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胃不和的傳統中醫證型介紹
肝胃不和證主要多起因於情緒鬱悶或生活起居不正常,造成肝鬱、肝氣橫逆犯胃,脾胃虛弱的一系列症狀的概稱。基於五行理論,肝屬木,脾胃屬土,木剋土時,就容易出現肝胃不和證。
肝主升發,能調暢一身之氣機。胃主納化,為水谷之海。中焦化生氣血,充養於肝,肝得滋養,疏泄有度。肝病若犯胃,就會出現噁心、嘔吐、消化不良,從而影響後天氣血生化。
肝胃不和證在發作前多有情緒不佳的現象,造成「肝氣鬱結」,久鬱化火,肝胃鬱熱所導致的肝失疏洩,胃失和降證候,發作後常出現精神抑鬱、煩躁,容易激動…等等現象。
常見症狀是:胃痛、肚子脹氣、腹痛、肋痛、呃逆、噯氣、吞酸(胃食道逆流)、嘈雜、消化不良、煩躁容易生氣、中背部疼痛、舌苔薄白或薄黃、脈弦。

若從經絡來理解,肝經「挾胃,屬肝絡膽」,因此肝經的通暢與否,會直接影響胃氣之和降。胃氣的和降,必賴肝臟的生發散和疏洩之氣,而正常的疏瀉功能,又必須心胸疏暢。
肝胃不和證常與「肝脾不調」、「火鬱證」、「胃陰虛」、「胃氣上逆證」、「膽鬱痰擾證」、「血瘀證」、「肝寒」一起討論。
「肝脾不調證」起於肝失疏洩,橫逆犯脾,脾失健運,脾臟運化不利,氣機阻滯,會出現腹脹、大便溏...等等症狀。肝胃不和證是因為肝氣鬱結,久鬱化火,肝胃鬱熱,主要症狀是脘痛、肋痛、嘈雜、吞酸...等。
由於肝氣鬱結久了容易化火,火熱之氣又會去剋犯脾胃,所以容易心煩易怒、胃酸過多、口乾口苦、舌紅苔黃、脈象弦數之「火鬱證」。
由於體內火氣滯留,會傷及肝陰、胃津,形成陰虛性的肝胃不和,症狀如:肋痛、胃痛、噯氣、呃逆,肚子餓卻吃不下、大便乾、口乾舌燥、舌質紅,少苔,脈細弦數…等。肝鬱化熱時會灼傷胃陰,因此也容易出現「肝胃陰虛」現象。
「胃氣上逆證」主要是由於飲食習慣不正常,或冷熱不適,胃之通降功能失職,氣機上逆所致,病理變化主要在胃。肝胃不和證病理變化原發在肝,繼發在胃。因而雖然有胃不舒服的症狀,卻會先有肝經的症狀(肋痛、胸悶、脈弦), 而肝經症狀會先出現,之後再出現胃經的症狀。
肝胃不和證之根本,在於肝氣澀滯,由於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行則血行、氣滯久了導致「血瘀證」,胸腹部會出現固定疼痛,嚴重的出現吐血、大便黑色。
「膽鬱痰擾證」主要是因為情志鬱結在體內生痰,痰熱內擾,造成膽失疏洩,胃失和降。除了腸胃症狀,還會出現煩躁、失眠、頭暈、苔黃膩、脈弦滑…等現象。比較不會出現痛症,而肝胃不和證是以痛症為主。
體內肝寒濁陰上逆時,也會出現肝胃不和,肝氣挾胃中寒濁上犯,出現胸滿、噁心、嘔吐清稀涎沫,頭痛,食欲不振,舌質淡,苔白膩,脈弦遲…等等現象。
肝胃不和證常見於古代中醫疾病如:「胃院痛」、「嘔吐」、「呃逆」…等等疾病。
從經絡理解肝胃不和

造成肝胃不和的6種主要原因
肝胃不和的舌相與脈相
舌相
脈相
肝胃不和的臨床症狀或疾病
肝胃不和的相關證型
改善肝胃不和的常用方劑
改善肝胃不和的常用穴道
肝胃不和的可能經絡型態或現象
傳統中醫認為,當肝氣鬱結,久鬱化火之後,肝胃鬱熱造成肝失疏洩、胃失和降,偏向於肝胃不和的火熱證。
從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看來,確實可以發現這個現象,當肝經實證的時候,很容易出現胃經也實證,這有很高的機率符合「肝胃不和」證,同時也會出現相關的症狀。

由於這種經絡型態,脾經通常會是虛證,因此也很容易出現「肝脾不調」證,可以說是一種經絡型態,出現兩種可能性,而肝脾不調、肝胃不和證也可能同時存在,可以依照症狀加以鑑別。列出常見的經絡型態如下:
肝胃不和的相關典籍
- 本文主要參考《中醫證候鑑別診斷學》所撰寫而成。
- 《王旭高醫書六種.西溪書屋夜話錄》:「肝氣乘胃,脘痛嘔酸,二陳加左金丸,或白蔻、金鈴子。」
- 《類證治裁.嘔吐》:「嘔吐症,胃氣失降使然也。而多由肝逆沖胃致之。《靈樞》謂:足厥陰所生病者,胸滿嘔逆是也。夫胃司納食,主平通降,其上逆而嘔吐,乃肝邪犯胃,或胃虛肝乘。故治嘔吐,必泄肝安胃,用藥主苦降辛涵,佐以酸泄。」
- 《靈樞·平人絕谷》:胃腸「更虛更滿,故氣得上下,五臟安定」
- 《靈樞·經脈》:「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
- 《血證論》說:「木之性主於疏泄,食氣入胃,全賴肝木之氣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
- 《四明心法·吞酸》說:「凡為吞酸,盡屬肝木,曲直作酸也……然總是木氣所致」。
- 《臨證指南醫案·嘔吐》:「咽阻,吞酸痞脹,食入嘔吐,此肝陽犯胃,用苦辛泄降(肝犯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