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脾散
SHAO P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局方》卷三(寶慶新增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2.5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燒脾散方中加入赤芍,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涼血: 赤芍性寒,味苦,入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效。燒脾散治療的是脾胃濕熱證,赤芍可清熱涼血,緩解脾胃因濕熱所致的灼熱疼痛。
- 疏肝解鬱: 赤芍能疏肝解鬱,調暢氣機。脾胃濕熱往往與肝氣鬱結相關,赤芍可疏肝理氣,使肝氣疏通,達到治本之效。
燒脾散中加入乾薑,主要是因為乾薑具有溫中散寒、燥濕健脾的功效。
脾胃為後天之本,喜溫惡寒。若脾胃虛寒,則容易出現脘腹冷痛、消化不良、腹瀉等症狀。乾薑性溫,入脾胃經,可溫中散寒,促進脾胃陽氣升發,增強脾胃消化功能。
此外,乾薑還具有燥濕健脾的功效,可幫助脾胃運化水濕,改善脾虛濕困的症狀。因此,在燒脾散中加入乾薑,可以起到溫中散寒、燥濕健脾的作用,有效改善脾胃虛寒所致的各種症狀。
燒脾散中加入高良薑,主要基於其 溫中散寒、止嘔消食 的功效。
高良薑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消食、解表發汗等作用。對於脾胃虛寒、寒濕凝滯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狀,高良薑可以溫中散寒,促進脾胃消化吸收功能。
此外,高良薑還能解表發汗,對於寒邪外襲所致的感冒發熱、惡寒發熱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總而言之,高良薑的加入,可以增強燒脾散的溫中散寒、止嘔消食功效,提高其治療效果。
燒脾散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 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性:燒脾散藥性偏燥熱,甘草性甘平,可緩解藥物燥熱之性,防止過度傷陰,並調和諸藥,使藥效協調,降低藥物毒副作用。
- 補益脾胃,增強藥效:甘草入脾胃經,具有補脾益氣,和中緩急的功效。燒脾散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濕阻中焦引起的疾病,甘草的補益脾胃作用,可增強藥效,使藥物更有效地作用於病竈。
總之,甘草在燒脾散中起著調和藥性、緩解毒性、補益脾胃的重要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主治功效
燒脾散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燒脾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是一個流傳甚廣的古方,主治脾胃虛弱,久寒積冷所致的諸多症狀。其應用廣泛,不僅在古代醫學文獻中頻頻出現,現代中醫臨床也常用此方加減治療相關疾病。
主治功效
綜合各家醫書記載,燒脾散的主治功效可歸納如下:
溫中散寒,止痛: 主要針對脾胃虛寒,寒邪凝滯所致的心脾冷痛,臍腹刺痛,以及婦人血氣攻刺,腹脅撮痛等。例如:
- 《仁齋直指方論》、《雜病廣要》、《幼幼集成》、《嚴氏濟生方》、《仁術便覽》、《奇效良方》、《醫方選要》、《醫方集宜》、《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醫學入門》、《保命歌括》、《育嬰家秘》、《濟陽綱目》、《古今醫統大全》等均明確指出燒脾散能治“心脾冷痛”。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與《雜病廣要》更指出其可治療“婦人血氣攻刺,腹脅撮痛”。
- 《幼幼集成》和《育嬰家秘》則提出燒脾散可用于治療小兒“挾冷痛”及“傷生冷果菜,停積中焦,心脾冷痛”。
消食導滯,和胃: 可用於飲食生冷,特別是生冷果菜停滯中焦,導致的消化不良,不思飲食,嘔吐噁心等症狀。
- 《仁齋直指方論》、《嚴氏濟生方》、《仁術便覽》、《奇效良方》、《醫方選要》、《醫方集宜》、《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保命歌括》、《濟陽綱目》和《古今醫統大全》均提及燒脾散能治療“飲啖生冷果菜,停留中焦”。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提到其能改善“不思飲食”。
- 《嚴氏濟生方》及《奇效良方》指出其可治療“老人霍亂吐瀉”。
溫陽行氣,除濕: 可用於改善脾胃虛弱,陽氣不足,氣機阻滯,寒濕內停導致的相關症狀,如冷痰翻胃等。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指出其能治療“久寒積冷,冷痰翻胃”。
- 《醫學入門》將其歸類于治療“風冷”引起的“脾痛”。
治療原理
燒脾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溫裡散寒”、“健脾和胃”和“行氣止痛”等法則。其組方中的藥物,相互配合,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溫中散寒:
- 乾薑、高良薑: 為方中主藥,性味辛熱,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的功效。乾薑善於溫中焦之陽,散脾胃之寒;高良薑則長於溫中止痛,散寒止嘔。二者合用,能有效驅除脾胃寒邪,溫運中陽。
- **草果:**在部分版本的燒脾散中出現,如《嚴氏濟生方》、《仁術便覽》、《奇效良方》、《醫方集宜》、《醫學入門》、《保命歌括》、《育嬰家秘》、《濟陽綱目》、《古今醫統大全》等,其性味辛溫,具有燥濕溫中,除痰截瘧的功效,能增強乾薑、高良薑溫中散寒之力,並可化解寒濕痰濁。
- **厚朴:**在一些版本中也有應用,如《嚴氏濟生方》、《仁術便覽》、《奇效良方》、《醫方集宜》、《醫學入門》、《保命歌括》、《濟陽綱目》、《古今醫統大全》等,其性味苦辛溫,具有行氣消積、燥濕除滿的功效,可協助乾薑、高良薑溫中散寒,並能消除因寒邪凝滯導致的氣機不暢。
活血止痛:
- 赤芍: 原方中即有此藥,性味苦微寒,入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散瘀止痛的功效。此處取其活血化瘀之功,用於緩解寒凝血瘀所致的疼痛。與溫熱藥物配伍,可制約其寒性,並能活血行氣,增強止痛效果。
健脾和胃,消食導滯:
- 神麯、麥芽: 在部分版本中出現,如《嚴氏濟生方》、《仁術便覽》、《奇效良方》、《醫方集宜》、《醫學入門》、《保命歌括》、《育嬰家秘》、《濟陽綱目》、《古今醫統大全》等,二者均為消食導滯的常用藥。神麯善於消食化積,健脾和胃;麥芽則能消食健胃,回乳。二者合用,可促進消化,改善食積所致的脘腹脹痛。
- 砂仁: 在一些版本中加入,如《嚴氏濟生方》、《仁術便覽》、《奇效良方》、《醫方集宜》、《醫學入門》、《保命歌括》、《育嬰家秘》、《濟陽綱目》、《古今醫統大全》等,其性味辛溫,具有化濕開胃,溫脾止瀉,理氣安胎的功效,可增強健脾和胃之力,並可芳香化濕,改善脾胃氣機。
- **橘紅(陳皮):**部分版本中有應用,如《嚴氏濟生方》、《仁術便覽》、《奇效良方》、《醫方集宜》、《醫學入門》、《保命歌括》、《育嬰家秘》、《濟陽綱目》、《古今醫統大全》等,其性味辛、苦、溫,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可協助消食導滯,並能燥濕化痰。
調和藥性,緩急止痛:
- 甘草: 為使藥,性味甘平,入脾、胃、肺經,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的功效。在此方中,甘草能調和諸藥,緩解辛溫燥烈之性,並能緩急止痛,增強療效。
總結
燒脾散以溫中散寒為主,兼以活血止痛、消食導滯,全方共奏溫中散寒、消食止痛之功。其藥物配伍精妙,既能祛除寒邪,又能調理脾胃功能,改善氣血運行,從而達到治療脾胃虛寒諸症的目的。此方配伍並非固定不變,後世醫家根據不同病情和體質,會進行加減化裁,例如加入草果、厚朴、砂仁、神麯、麥芽、橘紅等,以增強溫中散寒、消食導滯的功效,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靈活性。
傳統服藥法
乾薑(炮)、厚朴(薑炒)、草果仁、縮砂仁、神曲(炒)、麥芽(炒)、陳皮、高良薑、甘草(炙)各等分。
上為末。
每服3錢,熱鹽湯點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溫熱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燒脾散, 出處:《醫方大成》卷三引《濟生》。 組成:乾薑(炮)、厚朴(薑炒)、草果仁、縮砂仁、神曲(炒)、麥芽(炒)、陳皮、高良薑、甘草(炙)各等分。 主治:飲啖生冷果菜,停留中焦,心脾冷痛。老人霍亂吐瀉。
燒脾散, 出處:《局方》卷三(寶慶新增方)。 組成:赤芍藥6兩半,乾薑(炮)6兩半,良薑(油炒)10兩,甘草(炙)4兩。 主治:脾胃虛弱,久寒積冷,心氣腫痛,冷痰翻胃,臍腹刺痛,嘔吐惡心,不思飲食;及婦人血氣攻刺,腹脅撮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