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訊
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方劑介紹

「柴胡疏肝湯」或「柴胡疏肝散」是網路上的熱門中藥方劑,從Google Trend 的搜尋趨勢看來,比較多人搜尋「湯」,主要是台灣地區的人們在搜尋。
柴胡疏肝湯的主要功用,就是「疏肝解鬱,行氣止痛」,主要用來改善「肝氣鬱結證」所造成的各種經絡氣滯的症狀,讓肝氣調順。
中醫的肝臟最害怕抑鬱,喜愛心情舒暢的感覺。如果心情不佳,就會導致肝氣鬱結,造成肝經、膽經氣血不通,肋間疼痛、胸悶胸痛,喜愛嘆氣。
由於肝經通往腹部,所以也會出現下腹痛、肚子痛、胃痛,在情緒上急躁易怒。由於肝氣橫逆犯胃,胃氣失和,所以噯氣、脹氣。脈象出現弦脈。
本方設計主要運用「柴胡」歸經肝膽,條達肝氣而疏鬱結。香附善於疏肝理氣,並有良好的止痛作用。川芎也能疏肝開鬱止肋間痛,二藥相合,共助柴胡以解肝經之鬱滯,而增行氣止痛之效。
陳皮理氣行滯而和胃,白芍與甘草養血柔肝,緩急止痛,甘草調和藥性。本方配伍特點,是疏肝之中兼以養肝,理氣之中兼以調血,治肝之中兼以和胃,是千古名方。
本方主要是由「四逆散」加減變化而來,均有疏肝理氣之功。但四逆散用於調理肝脾不和,此方疏肝解鬱,行氣止痛之力較之四逆散大增。
在最原始出自於明代醫家葉文齡所著的《醫學統旨》中,主要用於治療「脅痛」,後世醫家在應用本方時又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對其證治理論作了一些補充。
尤其是明未醫家張介賓,將本方收入《景岳全書》,並首次對柴胡疏肝散的配伍意義進行分析之後,該方在臨床運用更為廣泛,逐漸成為治療肝鬱氣滯證候的常用方。
本方加減法,若脅肋疼痛較嚴重,可加當歸、鬱金、烏藥等以增強行氣活血之力。若肝鬱化火,口渴舌紅,脈象弦數者,酌加山梔子、黃芩、川楝子等以清肝瀉火。
由於白芍長於養血柔肝,與疏肝解鬱的柴胡配伍,是治療肝鬱氣滯證候的常用藥。但也有人認為應該用「赤芍」,因其長於清熱涼血,活血散瘀,用於肝鬱化熱,並兼血脈不和者,較之白芍為優。
本方現代常用於治療肝炎、慢性胃炎、脅間神經痛等辨證屬於肝鬱氣滯的多種疾病
疏肝理氣、和血止痛。肝氣鬱滯證的常用方劑。脅肋疼痛,寒熱往來,胸悶喜太息,情志抑鬱易怒,或噯氣,脘腹脹滿,脈弦。近代用於治療失眠
傳統服藥法
水二盅,煎八分,食前服。
方劑組成解釋
柴胡疏肝散證是肝氣鬱結,不得疏泄,氣鬱導致血滯,故見脅肋疼痛諸症。方用四逆散去枳實,加陳皮、枳殼、川芎、香附,增強疏肝行氣,活血止痛之效,故服後肝氣條達,血脈通暢,痛止而諸症亦除。 方歌:柴胡疏肝芍藥芎,枳殼陳皮草香附,疏肝解鬱行氣滯,脅肋疼痛自能除。 柴胡為常用疏肝藥,為主藥;陳皮、枳殼、香附子,芳香順氣,養健脾胃;川芎、芍藥活血化瘀。 諸藥配伍共達疏肝解鬱,行氣止痛之作用,使肝氣條達,血脈通暢,營衛自和,而痛止,寒熱除。臨床兼有表證者加薄荷、葛根、菊花,以助解表透邪;若兼胸痛者加丹參、鬱金、檀香,以活血行氣止痛;若兼口苦、口渴者加白茅根、黃芩、梔子、沙參,以清熱養陰。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芳香辛燥,容易耗氣傷陰,不宜久服。若脅痛及口乾舌燥,舌紅苔少等肝陰不足之證者,應配伍養血滋陰之品同用。
現代藥理研究
- 對泌膽功能的影響:用雄性人鼠製成肝鬱模型,灌服本方湯劑,在腹腔麻醉條件下做膽汁引流,記錄1小時膽汁流址,結果表明,本方對肝鬱動物的泌膽功能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 對肝氣鬱模型大鼠血漿6-keto-PGfla、TXB2水平的影響將大鼠設定為肝鬱、肝鬱中藥和正常對照三組,血漿檢測結果:各組的6-keto-PGfla無顯著性差異,而肝鬱組的TXB2明顯升高,
- 成分研究: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測定柴胡疏肝散中鋅、銅、鐵、錳微量元素含量。結果表明:單味藥水煎液中,柴胡鐵含量較高,方劑水煎液中富含鋅、銅、鐵、錳四種人體必須微量元素。
柴胡疏肝湯的經絡型態
此方一年四季都可運用,因為心情緒造成的「肝氣鬱結」是不分季節的,任何人都可以自行觀察,只要是心情鬱悶的人,很容易出現所謂的「鐵三角」經絡型態。
這種型態在夏季時,不論有沒有鬱悶都很容易自然出現,可以說是一種物理現象,透過休息、開心玩樂之後就會自然消失,如果沒有加以改善,自然會出現肝經、胃經實證,脾經與膀胱經虛證的基本經絡模型,如果出現身體疼痛的話,就可以運用「柴胡疏肝湯」。

如果一個人一年四季都出現這種經絡型態,也沒有進行疏肝解鬱,疏通經絡的話,各種慢性病就會開始醞釀,時間到了出現器質性病變之後,一切就會變得非常難以治療。
不定時服用疏肝、解鬱、健脾胃相關中藥,或是主動疏通相關經絡,就是預防各種疾病的基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