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氣湯

PING Q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7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6.7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8%
胃經 28%
肺經 17%
心經 10%
大腸經 6%
腎經 4%
肝經 4%
脾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大腸經
腎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平氣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是由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藥性的功效,可以緩解其他藥材的燥性或寒性,使藥性更加平和,減少對人體的副作用。
  2. 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和中緩急的功效,可以增強其他藥材的藥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總之,甘草在平氣湯中起到調和藥性、增強藥效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平氣湯中包含厚朴,主要原因有二:

  1. 降氣止嘔: 厚朴性溫,味辛苦,入肺、脾、胃經,具有降氣止嘔、化痰散結之效。平氣湯用於治療氣逆上衝所致的胸悶氣喘、嘔吐呃逆等症狀,厚朴可降逆氣,止嘔逆,緩解症狀。
  2. 行氣消脹: 厚朴亦能行氣消脹,對於食積停滯、脘腹脹滿等症狀亦有治療作用。平氣湯中加入厚朴,可促進胃腸蠕動,消解積滯,使氣機通暢,達到緩解症狀的效果。

總之,厚朴在平氣湯中發揮降氣止嘔、行氣消脹的功效,對於氣逆上衝、食積停滯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平氣湯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乾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之效。平氣湯常用於治療寒邪客胃、脾胃虛寒所致的症狀,如胃脘疼痛、腹痛、食慾不振、嘔吐、腹瀉等。乾薑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改善脾胃功能,起到緩解症狀的作用。
  2. 和胃止嘔:乾薑還有和胃止嘔的功效。平氣湯中加入乾薑,有助於溫暖胃氣,緩解胃寒所致的嘔吐,促進消化功能正常運作。

因此,平氣湯中加入乾薑,不僅能溫中散寒,還能和胃止嘔,達到整體調理脾胃的作用。

平氣湯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 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解表發汗之功效。平氣湯常用於治療寒邪犯胃、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生薑可溫中散寒,改善脾胃功能,緩解症狀。
  2. 調和藥性: 平氣湯中可能包含一些寒涼藥物,生薑可以調和藥性,避免寒涼藥物過度傷陽,防止副作用的發生。

平氣湯中加入大棗,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 補益脾胃,和中緩急:大棗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脾胃之功效。平氣湯常用於治療氣血不足、脾胃虛弱等症狀,而大棗的補益脾胃作用,可以增強機體的抵抗力,促進氣血生化,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二、 調和藥性,緩解燥性:平氣湯中可能包含一些性燥的藥材,而大棗性溫和,可以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避免藥物過於燥烈,對人體造成傷害。同時,大棗還可以滋陰潤燥,緩解藥物燥性對人體的影響。

主治功效


平氣湯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古文記載,平氣湯主要針對以下幾種病症:

  1. 腳氣上攻: 多篇文獻如《奇效良方》、《仁齋直指方論》、《本草簡要方》、《醫方選要》、《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等皆提及平氣湯(或烏藥平氣湯)可治「腳氣上攻,頭目昏眩,腳膝痠疼,行步艱苦,氣不和,喘滿迫促」。
  2. 胃氣上逆:《聖濟總錄》指出平氣湯可治「乾嘔氣逆,飲食不下」。
  3. 大怒吐血:《雜病廣要》、《傅青主男科》、《石室祕錄》、《齊氏醫案》、《大小諸證方論》等文獻記載了「解血平氣湯」可用於治療因大怒引起的吐血癥,症狀為「或傾盆而出,或沖口而來,一時昏暈」。

治療原理分析:

平氣湯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行氣、降逆、和胃、補益等概念。

  • 腳氣上攻:

    • 腳氣病多因濕邪侵襲,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當濕邪上犯,則可出現頭目昏眩、喘滿等症狀。
    • 平氣湯中,烏藥、紫蘇子等藥材具有行氣、降氣的作用,可疏通經絡,使氣機通暢。茯神、人參、白朮、甘草等則能健脾益氣,增強機體抗邪能力。木瓜能舒筋活絡,緩解腳膝痠疼。當歸、川芎、白芷活血通絡,改善血液循環。
  • 胃氣上逆:

    • 胃氣上逆多因胃寒、飲食不節等因素導致胃失和降,氣機逆亂。
    • 平氣湯中,厚朴行氣消食、化痰止咳,幹薑溫中散寒、暖胃止痛,生薑發汗解表、解魚蟹毒,大棗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甘草調和諸藥、補脾益氣。這些藥物共同作用,可溫中和胃,降逆止嘔。
  • 大怒吐血:

    • 中醫認為「怒傷肝」,大怒可導致肝氣鬱結,氣機逆亂,血隨氣逆而上溢,從而引發吐血。
    • 解血平氣湯以白芍為主藥,重在平肝舒氣,緩解肝氣鬱結。當歸補血活血,荊芥、柴胡引血歸經,疏肝解鬱。紅花活血化瘀,梔子清熱瀉火,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可有效平抑肝氣,疏肝解鬱,使氣血歸於正常運行,從而止血。

總結:

平氣湯及其相關方劑(如烏藥平氣湯、解血平氣湯)的組成和功效有所差異,但其核心治療原理都是通過行氣、降逆、和胃、補益、平肝舒氣等方式來調整人體氣機,使之恢復平衡,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烏藥1錢,人參1錢,茯神1錢,甘草4分,五味子4分,紫蘇子4分,木香4分,白芷6分,當歸8分,白朮7分,川芎7分。
上(口父)咀。加生薑5片、棗子2枚,水煎,食前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平氣湯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胃腸道不適。

相關疾病


氣喘腳氣病神經性厭食症嘔吐眼睛模糊乾嘔

相同名稱方劑


平氣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三。 組成:甘草(銼)4兩,厚朴(去粗皮)4兩,乾薑(刮淨、銼)2兩,生薑(去皮,切)半斤,大棗100枚。 主治:乾嘔氣逆,飲食不下。

平氣湯, 出處:《杏苑》卷七。 組成:烏藥1錢,人參1錢,茯神1錢,甘草4分,五味子4分,紫蘇子4分,木香4分,白芷6分,當歸8分,白朮7分,川芎7分。 主治:腳氣上攻,頭目昏眩,腳膝痠疼,行步艱苦,諸氣不和,喘滿逼促。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