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吳茱萸湯

LI ZHONG WU ZHU Y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6

寒性指數

1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9%
胃經 25%
肺經 16%
心經 12%
肝經 8%
腎經 4%
大腸經 4%
脾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腎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10

主治功效


理中吳茱萸湯

整體功效: 溫中散寒,降逆止嘔。

主治: 太陰自利不渴,痰多而吐,或手足厥冷胸滿煩躁

太陰自利不渴,痰多而吐,或手足厥冷,胸滿煩躁。

太陰自利不渴,是指脾胃虛寒,水濕內停,脾陽不運,水濕泛溢,從小便而出,但不口渴。痰多而吐,是指脾胃虛寒,水濕內停,痰飲上泛,從口而吐。或手足厥冷,是指脾胃虛寒,寒邪內侵,經脈失溫,手足失溫,出現厥冷。胸滿煩躁,是指脾胃虛寒,水濕內停,氣機不暢,胸中滿悶,而見煩躁。

中藥功效分類功效及解釋:

文獻參考:

  • 傷寒論》:「太陰病,自利不渴,手足厥冷,煩躁,欲得飲水,其人躁煩,但欲得飲,小便不利,四肢微冷,但欲得飲,無汗,脈沉細,此為太陰病,宜理中湯。」
  • 金匱要略》:「太陰病,嘔而利者,理中湯主之。」
  • 醫學衷中參西錄》:「理中湯,治太陰病,以脾胃虛寒,水濕內停,寒邪內侵,經脈失溫,手足失溫,胸中滿悶,而見煩躁為主。其證見自利不渴,痰多而吐,或手足厥冷,胸滿煩躁者,宜用此方。」

傳統服藥法


人參、白朮、乾薑、甘草、吳茱萸、生薑、大棗。
水煎,溫服。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由人參、白朮、乾薑、甘草、吳茱萸、生薑、大棗組成。人參、白朮、甘草補脾益氣,溫中散寒;乾薑、吳茱萸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生薑、大棗和胃止嘔。諸藥合用,共奏溫中散寒,降逆止嘔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本方有溫熱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不宜與溫補性中藥同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理中吳茱萸湯, 出處:《醫林繩墨大全》卷一。 組成:人參、白朮、乾薑、甘草、吳茱萸、生薑、大棗。 主治:太陰自利不渴,痰多而吐,或手足厥冷,胸滿煩躁。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四逆茱萸湯

相似度 76%

吳茱萸湯

相似度 72%

理中湯

相似度 72%

人參湯

相似度 72%

小理丸

相似度 72%

參朮丸

相似度 72%

白朮四逆湯

相似度 71%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