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er and Stomach disharmony

肝胃不和的原因,症狀與經絡,運用穴道與中藥加以改善!

- 最後更新:2025-04-12

肝胃不和的傳統中醫證型介紹


「肝胃不和證」是現代中醫臨床上十分常見的一種證候類型,是情緒壓力與消化系統的交織下的產物。

尤其在現代高壓、快節奏的生活模式下,其發生率相當高。此證候的核心問題在於肝臟疏泄功能失調,胃腑受納和降功能紊亂相互影響,常常與情緒壓力、生活作息不規律緊密相關。

在中醫理論中,肝(肝臟)主要生理功能為「主疏泄」,負責調暢全身的氣機(能量與功能活動的流動),確保氣血運行順暢,同時也與情緒的調節穩定有關。肝氣宜升發、條達。

胃(胃腑)主要生理功能為「主受納腐熟」,負責接收食物並進行初步消化,其氣機特性是以「和降」為順,即消化後的食糜及濁氣應順利下行。

當人體長期處於情緒壓力(如焦慮、抑鬱、憤怒、思慮過度)或生活作息紊亂的狀態下,最容易影響肝的疏泄功能,導致肝氣鬱結(氣機不暢)。

肝胃不和證的發作,常常起因於情緒波動或不佳的情緒狀態,這種情緒的持續低落會導致「肝氣鬱結」。

若肝氣鬱結日久,鬱滯的肝氣可能失去正常的升發條達,轉而橫逆衝犯脾胃。

肝臟氣血異常時,會影響到脾胃的功能
肝臟氣血異常時,會影響到脾胃的功能

根據中醫的五行理論,肝屬「木」,脾胃屬「土」。在正常的生理狀態下,五行之間存在相生相剋的動態平衡。

但當肝(木)的功能異常亢奮或失調(如肝氣過旺或橫逆時),就會過度剋制其所剋制的脾胃(土),稱為「木旺乘土」或「木不疏土」。這直接導致脾胃的運化及受納功能受損,是肝胃不和的主要病理基礎之一。

脾胃位於人體的中部,合稱「中焦」,是氣血生化之源,被稱為「後天之本」。

中焦負責將飲食物轉化為精微物質(氣、血、津液),並將其輸布到全身,當然也包括滋養肝臟。健康的脾胃功能是維持肝臟正常疏泄功能的基礎。

一旦肝氣橫逆犯胃,就會擾亂胃的正常和降功能,會導致兩種主要現象:

  1. 消化系統症狀:出現胃脘脹痛或竄痛(疼痛可能隨情緒波動)、腹部脹氣、噯氣頻繁、泛酸嘈雜(胃酸逆流感)、噁心、嘔吐、食慾不振、消化不良、中背部疼痛等。
  2. 影響氣血生成:胃的受納腐熟功能受阻,進而影響到脾的運化吸收,使得由脾胃(後天)生成的氣血來源受到影響,長期下來可能導致或加重氣血不足的情況。這也可能伴隨或導致脾胃虛弱的症狀(如疲倦乏力、面色萎黃等)。

在中醫理論中,長期的情緒壓抑被認為可以轉化為內火,這種狀態進一步導致一系列身心症狀,包括在發作後感到精神抑鬱、煩躁不安和易於激動

這種由情緒不佳預示和引發的肝胃不和證,不僅關係到消化系統的功能,也深刻影響到個體的情緒健康和整體生活質量。

因此,治療不僅需要針對身體症狀,也需著手於情緒調節和壓力管理,以達到身心的整體調和與健康。

情緒因素容易導致肝胃不和證
情緒因素容易導致肝胃不和證

若從中醫的經絡學說來分析,肝經與胃的關係十分密切,古書記載肝經「挾胃,屬肝絡膽」。

肝胃不和證原本發病在肝,之後影響到胃,會先有肝經的症狀(肋痛、胸悶、脈弦),之後再出現胃經的症狀。

肝胃不和證常見於古代中醫疾病如:「胃院痛」、「嘔吐」、「呃逆」…等等疾病。

傳統中醫相當重視脾胃的問題,肝胃不和證常與「肝脾不調」、「火鬱證」、「胃陰虛」、「胃氣上逆證」、「膽鬱痰擾證」、「血瘀證」、「肝寒」一起討論。

肝氣鬱結久了容易化火,形成「火鬱證」
肝氣鬱結久了容易化火,形成「火鬱證」

由於肝氣鬱結久了容易化火,火熱之氣又會去剋犯脾胃,所以容易出現「火鬱證」。

由於體內火氣滯留,會傷及肝陰、胃津,形成陰虛性的肝胃不和,容易出現「肝胃陰虛」現象。

由於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行則血行、氣滯久了導致「血瘀證」。

所以單純一個肝氣異常,影響的範圍是非常大的,所以中醫非常重視肝氣的保養,這是養生的核心秘訣。

從經絡理解肝胃不和


https://static.cloudtcm.com/syndrome/IG%E8%82%9D%E8%83%83%E4%B8%8D%E5%92%8C%E8%AD%892.jpg

造成肝胃不和的6種主要原因


載入中...

肝胃不和的舌相與脈相


舌相

舌苔淡薄白舌苔黃膩舌苔淡薄黃

脈相

弦脈數脈

肝胃不和的臨床症狀或疾病


噯氣咳嗽嘴中感到酸酸的消化不良心情煩燥噁心反胃打嗝呃逆嘔吐食慾不振容易焦慮恐懼胃腸脹氣容易生氣嘴裡發苦口乾口渴胃脘不舒服胃酸食道逆流腹痛中背部疼痛上腹胃脘痛肋間神經疼痛上半身側邊痛虛弱

肝胃不和的相關證型


改善肝胃不和的常用方劑


改善肝胃不和的常用穴道


肝胃不和的可能經絡型態或現象


傳統中醫認為,當肝氣鬱結,久鬱化火之後,肝胃鬱熱造成肝失疏洩、胃失和降,偏向於肝胃不和的火熱證。

從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看來,確實可以發現這個現象,當肝經實證的時候,很容易出現胃經也實證,這有很高的機率符合「肝胃不和」證,同時也會出現相關的症狀

容易出現肝脾不調、肝胃不和的經絡型態
容易出現肝脾不調、肝胃不和的經絡型態

由於這種經絡型態,脾經通常會是虛證,因此也很容易出現「肝脾不調」證,可以說是一種經絡型態,出現兩種可能性,而肝脾不調、肝胃不和證也可能同時存在,可以依照症狀加以鑑別。列出常見的經絡型態如下:

載入中...

肝胃不和的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