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四味,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甘草性甘、平。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柴胡性味苦、辛、微寒。主治解表退熱、疏肝解鬱、升舉陽氣。用於外感發熱、半表半裏寒熱往來、瘧疾、肝鬱脅痛乳脹、頭痛頭眩、月經不調、氣虛下陷之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等症。
枳實性苦、辛、寒。主治破氣消積、化痰散痞。 用於積滯內停、痞滿脹痛、瀉痢後重、大便不通、痰滯氣阻胸痺、結胸、胃下垂、脫肛、子宮脫垂。
白芍性苦、酸、微寒。主治平肝止痛、斂陰止汗、養血和營。治療月經不調、經行腹痛、崩漏、自汗、盜汗、脅肋脘腹疼痛、四肢攣痛、頭痛、眩暈等症。
《本草經解》卷記載:「柴胡清輕,升達膽氣,膽氣條達,則十一藏從之宣化,故心腹胃腸中,凡有結氣,皆能散之」,致使肝氣條達,陽鬱得伸,恰對病因病機,故為君藥。
柴胡佐以枳實理氣解鬱,泄熱破結,與柴胡為伍,一升一降,加強舒暢氣機之功,並奏升清降濁之效。與白芍相配,又能理氣和血,使氣血調和。使以甘草,調和諸藥,益脾和中。綜合四藥,共奏透邪解鬱,疏肝理脾之效,使邪去鬱解,氣血調暢,清陽得伸,四逆自愈。
既助柴胡調暢氣機,又合白芍調理氣血,甘草為使,一調和諸藥,二益脾和中,以扶土抑木,三緩急以助白芍止痛。
綜觀全方,柴胡配芍藥一散一收,一疏一養。伍枳實一升一降。柴胡、芍藥與枳實、甘草,亦肝亦脾,亦氣亦血,四藥合用,散而不過,疏而無傷,肝脾同治,氣血兼顧,這也是本方的配伍特點。致使邪祛鬱解,陽伸肢溫,諸症自愈。
陰虛氣鬱導致的脘腹、脅肋疼痛,忌用本方。
四逆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七。 組成:太陰玄精石3分(末),硫黃1兩,不灰木1分,盆消1分(一方去不灰木加附子)。 主治:陰毒傷寒,手足厥,身冷,脈細。
四逆散, 出處:《聖惠》卷十二。 組成:甘草1兩(炙微赤,銼),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桂心1兩,乾薑半兩(炮制,銼)。 主治:傷寒,霍亂吐利,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
四逆散, 出處:《傷寒論》。 組成:甘草10分(炙),枳實10分(破,水漬,炙乾),柴胡10分,芍藥10分。 主治:透解鬱熱,疏肝理脾,調和胃氣,和解表裏。主治:少陰病,寒邪變熱傳裏,腹中痛,小便不利,泄利下重,四肢厥逆;及肝脾不和,胸腹疼痛,泄利下重等。現常用于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膽囊炎、膽石症、膽道蛔蟲症、慢性胃炎、胃潰瘍、胃腸神經官能症、胰腺炎、闌尾炎、肋間神經痛及婦女月經不調、痛經、盆腔炎等屬于肝鬱氣滯,肝脾失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