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乾薑湯

GAN CAO GAN JIA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方劑配方組成

其他名稱:二神湯,散寒二神湯,復陰湯

熱性指數

34

寒性指數

3

熱/寒比例

極熱 (11.33)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0%
心經 20%
肺經 20%
脾經 20%
腎經 9%
肝經 9%
胃經
心經
肺經
脾經
腎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甘草乾薑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乾薑性溫,辛散溫中,但其辛燥之性容易傷陰。甘草可以緩解乾薑的燥性,使藥性更平和,避免過於辛燥傷陰。
  2. 增強藥效: 甘草與乾薑相配,可以增強藥效。甘草能解毒,使乾薑的溫中散寒作用更顯著,同時也能減輕乾薑對胃腸道的刺激。

甘草乾薑湯中加入乾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止嘔止瀉: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功效,可改善寒性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而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藥性,緩解乾薑的辛辣之性,使藥性更柔和。
  2. 助甘草調和脾胃:甘草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而乾薑則能溫中散寒,兩者相輔相成,共同作用於脾胃,使脾胃功能得以恢復,改善消化不良、腹脹等症狀。

主治功效


甘草乾薑湯主治功效分析

藥物組成

  • 甘草(炙): 調和諸藥、益氣養心、緩急止痛、清熱解毒。
  • 乾薑(炮): 溫中散寒、暖胃止痛、驅風散寒、助陽化氣。

主治功效及病機分析

綜合多部古籍文獻,甘草乾薑湯的主治功效可歸納為溫肺復陽、溫中散寒、和脾止利,主要用於治療肺胃虛寒所導致的各種症狀。

其病機分析及對應的典型症狀如下:

  1. 肺陽虛寒,失於溫煦:

    • 典型症狀: 肺痿吐涎沫、頭眩、小便數而不咳、涕唾多、咳而上氣、遺溺、足冷、水飲喘嗽。
    • 病機分析: 肺主一身之氣,為水之上源。肺陽虛,則溫煦失職,氣化不利,寒飲內生,上犯於肺則見咳而上氣,吐涎沫;清陽不升則頭眩;水液失於固攝則小便數、遺溺;肺陽不能溫煦四肢則足冷。
    • 治則: 溫肺復陽,化飲止咳。甘草乾薑湯中,炮乾薑溫肺散寒,化飲止咳;炙甘草益氣補中,與乾薑合用,辛甘化陽,助陽復氣。
  2. 脾胃虛寒,運化失司:

    • 典型症狀: 脘腹冷痛、食少、嘔吐、腹瀉、白沫清稀、便厥、腹痛、便滑。
    • 病機分析: 脾胃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穀。脾胃虛寒,則運化失職,水穀不化,清濁不分,故見脘腹冷痛、食少、嘔吐、腹瀉、白沫清稀;寒邪下注,阻遏陽氣則見便厥;寒邪內盛,氣機不暢則腹痛、便滑。
    • 治則: 溫中散寒,健脾止瀉。炮乾薑溫中散寒,暖胃止痛;炙甘草補益脾胃,與乾薑合用,溫運中焦,恢復脾胃運化功能。
  3. 陽氣虛衰,失於溫煦:

    • 典型症狀: 便厥、咽中乾、煩躁、吐逆、脈浮、自汗出、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兩足當熱、脛尚微拘急。
    • 病機分析: 陽氣為人體之根本,主溫煦、推動。陽氣虛衰,不能溫煦四肢,則見便厥、腳攣急;陽虛不能固表,則自汗出;虛陽上擾則心煩、咽中乾、煩躁、吐逆;陽氣來復則兩足當熱,但陽氣未充則脛尚微拘急。
    • 治則: 溫補陽氣,散寒止逆。炮乾薑溫裡助陽,散寒止逆;炙甘草補益中氣,與乾薑合用,溫補陽氣,恢復陽氣溫煦、推動之功能。
  4. 血證:

    • 典型症狀: 吐血、衄血、牙血、二便血、虛熱、內寒外熱、尿後滲血。
    • 病機分析: 陽虛不能攝血,或脾不統血,導致血不循經而外溢。或陽虛生內寒,陰盛格陽於外,形成內寒外熱的格局。
    • 治則: 溫陽攝血、陽和運陰。炮乾薑溫陽散寒,炙甘草補益脾氣,二藥合用,辛甘化陽,扶助陽氣,使陽氣得復,統攝血液,達到止血的目的。對於內寒外熱者,則通過「陽和運陰血」的方式,使「虛熱退而陰血自守」。

治療原理

甘草乾薑湯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辛甘化陽溫中復陽上。

  • 辛甘化陽: 炮乾薑辛溫,炙甘草甘溫,二藥合用,辛甘化陽,能夠溫補脾肺之陽氣,驅散寒邪,恢復陽氣的溫煦、推動、固攝等功能。
  • 溫中復陽: 方中重用炮乾薑,其溫中散寒之力較強,能夠溫暖脾胃,恢復脾胃的運化功能,對於脾胃虛寒所致的各種症狀有較好的療效。同時,炮乾薑還能溫肺散寒,化飲止咳,對於肺陽虛寒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狀也有治療作用。炙甘草益氣補中,調和藥性,與炮乾薑相輔相成,增強溫中復陽的功效。

總結

甘草乾薑湯是一個經典的溫裡劑,具有溫肺復陽、溫中散寒、和脾止利的功效,適用於肺胃虛寒所導致的各種症狀。其藥物組成簡單,但配伍精妙,療效顯著,在臨床上應用廣泛。通過對多部古籍文獻的綜合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甘草乾薑湯的主治功效、病機和治療原理,為臨床應用提供更為可靠的依據。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白痰,白鼻涕心情煩燥唾液過多咳嗽頻尿夜間遺尿口角自動會流口水嘔吐肚臍周圍腹痛腹痛氣喘尿失禁胰臟炎腹股溝疝氣心內膜炎胃潰瘍胃及十二指腸炎原發性高血壓心包炎心肌炎

相同名稱方劑


甘草乾薑湯, 出處:《疝氣證治論》。 組成:甘草5分,乾薑5分,蜀椒3分,附子3分。 主治:諸疝泄利者。

甘草乾薑湯, 出處:《直指》卷二十六。 組成:甘草(炙)、川白薑(炮)各等分。 主治:男女諸虛出血,胃寒不能引氣歸原,無以收約其血。

甘草乾薑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 甘草乾薑湯(《傷寒論》。)出處:《傷寒論》。別名:乾薑甘草湯、復陰湯組成:甘草4兩(炙),乾薑2兩。主治:復陽氣。。 主治:復陽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