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生薑性味辛、溫。主治主風寒感冒、惡寒發熱、頭痛鼻塞、嘔吐、痰飲喘咳、脹滿、泄瀉。
大棗性甘、溫。主治補中益氣、解藥毒、養血安神。用於脾虛食少、乏力便溏、婦人臟躁、氣管炎、腸炎、痢疾、崩漏、外用治外傷出血。
人參性甘、微苦、微溫。主治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用於體虛欲脫、肢冷脈微、脾虛食少、肺虛喘咳、津傷口渴、內熱消渴、久病虛羸、驚悸失眠、陽痿宮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吳茱萸性辛、苦、熱、小毒。主治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用於厥陰頭痛、寒疝腹痛、寒濕腳氣、經行腹痛、脘腹脹痛、嘔吐吞酸、五更泄瀉、外治口瘡、高血壓。
方中吳茱萸味辛苦而性熱,歸肝、脾、胃、腎經。既能溫胃暖肝以祛寒,又善和胃降逆以止嘔,一藥而兩擅其功,是為君藥。
重用生薑溫胃散寒,降逆止嘔,用為臣藥。吳茱萸與生薑相配,溫降之力甚強。人參甘溫,益氣健脾,為佐藥。大棗甘平,合人參以益脾氣,合生薑以調脾胃,並能調和諸藥,是佐使之藥。
四藥配伍,溫中與降逆並施,寓補益於溫降之中,共奏溫中補虛,降逆止嘔之功。
吳茱萸湯, 出處:《普濟方》卷二○三引《經驗良方》。 組成:吳茱萸4兩,木瓜5兩,蒼朮2兩,鹽1兩。 主治:有感冷濕氣,吐瀉轉筋。
吳茱萸湯, 出處:《雞峰》卷十四。 組成:黃連4兩,吳茱萸3分,當歸3分,石榴皮3兩。 主治:積冷,赤白痢下不斷,變成赤黑汁,形如爛魚腹腸,疼痛,不能飲食。
吳茱萸湯, 出處:《何氏濟生論》卷三。 組成:蒼朮1錢,麻黃5分,羌活5分,吳茱萸3分,藁本、柴胡、升麻、黃耆2分,半夏、川烏、蔓荊子1分,細辛、紅花少許。 主治:厥陰頭痛,項痛,或吐痰沫,冷厥,其脈浮緩。
吳茱萸湯, 出處:《雞峰》卷四。 組成: 吳茱萸湯(《雞峰》卷四。)出處:《雞峰》卷四。組成:青嫩蒴藋1大握,附子2兩,青橘皮1兩,吳茱萸1兩,川椒1兩。主治:暖筋脈,壯筋力,調暢榮衛。 。 主治:暖筋脈,壯筋力,調暢榮衛。
吳茱萸湯, 出處:《金鑑》卷四十四。 組成:當歸2錢,肉桂2錢,吳茱萸2錢,丹皮2錢,半夏(制)2錢,麥冬2錢,防風1錢,細辛1錢,藁本1錢,乾薑1錢,茯苓1錢,木香1錢,炙甘草1錢。 主治:婦人胞中不虛,惟受風寒爲病,經行腹痛。
吳茱萸湯, 出處:《明醫指掌》卷六。 組成:麻黃5分(去節),羌活5分(去蘆),吳茱萸4分,藁本3分,升麻3分,黃耆3分,黃芩1錢,當歸(酒洗)1錢,黃柏(炒)1錢,川川芎1錢,蔓荊子3分,細辛3分,柴胡3分,黃連(炒)3分,半夏(泡)3分,紅花3分,蒼朮(米泔浸一晝夜,曬乾,炒)1錢。 主治:厥陰頭痛,或痰涎厥冷,脈浮而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