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er and Stomach disharmony

肝胃不和的原因,症狀與經絡,運用穴道與中藥加以改善!

- 最後更新:2024-03-23

肝胃不和的傳統中醫證型介紹


肝胃不和證是一種常見的中醫證候,在臨床上高機率被運用。主要與情緒壓力、生活作息不規律有關,反映了肝鬱與肝氣橫逆對胃的影響,以及脾胃虛弱的症狀。

根據中醫的五行理論,肝屬木,脾胃屬土。當木過於強勢,即肝氣過旺,會剋制土,導致脾胃功能受損,就會出現肝胃不和的情況。

在中醫學中,肝的功能是負責升發與調暢全身的氣機,而胃則主要負責食物的接收與化解,是維持人體能量的關鍵器官。

中焦(脾胃所在的中部)的作用是轉化食物與水分,生產氣血,並將其運送至全身,包括肝臟。

當肝臟受到滋養並能正常發揮疏泄功能時,人體的氣血流動將保持暢通無阻。

但如果肝臟氣血異常,尤其會影響到胃的功能,就可能出現噁心、嘔吐、消化不良等症狀,進而影響到後天氣血(脾胃)的生成與維持

肝臟氣血異常會影響到胃的功能
肝臟氣血異常會影響到胃的功能

肝胃不和證的發作,常常起因於情緒波動或不佳的情緒狀態,這種情緒的持續低落會導致「肝氣鬱結」。

在中醫理論中,長期的情緒壓抑被認為可以轉化為內火,從而導致肝與胃的功能失調,表現為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和胃的和降功能不協調。

這種狀態進一步導致一系列身心症狀,包括在發作後感到精神抑鬱、煩躁不安和易於激動。

肝胃不和證的常見症狀涵蓋了消化系統的多種不適,包括胃痛、腹部脹氣、腹痛、肋痛、呃逆(打嗝)、噯氣(打嗳),以及胃食道逆流症狀如吞酸

此外,還可能出現嘈雜(胃中有氣聲)、消化不良、情緒上的煩躁和容易生氣,以及中背部疼痛等。

從舌象和脈象來看,患者常見舌苔薄白或薄黃,脈象表現為弦脈,這些都是中醫診斷用來反映肝氣鬱結和肝胃不和狀態的重要指標。

這種由情緒不佳預示和引發的肝胃不和證,不僅關係到消化系統的功能,也深刻影響到個體的情緒健康和整體生活質量。

因此,治療不僅需要針對身體症狀,也需著手於情緒調節和壓力管理,以達到身心的整體調和與健康。

心情鬱悶的人容易出現肝胃不和證
心情鬱悶的人容易出現肝胃不和證

若從中醫的經絡學說來分析,肝經與胃的關係十分密切,古書記載肝經「挾胃,屬肝絡膽」。

肝胃不和證原本發病在肝,之後影響到胃,會先有肝經的症狀(肋痛、胸悶、脈弦),之後再出現胃經的症狀。

肝胃不和證常見於古代中醫疾病如:「胃院痛」、「嘔吐」、「呃逆」…等等疾病。

傳統中醫相當重視脾胃的問題,肝胃不和證常與「肝脾不調」、「火鬱證」、「胃陰虛」、「胃氣上逆證」、「膽鬱痰擾證」、「血瘀證」、「肝寒」一起討論。

「肝脾不調證」與「肝胃不和證」、「胃氣上逆證」非常類似,肝氣異常時會快速影響到脾胃。

肝氣鬱結久了容易化火,形成「火鬱證」
肝氣鬱結久了容易化火,形成「火鬱證」

由於肝氣鬱結久了容易化火,火熱之氣又會去剋犯脾胃,所以容易出現「火鬱證」。

由於體內火氣滯留,會傷及肝陰、胃津,形成陰虛性的肝胃不和,容易出現「肝胃陰虛」現象。

由於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行則血行、氣滯久了導致「血瘀證」。

所以單純一個肝氣異常,影響的範圍是非常大的,所以中醫非常重視肝氣的保養,這是養生的核心秘訣。

從經絡理解肝胃不和


https://static.cloudtcm.com/syndrome/IG%E8%82%9D%E8%83%83%E4%B8%8D%E5%92%8C%E8%AD%892.jpg

造成肝胃不和的6種主要原因


載入中...

肝胃不和的舌相與脈相


舌相

舌苔淡薄白舌苔黃膩舌苔淡薄黃

脈相

弦脈數脈

肝胃不和的臨床症狀或疾病


咳嗽嘴中感到酸酸的消化不良心情煩燥噁心反胃打嗝呃逆嘔吐食慾不振容易焦慮恐懼胃腸脹氣容易生氣嘴裡發苦口乾口渴胃脘不舒服胃酸食道逆流腹痛中背部疼痛上腹胃脘痛肋間神經疼痛

肝胃不和的相關證型


胃氣上逆胃陰虛寒凝肝脈肝脾不調痰火鬱結膽鬱痰擾血瘀

改善肝胃不和的常用方劑


改善肝胃不和的常用穴道


肝胃不和的可能經絡型態或現象


傳統中醫認為,當肝氣鬱結,久鬱化火之後,肝胃鬱熱造成肝失疏洩、胃失和降,偏向於肝胃不和的火熱證。

從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看來,確實可以發現這個現象,當肝經實證的時候,很容易出現胃經也實證,這有很高的機率符合「肝胃不和」證,同時也會出現相關的症狀

容易出現肝脾不調、肝胃不和的經絡型態
容易出現肝脾不調、肝胃不和的經絡型態

由於這種經絡型態,脾經通常會是虛證,因此也很容易出現「肝脾不調」證,可以說是一種經絡型態,出現兩種可能性,而肝脾不調、肝胃不和證也可能同時存在,可以依照症狀加以鑑別。列出常見的經絡型態如下:

載入中...

肝胃不和的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