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代醫學觀點看上腹胃脘痛

胃痛是相當常見的症狀,胃脘痛指的是上腹部的中間,介於胸骨劍突下端,肚臍上方約一掌寬處,也是一般俗稱的「心口」、「心窩」或「上腹部中段」的位置。
造成胃痛的原因很多,最常見的胃痛原因,就是因為壓力大,生活習慣不良,造成自律神經紊亂,導致胃酸分泌過多,使胃黏膜容易受傷、潰瘍,引起胃痛。
有些人飲食不節制,暴飲暴食、吃了不新鮮的食物造成食物中毒、過敏、或特殊病毒等因素,也會讓胃黏膜發炎、潰瘍而造成胃痛。
胃痛經常伴隨其他症狀,例如:消化不良、脹氣、打嗝、食慾不振、胸口灼熱、出血、黑便、噁心、腹瀉、煩躁、貧血、倦怠...等等。
治療胃痛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服用胃藥,是最常被運用的藥物之一。然而,現代醫學發現胃藥就是中和胃酸的鹼性物質,長期服用會造成很多副作用。

如果從中醫的角度來看,絕大多數的胃痛除了情緒因素之外,就是「胃太寒」或「胃太熱」所造成的,掌握這個原則就可以輕鬆地預防胃痛。
從中醫的觀點看上腹胃脘痛
胃脘痛絕對是困擾中國人千年以上的症狀,疼痛的位置與現代醫學定義的胃痛一致。
《黃帝內經》就曾經提到「胃脘當心而痛」,所以後代也稱為「心腹痛」、「心胃痛」。
會提到「心」是因為古代文獻中提到的心痛、心下痛,也包含胃脘疼痛,所以古人對於胃痛與心臟痛常常一起綜合探討,更認為心臟病其實是胃脘附近的經絡氣血阻塞所造成的。
古人分類胃痛的原因非常複雜,例如:虛痛、氣痛、熱痛、寒痛、瘀痛、食痛、蟲痛、大結胸證心下痛,不論是「外感傷寒」或於「內傷雜病」都會胃痛。
從經絡的角度來胃痛也很複雜,因為通往腹部的經絡有:任脈、衝脈、脾經、肝經、胃經、膽經、腎經。
而手部的所有經絡,最終也都通往腹部,因此從經絡探討胃痛的原因,也可以很複雜。
若拋開這些複雜的因素,從大量現代經絡數據中觀察,結合會員的實際回報,發現胃痛的原因,可以歸納為主要兩大類型,一個是胃太熱、另一個是胃太寒。分述如下:
一、胃太熱
現代醫學發現,有些人經常因為壓力大、睡不好而產生心悸、胸悶、胃痛等症狀,至心臟科、腸胃科就診,照超音波檢查都沒問題,最後轉至身心科被定義為「自律神經失調」。
這種現象,其實與中醫所說的「肝氣鬱結」、「肝火犯胃」是一致的,當一個人壓力大,心情鬱悶時造成肝氣犯胃,胃脘就會脹滿疼痛、肋痛、胸悶、食慾不振、口苦、口乾、噯氣、胃酸或嘔吐,大便不暢、舌苔薄白或薄黃,脈弦。
這是相當常見的症狀,可以說多數中醫診所每天都在治療這種證候,從經絡檢測完全可以印證這個現象。
任何人只要壓力大,晚上睡不好,連續幾天之後就會出現下圖的「胃經實證」的現象,這也可以說是自律神經不調的經絡型態,是很容易出現胃痛的!

從上圖可以看出,胃經實證,連帶肝經實證,代表能量過強。而脾經虛證,代表脾氣虛弱,這種極端不平衡現象,非常容易出現一系列的胃腸不舒服症狀(胃痛、脹氣、消化不良...等等)。
此外,這種經絡型態在每年進入4-5月之後,也很容易受到天氣的影響而自然出現,所以夏季的時候,很容易出現火熱型的胃脘痛。
這其實是很容易理解的,當一個人體內的經絡,肝經與胃經都是實證,也可以說是肝火影響到胃火,所以出現火熱型胃脘痛。
這種經絡型態如果配合三焦經、大腸經實證的化火現象,體內底火就更旺盛了,這時候通常可以運用「黃連」、「黃芩」相關的中藥來快速降火。
有些人會出現所謂的「心下痞」證,這種證專門就是在胃脘附近出現疼痛,服用「半夏瀉心湯」改善效果很快。
二、胃太寒
胃經實證會造成胃痛,虛證也會造成胃痛,這時候就是相反的「胃太寒」所造成的。
現代醫學發現,冬季是胃腸道疾病高頻率出現的季節,許多慢性胃炎、胃腸潰瘍患者易舊病復發而出現胃痛,從經絡檢測完全可以印證這個現象。
傳統中醫提到「脾胃虛寒」容易胃痛,從下圖可以清楚看到,通常胃經虛證的時候,膽經也是虛證。而且也會連帶出現三焦經、大腸經、腎經、肝經出現虛證(見下圖)。

這種因為「寒邪犯胃」所造成的胃痛,只要溫暖肚子就會改善,吃冷的食物就更痛,身體會出現怕冷,嘔吐白沬、口不渴愛喝熱水、舌苔白,脈緊。
長期「脾胃虛寒」體質的胃病,除了胃脘隱隱作痛之外,還更可能出現食慾不佳、吐清水、飢餓時更痛、四肢冰冷、大便稀溏、小便清長,長年慢性不癒非常難以根治。
中醫常說不要長期吃寒涼食物或喝冰水,只要觀察一段時間,就可以發現胃痛與寒涼食物的關係。
2025年4月期間某會員分享,他在這個月開始著迷的喝決明子茶,幾乎每天都喝一大罐,剛開始沒有感覺,漸漸的,她發現自己竟然會開始胃痛了。
有一天晚上,他睡到一半竟然胃脘痛醒來,他猜想這可能是肚子太寒造成的,結果馬上去吃「附子理中湯」這種熱藥,結果沒想到幾分鐘之後就緩解了。
這就是典型腹部陰寒所造成的胃脘痛,胃經的能量雖然很強,但是長期服用寒涼性的中藥或食物,胃還是會受不了的。
不論胃經實證或虛證,久了容易出現所謂的「胃陰虛」,會出現慢性胃痛,隱隱地痛、口乾舌燥、容易飢餓確吃不下、乾嘔、呃逆、反胃、大便乾燥及舌紅少津,少苔或無苔,脈弦細或兼數。
這就是胃病很久之後,損及陰血,或是體內過熱耗傷胃陰所造成。
此外,古人也發現吃太多會造成「飲食積滯」,這也會造成胃痛,可以從消食的酵素類中藥加以化解,這是短暫飲食過多所造成的。
有一種人因為外傷或種種原因,造成腹部經絡氣血阻塞而胃痛,這種胃痛的位置固定不變。只要服用一些活血化瘀藥物,或是從按摩法把阻塞點揉開即可治癒。
所以,要從中醫角度辨別胃痛,其實很容易,只要判斷是寒還是熱即可,通常在夏天的時候,只要沒有喝太多冰水都是熱,在冬天的時候通常都是寒。
熱性的胃痛,服用寒涼藥的效果會非常的快。寒性的胃痛,只要經常運用「灸法」或「遠紅外線」溫暖肚子,服用溫陽的中藥,經常按摩相關經絡的穴道,堅持一段時間之後就會明顯改善,這是值得嘗試的。
相關的11個中醫證候與中藥方劑
可能經絡型態或現象
改善上腹胃脘痛的50個中藥方劑清單
與上腹胃脘痛的相關症狀或疾病
關於上腹胃脘痛之相關中醫典籍
- 《醫學正傳.胃脘痛》:「古方九種心痛,…詳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實不在於心。」
- 《壽世保元》:「胃脘痛者,多是縱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飲熱酒煎煿,復食塞涼生冷,朝傷暮損,日積月深,自鬱成積,自積成痰,痰火煎熬,血亦妄行,痰血相雜,妨礙升降,故胃脘疼痛,吞酸噯氣,嘈雜惡心,皆噎膈反胃之漸者也。」
- 《雜病源流犀燭.胃病》:「胃痛,邪干胃脘病也。胃稟衝和之氣,多氣多血,壯者邪不能干,虛則著而為病,偏寒偏熱,水停食積,皆與真氣相搏而痛。惟肝氣相乘為尤甚,以木性暴,旦正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