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脾不調證」是一個中醫相當常用的證候,幾乎多數疾病都與這個證候有關,因此類似的名稱很多。要理解這個證候,首先要理解中醫的
肝臟與
脾臟(可點選文字連結進階閱讀),與現代醫學的概念是不一樣的。
傳統中醫認為,肝脾不調證的主因,主要是心情鬱悶,生氣惱怒之後傷肝導致「肝鬱氣滯」。飲食不節、過於疲勞、思慮過度傷脾所造成。
基於五行原理,肝屬木,脾屬土,肝木過於旺盛,導致肝氣剋脾土。或是脾臟受傷,失去健運功能,或是濕氣太重造成脾虛,導致肝、脾兩臟功能失調的證侯。
五行木剋土,造成肝脾不調 最常出現的症狀,就是因為情緒因素(憤怒、抑鬱或精神緊張之時)所造成的腹瀉或大便溏、腹痛、胸肋之間疼痛脹痛、常嘆氣、精神抑鬱、心煩易怒、口苦口乾、噯氣、食慾不佳、腹脹、腸鳴、常放屁、面目浮腫、四肢無力、小便短少、苔白或膩,脈弦。
肝脾不調證經常見於女性,是婦科常用的證候。所謂「肝藏血」而「主疏泄」,而「脾統血」、「主運化」。肝鬱氣滯時血液運行不暢,可引起血瘀。或因肝不藏血,脾不統血,血液溢於脈外,亦可形成血瘀而造成月經不調。
常見的主要婦科症狀是:經期提前或延後、經量太多或太少、經血色暗有血塊、胸脅乳房脹痛、月經痛、煩躁易怒、食慾不佳。
肝脾不調證也會引起「白帶」或「黃帶」,帶下綿綿不斷、稠粘臭穢、或流黃水、或挾血液,陰部灼熱或陰部痛癢,且伴有口苦咽乾,心煩易怒,胸脅脹滿,腹脹便溏…等等症狀。
以上的分析就是傳統中醫的抽象分析,過去千年來許多人有看沒有懂,現在運用現代科技的數據與圖表,可以清楚理解什麼叫做「肝脾不調」。
從下圖可以清楚看出,每年5月之後肝經實證、脾經虛證的機率大幅提高,將近40%的人都出現這種經絡現象。隨著春夏季節後肝氣(木氣)能量旺盛,夏天的主氣是濕氣造成脾虛(土弱),這段期間肝脾不調成為常態。這種狀態要持續到每年的冬天之後才會改善,這就是季節造成的現象。
肝經實證,脾經虛證的經絡型態 。而一年四季中的任何時候,只要情緒不佳、熬夜、用腦過多、過度疲勞...等等時,也都會出現這種經絡型態,也符合傳統中醫所說的「肝氣鬱結」所導致的肝脾不調原因。
「肝脾不調證」常與「肝胃不和證」、「心脾兩虛證」、「脾虛濕困證」與「肝火上炎證」一起探討。
由於脾胃互為表裡,「肝胃不和證」與「肝脾不調證」類似,都是源自於情志抑鬱,情緒不佳而導致肝氣鬱結,肝氣橫逆侵犯中焦所致。因此二證均有胸脅脹滿疼痛、精神抑鬱或急躁易怒、少腹脹痛、善太息等現象。
所謂「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肝胃不和證」是胃失和降,胃氣上逆,「肝脾不調證」是脾氣虛弱,運化失常。所以肝胃不和證主要是胃脘部位脹滿疼痛、呃逆噯氣、吞酸嘈雜、嘔吐…等等胃氣上逆表現。而肝脾不調證則是脾虛症狀(食慾不佳、腹脹、腹瀉、腸鳴、常放屁、全身無力…等),關鍵就是有脾虛證的表現。
心脾兩虛證起經常因於思慮過度而傷心脾,許多原因與症狀與「肝脾不調證」類似(例如:食慾不佳、腹脹便溏、大便不調、腸鳴放屁…等等),而心脾兩虛證還有心悸、氣短、失眠多夢、健忘、面色皖白、疲倦、自汗、脈細澀或結代等心氣血兩虛的表現。
由於「肝脾不調證」主要出現脾虛症狀,因此症狀與「脾虛濕困證」類似,脾虛水濕常見症狀有:頭身困重、胸悶、腹瀉、全身浮腫、舌苔白膩、脈濡、氣候潮濕時症狀加重。
「肝火上炎證」也起因於情緒問題,與「肝脾不調證」類似,而「肝火上炎證」多由肝鬱氣滯,久了之後化火,因為火性炎上,火氣上逆所致。症狀是:面紅目赤、口苦咽乾、煩躁易怒、肋痛、頭痛、眩暈、耳鳴,便秘、尿紅,或吐血…等等。
肝脾不調證常見於古代中醫多種疾病中,例如:「洩瀉」、「脅痛」、「臌脹」、「腹痛」、「月經不調」、「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