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leen-Yang deficiency
脾陽虛的原因,症狀與經絡,運用穴道及中藥加以改善!
雲端中醫編輯組- 最後更新:2024-12-07
脾陽虛是指的是脾胃的陽氣不足,導致消化系統功能減弱,起因於陽虛而生寒氣。
在中醫理論中,脾屬土,主運化水谷精微和水濕,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胃與脾相表裡,負責受納腐熟水谷。脾陽虛意味著中醫的脾臟功能失調,特別是溫暖和轉化食物的能力下降。
傳統中醫認為,「脾主升清」,當脾陽不足時,會導致清氣無法上升、濁氣無法下降,因此容易引發腹瀉、腹脹疼痛等症狀。
這類問題在寒冷天氣或食用寒涼食物後尤為明顯。由於陰寒內盛,當身體感受到溫暖時,症狀會有所緩解,但遇冷則會加重。
脾陽不足還會影響氣的運化功能,使水液代謝失調,當下焦水濕泛濫時,可能進一步引發泌尿系統相關疾病。

脾陽虛的主要症狀包括:
- 食慾不振:對食物的興趣降低,即使餓了也不想吃。嘴裡有淡淡的感覺,容易不自覺地流口水(睡覺期間)
- 消化不良:容易感到腹脹、腹痛、嘔吐感,尤其是在進食後很明顯。
- 疲倦乏力:感覺容易疲勞,體力不支,精神萎靡。
- 大便稀溏:可能有腹瀉或大便不成形,甚至完穀不化。大便次數增多,有些人會出現慢性腹瀉
- 泌尿生殖系統:小便不利、婦女白帶量多而清稀
- 畏寒怕冷:手腳冰涼,特別怕冷、面色虛白、腹冷痛而喜溫喜按喜熱飲
- 浮腫:全身浮腫、尤其是下肢水腫,早晨輕晚上嚴重。
- 舌象: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舌苔白膩。
- 脈象:脈細弱無力。
造成脾陽虛的原因,常常是因為長期飲食不規律,過食寒涼、油膩、甜膩等不易消化的食物。
情緒因素,如憂思過度也會影響脾胃功能造成脾陽虛。勞累過度,休息不足或是病後體虛也會造成脾陽虛。
有些人天生就是脾陽虛,稱為先天稟賦不足,這常常都是源自於母胎的寒氣。
外感寒濕邪氣侵襲也會造成脾陽虛,所以冬季或下雨的時候,也很容易出現脾陽虛的相關症狀。

中醫名家羅大倫在其著作《羅大倫教你四季食療&滋補之道》中提到,他估計現代城市人群中,大約有70%的人都存在脾氣虛的問題。氣又可以化生陰陽,脾氣虛弱到一定程度就會引起脾陽虛、脾陰虛。
脾陽虛還會引起水濕不運,氣虛嚴重到一定程度會引發中氣下陷,出現胃下垂、子宮下垂、脫肛等問題,甚至氣脫而亡。
2024年冬季期間,雲端中醫也有某會員分享,他說他每年只要到了冬季,都覺得肚子脹脹的,肚子不太餓。
然而,也有一些人到了冬季,反而胃口變得很好,所以可見有一定比例的人,脾胃狀態是嚴重受到天氣的影響所造成的。
改善脾陽虛的方法,最簡單就是運用溫補脾陽的中藥,最常見的是「附子理中湯」,冬季期間有些人會吃羊肉爐,這是溫暖身體很快的方式。

脾陽虛的人,一定要保持規律作息,保證充足的睡眠,常常經絡拍打脾經、胃經,是改善脾陽虛的核心方法。
脾陽虛證常見於古代中醫疾病如「泄瀉」、「痢疾」、「脘腹痛」、「痰飲」、「水腫」、「臌脹」等疾病中。本證常與「脾氣虛證」、「脾虛濕困證」、「脾腎陽虛證」、「肺脾腎陽虛證」一起討論。
現代研究發現,脾陽虛與各種現代流行疾病有關,尤其是憂鬱症(註1)。
以上的抽象概念,如果不容易理解的話,可以從經絡數據來理解,反而相對簡單容易,可以閱讀下面的經絡型態分析。
註1:[1]林昱臣,苗宇船,and 趙傑."從脾陽虛淺論抑鬱症."中國民間療法 27.22(2019):1-3
經絡理解圖
從經絡角度深入理解此證候

造成脾陽虛的主要原因
了解9種常見致病因素
舌相與脈相
中醫診斷的重要指標
舌相
Tongue Characteristics
脈相
Pulse Characteristics
臨床症狀或疾病
常見的相關症狀表現
經絡型態分析
從經絡測量數據分析證候表現
脾陽虛,可以拆解成「脾虛」與「陽虛」兩種概念,現代人高機率脾經虛證,很容易出現脾虛相關症狀,但是「脾虛」不代表一定是「脾陽虛」。
若從「寒熱指數」的角度看來,當一個脾經虛證,加上少陽經、陽明經虛證,那就有很高機率是屬於「脾陽虛」證,有較高機率會是以下這種經絡型態。

從不少會員的長期觀察後也發現,冬天很容易出現這種經絡型態,伴隨容易疲勞、脾胃消化障礙、食慾減退、四肢冰冷、腹痛腹瀉、大便溏、喜熱飲、嘔吐、小便不利...等等。
而事實上,出現這種經絡型態的時候,通常膀胱經也會是虛證,所以這就是「綜合經絡型態」常見的現象,在冬季很常見。
除此之外,脾經實證時出現的「倒鐵三角經絡型態」,呈現體內一派陽虛經絡現象時,也容易出現脾陽虛症狀。因此脾陽虛證並不限於脾經虛證的經絡型態。列舉幾種常見型態如下:
相關典籍
古代醫學典籍中的相關記載
點擊按鈕查看詳細典籍內容
- 本文主要參考《中醫證候鑑別診斷學》所撰寫而成。
- 《千金方.脾臟》: 「脾虛冷,右手關上脈陰虛者,足太陰經也。病若泄注,腹滿氣逆,霍亂嘔吐,黃疸,心煩不得臥,腸鳴,名曰脾虛冷也。」
- 《濟生方.脾胃虛實論治》: 「夫脾者,……方其虛也,虛則生寒,寒則四肢不舉,食飲不化,喜噫吞酸,或食即嘔吐,或卒食不下,腹痛腸鳴,時自溏泄,四肢沉重,常多思慮,不欲聞人聲,夢見飲食不足,脈來沉細軟弱者,皆虛寒之候也。」
- 《筆花醫鏡.脾部》: 「脾寒之症,右關必沉遲,唇舌必白,其症為嘔吐,為泄瀉,為白痢,為腹痛,為身痛,為黃疸,為濕腫,為肢冷,為厥逆。」
- 《景岳全書·洩瀉》說:「脾弱者,因虛所以易瀉,因瀉所以愈虛。蓋關門不固,則氣隨瀉去,氣去則陽衰,陽衰則寒從中生」
- 《千金方·冷痢》雲:「治積久冷痢,先以溫脾湯下訖,後以健脾丸補之,未有不效」
-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湯主之」
- 《濟生方·水腫門》:「治療之法,先實脾土,脾實則能捨水,土得其致,...…腫滿自消飛方用實脾飲」
- 《景岳全書·痰飲》:「蓋脾主濕,濕動則為痰。腎主水,水泛亦為痰。故痰之化無不在脾,而痰之本無不在腎」
- 《丹溪心法.臌脹》:「此乃脾虛之甚飛其症狀見單腹脹大,青筋外露,小便不利,或下肢水腫,小便不利,脾胃為後天之本,升降之總樞,脾陽一虛,脾運不健,則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濁氣在上,則生腹脹,服脹之病由此而成,宜溫補脾陽,化氣行水」
- 《臨證指南醫案》:「虛寒脹病而用溫補,閱古人調劑,必是通法。蓋通陽則濁陰不聚,守補恐中炰易鈍」
- 《素問·靈蘭秘典論》曰:「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 《素問·經脈別論》:「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
- 《靈樞·營衛生會》:「中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乃化而為血」
- 《素問·痿論》:「脾主身之肌肉」
- 《素問·玉機真臟論》曰:「脾脈者,土也,孤臟以灌四傍者也」
討論留言
與其他用戶分享經驗與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