亥骨飲

亥骨飲

HAI GU YI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6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36.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7%
胃經 27%
心經 16%
肺經 16%
腎經 5%
肝經 5%
脾經
胃經
心經
肺經
腎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亥骨飲方劑中包含大棗,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益脾胃,和中緩急:大棗性甘溫,入脾胃經,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效。亥骨飲多用於治療骨骼疼痛、筋骨酸軟等症,而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弱則氣血不足,更易加重骨骼疼痛。大棗補益脾胃,可改善氣血運行,緩解疼痛症狀。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亥骨飲中多用辛辣燥熱之藥,易傷脾胃。大棗性甘潤,可緩解藥性燥烈之弊,起到調和藥性、保護脾胃的作用,使藥物更易於吸收和發揮療效。

亥骨飲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亥骨飲可能含有某些性寒、燥或有毒的藥材,加入甘草可以減緩其寒燥之性,防止藥物過於猛烈,同時還能調和各藥材的功效,使其更好地協同作用。
  2. 增強脾胃功能:甘草能健脾益氣,緩解脾胃虛弱所導致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亥骨飲可能含有滋補類藥材,加入甘草可以幫助脾胃更好地吸收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亥骨飲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其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

1. 溫中散寒:亥骨飲多用於治療寒邪侵襲所致的症狀,如脾胃虛寒、腹痛泄瀉、肢冷畏寒等。乾薑性溫,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驅除寒邪,有助於改善這些症狀。

2. 回陽救逆:乾薑辛溫,能振奮陽氣,回陽救逆,對於因寒邪侵襲導致的陽氣虛衰、脈微欲絕等危重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在亥骨飲中加入乾薑,能夠溫中散寒、回陽救逆,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亥骨飲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治症:消渴
古代「消渴」範疇廣義,涵蓋今之糖尿病、尿崩症、代謝異常所致之煩渴多飲等症。此方記載簡略,然從用藥配伍推測,其主治傾向於陰津耗傷、中焦虛寒夾雜之消渴,症見口渴引飲、形瘦乏力、兼有脾胃虛弱(如食少、便溏)者。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豬脊骨(君藥)

  • 性味歸經:甘、平,入腎、脾經。
  • 作用
    • 滋陰填髓:消渴日久常傷腎精,豬脊骨以形補形,滋養腎陰而固本。
    • 補益氣血:富含油脂與髓質,助生津液,緩解陰血不足之燥渴。

2. 大棗(臣藥)

  • 性味歸經:甘、溫,入脾、胃經。
  • 作用
    • 補中益氣:輔助豬脊骨健運脾胃,改善消渴者「飲一溲一」的氣虛狀態。
    • 調和營衛:與甘草協同,緩和陰陽失調之口渴。

3. 乾薑(佐藥)

  • 性味歸經:辛、熱,入脾、胃、肺經。
  • 作用
    • 溫中攝津:反佐大棗與豬脊骨之滋膩,防止陰藥礙胃;溫陽化氣以助津液上承,改善「口乾不欲飲」之假熱真寒證。
    • 提振脾陽:針對消渴後期「陰損及陽」的脾虛便溏。

4. 甘草(使藥)

  • 性味歸經:甘、平,入十二經。
  • 作用
    • 緩急和藥:調節諸藥峻性,延長藥效持續時間。
    • 清熱生津:炙後微溫,兼顧補脾與緩解虛熱灼津之渴。

全方配伍原理

此方體現「養陰為本,標本兼治」思路:

  • 滋腎健脾:豬脊骨與大棗補後天(脾)以充養先天(腎),截斷消渴「陰虛→燥熱→氣傷」的病機鏈。
  • 溫潤並行:乾薑與甘草微辛甘潤,既防滋陰藥滯脾,又助陽氣化津上輸於口。
  • 藥食同源:全方多為食材,毒性低,適合消渴需長期調理者,緩補而不峻猛。

適用病機推測:腎陰虧虛為本,中焦陽弱為標,津液不布而見上燥下寒之消渴證。

註:本方未載於主流經典(如《傷寒論》《金匱要略》),恐為民間驗方,臨床應用需進一步辨證加減。

傳統服藥法


豬脊骨5寸,大棗20枚(劈碎),甘草(微炙,銼)半分,乾薑(炮)半分。
以水3升,同煎至2升,發時量意加熟水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補脾益氣、生津止渴的功效,適用於消渴患者。但脾胃虛弱、食欲不振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亥骨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八。 組成:豬脊骨5寸,大棗20枚(劈碎),甘草(微炙,銼)半分,乾薑(炮)半分。 主治:消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