症反應的強度和持久性。

2. 抗菌

高良薑味辛,性溫,歸脾、胃經;具有燥濕、溫中止瀉、散寒止痛之功。

其含有薑辣素、薑烯酚、薑黃素等活性成分,具有廣譜抗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痢疾桿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臨牀上可將高良薑用於治療胃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如霍亂、痢疾、腹瀉、嘔吐、胃脘冷痛、感冒、咳嗽、咽喉腫痛等症。

3. 抗氧化抗腫瘤

高良薑藥性辛溫,具有散寒溫中、化濕行痰之功。研究表明,高良薑中的薑辣素、姜烯酚等成分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可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和增殖。此外,高良薑中的二羥基查耳酮、薑黃素等成分也具有抗腫瘤活性,可誘導腫瘤細胞凋亡、抑制腫瘤血管生成。

4. 止痛功效

止痛: 高良薑性溫、味辛、無毒,歸脾、胃經。具有溫中止痛、散寒除濕、和胃下氣之功效。常用於治療寒濕痹痛、腹痛、吐瀉、胃痛、牙痛、風寒感冒等。高良薑中的揮發油和薑辣素具有抗炎、鎮痛作用,能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高良薑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6g;或入丸、散。

高良薑的炮製


揀淨雜質,水洗,稍浸,撈出,潤透,切片,晾乾。《綱目》:高良薑,紅豆蔻,並宜炒過入藥,亦有以薑同吳茱萸、東壁土炒過入藥用者。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中藥「高良薑」的注意事項重點:

  1. 陰虛有熱者忌服,因高良薑性辛熱,容易助熱傷陰。
  2. 胃火作嘔、傷暑霍亂、火熱注瀉、心虛作痛之人忌服,因高良薑辛熱,易加重病情。

高良薑相關的方劑


高良薑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胰臟炎原發性高血壓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嘔吐噁心反胃腹痛頭痛噯氣咳嗽腹瀉疼痛虛弱感冒肌肉痙攣霍亂消化不良瘧疾痢疾傳染病

高良薑含有的化學成分


薑黃素(Curcumin), 二氫薑黃素(Dihydrocurcumin), 六氫薑黃素(hexahydrocurcumin), 八氫薑黃素(Octahydrocurcumin), 5-羥基-7-(4-羥基-3-甲氧基苯基)-1-苯基-3-庚酮(5-hydroxy-7-(4-hydroxy-3-methoxyphenyl)-1-phenyl-3-heptanone), 7-(4-羥基-3-甲氧基苯基)-1-苯基-4-庚烯-3-酮(7-(4-hydroxy-3-methoxyphenyl)-1-phenylhept-4-en-3-one), 5-甲氧基-7-(4-羥基-3-甲氧基苯基)-1-苯基-3-庚酮(5-methoxy-7-(4-hydroxy-3-methoxyphenyl)-1-phenyl-3-heptanone), 5-羥基-7-(4-羥苯基)-1-苯基-3-庚酮(5-hydroxy-7-(4-hydroxyphenyl)-1-phenyl-3-heptanone), 7-(4-羥苯基)-1-苯基-4-庚烯-3-酮(7-(4-hydroxyphenyl)-1-phenyl-4-hepten-3-one), 5-甲氧基-7(4-羥苯基)-1-苯基-3-庚酮(5-methoxy-7-(4-hydroxyphenyl)-1-phenyl-3-heptanone), 表六氫薑黃素(epihexahydrocurcumin), 5(R)-羥基-7-(4-羥基-3-甲氧基苯基)-1-苯基-3-庚酮(5(R)-hydroxy-7-(4-hydroxy-3-methoxyphenyl)-1-phenyl-3-heptanone), 高良薑素(Galangin), 槲皮素(Quercetin), 山柰酚(Kaempferol), 山柰素(Kaempferide), 異鼠李素(Isorhamnetin), 槲皮素-5-甲醚(Quercetin-5-methylether), 高良薑素-3-甲醚(Galangin-3-methyl ether), 鼠李檸檬素(Rhamnocitrin), 丁香油酚(eugenol), 蒎烯 (Pinene)(Pinene), 欖香烯 (Cadinene)(Cadinene), 桂皮酸甲酯(Methyl cinnamate), β-谷甾醇-β-葡萄糖苷(β-sitosterol-β-D-glucoside), 豆甾醇葡萄糖苷(Stigmasterol-β-glucoside), 菜油甾醇葡萄糖苷(Campestrol-β-glucosid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