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湯

Li Zho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其他名稱:四順理中丸,白朮丸,調中丸,大理中丸,順味丸,人參理中丸

熱性指數

24

寒性指數

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6%
胃經 20%
心經 20%
肺經 20%
腎經 6%
肝經 6%
脾經
胃經
心經
肺經
腎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22

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脈象沉脈,細脈

舌象舌苔白膩,舌苔淡薄白

疼痛上腹胃脘痛,肚臍周圍腹痛,腹痛,背痛,大腿前側外側疼痛,腕部關節痛,踝關節疼痛,膝部腫大疼痛,肩頸痠痛,坐骨神經痛,心絞痛,胸悶胸痛,下腹部痛

症狀消化不良,手腳冰冷,味覺減退,腹瀉,嘔吐,食慾不振,夜間易醒,睡眠障礙,子宮崩漏,胃腸脹氣,鼻塞,腹瀉伴隨不消化食物,腹中感到寒冷,鼻子癢,心情煩燥

現代疾病五十肩,貧血,四肢麻痺癱瘓,細菌性食物中毒,慢性腎衰竭,心包炎,肺性心臟病,心肌梗塞,類風濕性關節炎,心律不整,心內膜炎,霍亂,胰臟炎,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

方劑組成解釋

理中湯中包含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諸藥: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在理中湯中,甘草能協調人參、乾薑的藥性,使藥力更加平和,不易產生副作用。
  2. 補脾益氣: 甘草性溫,入脾經,具備補脾益氣、和中緩急的功效。理中湯主要用於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食少便溏等症,甘草的補脾益氣作用能增強理中湯的溫中健脾效果,更有效地改善脾胃功能。

理中湯方劑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益氣: 白朮性溫,味甘苦,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的功效。理中湯主治脾胃虛寒,症見腹痛、泄瀉、食少、倦怠等,白朮可以溫補脾胃,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上述症狀。
  2. 固護中焦: 理中湯以溫中健脾為主,而白朮除了健脾益氣外,還具有固護中焦的作用,能防止脾胃虛寒之氣上犯,穩定中焦,進一步改善脾胃虛寒的症狀。

理中湯中包含乾薑,主要源於其溫中散寒之功效。

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食慾不振、嘔吐泄瀉等症狀。

此外,乾薑還可溫通氣血,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緩解因寒邪凝滯所致的肢體麻木、畏寒等症狀。

總而言之,理中湯中加入乾薑,旨在溫中散寒,改善脾胃功能,從而達到治療寒性胃痛、脾虛泄瀉等症狀的目的。

理中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益脾胃之氣:人參性溫,味甘,具有補氣益血、健脾益胃的功效。理中湯用於脾胃虛寒,寒邪客胃,導致脘腹冷痛、食慾不振等症。人參能溫補脾胃陽氣,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消化吸收功能,從而達到溫中散寒、和胃止痛的效果。

2. 扶正祛邪:理中湯中其他藥物如乾薑、炙甘草等,也具有溫中散寒、健脾和胃的作用,與人參相輔相成,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扶助正氣,抵禦寒邪,達到祛邪止痛的效果。

方劑介紹


理中湯

「理中湯」是一個網路上的熱門方劑,更多人搜尋「理中丸」,理中湯類似的名稱非常多,從Google Trend 的紀錄顯示,台灣人最喜歡搜尋這個方劑。雖然這是一個偏溫熱性的中藥方劑,冬天搜尋的人變多,最炎熱的夏季也是另一個高峰。

理中湯的主要功用,就是「溫中祛寒,補氣健脾」,主治「脾胃虛寒證」,常見的症狀就是嘔吐、腹瀉、腹脘痛、食慾不佳、四肢冰冷、舌淡苔白,脈沉細。

一般而言,脾胃虛寒較不嚴重者服用丸劑,較嚴重者服用湯劑。本方在《金匱要略》中作湯劑,稱「人參湯」。理中丸方後亦有「然不及湯」四字。湯劑較丸劑作用力強而迅速,臨床可視病情之緩急酌定使用劑型。

由於脾胃同主中焦,如果脾胃虛寒,運化無權,升降失常,清陽不升則腹瀉,陰寒凝聚,濁陰不降則會嘔吐。中焦虛寒,寒凝氣滯,就會腹部疼痛,喜愛喝溫水、按摩肚子之後到舒服。

由於「脾主統血」、「氣能攝血」,中焦虛寒時脾陽不足,脾氣亦虛,統攝無權,血不循經而導致各種血證,例如:便血、吐血、衄血、婦人崩漏等失血證。

若飲食不節制,損傷脾胃陽氣時,也會導致嘔吐、腹瀉症狀。當腹部虛寒久了造成中焦虛寒,體內陽虛不運,陰寒阻滯胸中,出現胸悶、胸痛。

本方是為了「中焦虛寒」之證而設計,依照《黃帝內經》「寒者熱之」、「虛則補之」的治法,以溫中散寒,補益脾胃為主。以「乾薑」為主藥,大辛大熱溫脾胃,化陰凝,以達溫中散寒,扶陽抑陰之功效。

配合人參補中益氣,培補後天,助乾薑以復中陽。脾虛容易生濕氣,所以配合溫苦燥之白朮,燥濕運脾,最後配合甘草蜜炙,益氣補中,調和諸藥。此方可使陽氣提升,健脾胃,化解腹部寒凝,中焦虛寒諸症自解。

本方現代常用於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淺表性胃炎、胃腸炎、胃下垂、胃擴張,慢性結腸炎、痢疾、腹瀉、腎下垂、慢性腎炎、崩漏、便血、吐血、鼻衄、過敏性紫癜、小兒慢驚風、小兒腸痙攣、慢性口腔潰瘍、慢性支氣管炎、膽道蛔蟲症、胸痹等辨證屬於中焦虛寒的多種疾病。

此方是溫中祛寒、補氣健脾、改善中焦虛寒的代表方劑,後代醫家加減用於多種脾胃虛寒證候的治療,由此變化出來的方劑特別多,對後世溫中補虛方劑組成的影響很大。

最常見的就是加上附子、肉桂、高良薑,用於裡寒較嚴重者,最著名的就是「附子理中丸」。

其次最常見的就是加上茯苓、澤瀉等利水滲濕之品,用於中陽不足,運化障礙造成水濕內停,吐利不止者。此外還有加上半夏、茯苓、蘇子等化痰止咳之品,用於中焦虛寒,脾虛不運水濕,濕聚成痰者,理如理中化痰丸、理中降痰湯。

也有加上丁香、半夏、陳皮等和胄降逆之品,用於中寒氣逆,中脘停食,人口即吐或嘔吐清水冷涎者,例如「理中加丁香湯」。亦有加上川椒、烏梅等驅蛔殺蟲之品,用於中焦虛寒,胃中虛冷吐蛔者,例如理中安蛔湯。

體內寒熱夾雜時,加上黃連等清熱藥,用於中焦虛寒又兼濕熱中阻,寒熱錯雜證候,例如:「連理湯」。

傳統服藥法


上四味,搗篩,蜜和為丸,如雞子黃許大(9g)。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四服,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

湯法:以四物依兩數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服湯後,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發揭衣被

現代用法:上藥共研細末,煉蜜為丸,重9g,每次1丸,溫開水送服,每日2-3次。或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此方溫燥,外感發熱陰虛體質者忌。忌生冷水果食物。 濕熱內蘊中焦或脾胃陰虛者禁用。

現代藥理研究


  1. 乾薑含「薑辣素、薑醇及多種氨基酸」,能抑制腸內的異常發酵和促積氣排出。「薑辣素」對口腔及胃粘膜有溫和的剌激作用,故能促進消化液分泌,使食慾增加,對大腦皮質、延腦的呼吸中樞及血管運動中樞均有興奮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使血壓上升,能給於呼吸和代謝有良好的影響。
  2. 人參、白朮 均有促進白蛋白增加的作用 ; 對於因化學療法與放射療法所引起的白血球下降,能使其升高。
  3. 3白朮含揮發油,能緩和腸管蠕動,減輕腹瀉而有健脾之功效;有利尿作用,又能除濕。
  4. 人參有興奮中樞作用,能減輕疲乏感;並能促使紅血球及血色素增加。
  5. 甘草對胃粘膜的潰瘍面有保護作用,並可促使潰瘍癒合,並且有解座的作用,故有緩急止痛、調和脾胃之效。本方可顯著促進實驗性胃潰瘍的痊愈,並對實驗性胃潰瘍的發生有保護作用。
  6. 總結全方,不僅能調整消化功能,增進食慾,減輕腹瀉,緩解腹痛,而且能振奮全身機能,改善機能全身狀況,故中醫用為強壯、健胃之劑。
  7. 本方能促進醋酸性胃潰瘍愈合,說明它能夠促使粘膜細胞再生修複。因此本方通過抑制攻擊因子和強化防禦因子兩方面綜合作用而發揮其抗潰瘍作用。
  8. 本方加附子對大黃合劑所造成的脾虛模型的免疫功能低下有改善作用,並能提高動物的耐寒能力和體力,說明本方有提高免疫功能和增強體力的功用

理中湯的經絡型態


理中湯的經絡型態,適用於手三陽經虛證的經絡型態,此型態經常延伸成為上虛下實經絡型態,因此這兩種經絡型態都可以運用「理中湯」加減變化來加以改善。

適用於理中湯的經絡型態
適用於理中湯的經絡型態

加上附子、肉桂之後的「附子理中湯」,更可以進階改善體內陰寒嚴重之「一派陽虛」經絡型態,加上茯苓、澤瀉有利於改善水氣病。

體內嚴重陰寒之經絡現象
體內嚴重陰寒之經絡現象

 

相關證候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