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中散

An Zho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7

寒性指數

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9%
肝經 18%
胃經 16%
心經 14%
腎經 13%
肺經 9%
膽經 5%
膀胱經 2%
脾經
肝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肺經
膽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09

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脈象沉脈,弦脈,遲脈

舌象舌苔淡薄白

疼痛胸悶胸痛,月經腹痛,肚臍周圍腹痛,上腹胃脘痛,下腹部痛(小腹痛)

症狀嘔吐,噯氣,咳嗽,肚子餓卻吃不下,胃腸脹氣,面色發白,胸悶脹,消化不良,大便溏(稀薄),食慾不振,呼吸急促,氣不接續之症,乾嘔,吞咽障礙,噁心反胃,呼吸氣短言語無力

現代疾病遺精,胃潰瘍,歇斯底里,胃下垂,胃酸食道逆流,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胃及十二指腸炎

方劑介紹


安中散

安中散是一個非常流行的中藥方劑,尤其是台灣人與日本人最喜歡運用,主要功效為「溫中散寒止痛、健胃消食」。

安中散主治乾嘔、治療急性或慢性胃痛、反胃、泛酸、胃寒、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腹部脹痛、婦女經痛、口吐酸水、胸悶、腹部刺痛、噁心嘔吐、面色蒼白、四肢無力等症狀。

此方最適合「寒性陽虛體質」,因為體內腹部陰寒所形成的胃病、胃痛,因此運用「溫中散寒」為主的方法改善胃病。

運用乾薑、肉桂、高良薑這三味中藥,都具有溫中散寒的功效,可溫暖脾胃、去除寒氣。

乾薑、肉桂、高良薑這三味中藥,都具有辛熱的性味,入脾胃經。辛味能溫散,熱味能溫通。因此,這三味藥可以溫暖脾胃,化除寒氣,從而達到溫中散寒的功效。

乾薑性味辛熱,歸脾、胃、肺經,有溫中散寒、止嘔降逆、溫肺止咳等功效。肉桂性味辛甘大熱,歸脾、腎、心、肝經,有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溫通經脈、引火歸源等功效。

高良薑性味辛熱,歸脾、胃、肺經,有溫中散寒、止痛止嘔、行氣止痛等功效。

腹部陰寒的人,需要溫中散寒
腹部陰寒的人,需要溫中散寒

在中醫臨床上,這三味藥經成一起被運用,以增強其溫中散寒的功效。透過溫暖脾胃,化除寒氣,可以改善因為「脾胃寒凝氣滯」所導致的胃痛、腹痛、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

此外,這三味藥還可單獨使用,以治療寒證。例如,乾薑可單獨用於治療脾胃寒滯、嘔吐清水、泄瀉等症;肉桂可單獨用於治療腎陽不足、下焦虛冷、畏寒肢涼等症;高良薑可單獨用於治療胃寒氣逆、嘔吐清水、腹痛等症。

除了「溫中散寒」之外,許多腹部陰寒的人會出現腹痛,因此「安中散」運用「延胡索」止痛,緩解胃部疼痛。

現代研究發現,延胡索中含量最高的生物鹼(去氫紫堇球鹼(DHCB)),具有強效的鎮痛作用,還不會成癮

安中散的牡蠣,除了可以「散結止痛」之外,還具有「中和胃酸」的功效。

現代醫學發現,牡蠣具有中和胃酸的功效,主要與其含有的碳酸鈣、碳酸鎂等弱鹼性化學成分有關。服用在在胃液中可以與胃酸發生中和反應,從而降低胃酸的酸度。

最後,安中散還具有「健胃消食」功效,主要運用茴香、砂仁這兩味中藥。可促進胃腸蠕動、消化食物,主要與其含有的揮發油、芳香物質有關。

茴香油、砂仁油中含有大量的茴香醚、芳樟醇、乙酸正丁酯等揮發油成分,這些成分可以刺激胃腸蠕動,促進胃液分泌,從而幫助消化食物。

此外,茴香、砂仁中還含有少量的芳香物質,這些物質可以促進消化酶的分泌,從而幫助分解食物中的脂肪和蛋白質,改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噁心嘔吐等症狀。

基於此,安中散可用於治療脾胃寒凝氣滯所致的胃痛、腹痛、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效果非常好!

關於安中散。古人提到這段話:「醉飽心虛而合陰陽,累於心脾腎三經,而致三焦虛寒,短氣不續,腹不安食,隨即洞下,小便赤濁,精瀉不禁,腳脛酸疼,小腹脹滿。」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一種因醉酒過量導致的脾胃虛寒症狀。醉酒過量會損傷心臟,導致心陽不足,影響到脾胃陽氣的運化。

脾胃陽氣不足,就會導致脾胃虛寒,出現一系列消化系統的症狀,如食慾不振、腹瀉、小便混濁等。

此外,脾胃虛寒還會導致精關不固,出現遺精的症狀。此外,脾胃虛寒還會導致氣血不足,出現腿腳酸痛、小腹脹滿等症狀。

本方以治體質較差、吐酸水、嘈雜,心下部輕痛或鈍痛、肚臍附近有動悸者為主。

近代用於:神經性胃痛、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酸過多症、胃下垂症、胃擴張症、慢性胃炎、幽門狹窄、月經痛、惡阻(妊娠嘔吐),及婦人血氣刺痛(兼帶鬱血的神經性疼痛),憶病(歇斯底裡)等症。

傳統服藥法


玄胡索5兩(去皮),良薑5兩(炒),乾薑5兩(炮),茴香5兩(炒),肉桂5兩,牡蠣(煅)4兩,甘草(炒)10兩。散寒止痛。 上為細末。每服2錢,熱酒調下;婦人淡醋場調服;如不飲酒,用鹽湯點下;並不拘時候。實熱者忌服。

方劑組成解釋


方中桂枝散通血脈,散鬱血;祛邪止痛,延胡索能通血中之氣滯及氣中之血滯,而治內外諸痛。 牡蠣除胸痛,去脅下痛,而中和胃酸;砂仁、茴香皆溫胃順氣而散寒痛,良薑溫胃順氣,抑止神經性疼痛,甘草緩急和中止痛,調和諸藥,使藥效加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藥性過於辛溫,凡有濕熱甚之炎症性疾病忌用

安中散的經絡型態


安中散的經絡型態,常見於手三陽,或腳三陽經虛證,最常見的是三焦經、大腸經、膽經與胃經,如果小腸經也出現虛證,那更是脾胃虛寒的一個重要訊息。可參考這篇文章

上下皆寒的經絡型態
上下皆寒的經絡型態

 

相關證候


相同名稱方劑


安中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三。 組成:小麥(炒黃)4兩,乾薑(銼,炒)1兩,甘草半兩(炙),陳曲(炒)半兩。 主治:除邪熱,和胃進食。主治:乾嘔。

安中散, 出處:《局方》卷三(寶慶新增方)。 組成:玄胡索5兩(去皮),良薑5兩(炒),乾薑5兩(炮),茴香5兩(炒),肉桂5兩,牡蠣(煅)4兩,甘草(炒)10兩。 主治:散寒止痛。主治:遠年近日脾疼翻胃,口吐酸水,寒邪之氣留滯於內,停積不消,胸膈脹滿,攻刺腹脅,惡心嘔逆,面黃肌瘦,四肢倦怠;及婦人血氣刺痛,小腹連腰攻疰重痛。

安中散, 出處:《三因》卷八。 組成:熟地黃2兩半,巴戟天2兩半(去心),龍骨2兩半,遠志3兩(去心,炒),茯苓3兩,天雄3兩(炮,去皮臍),五味子3兩,山藥3兩半,蓯蓉4兩(酒浸),續斷4兩,蛇床子4兩半(略炒),菟絲子(酒浸)4兩半。 主治:醉飽心虛而合陰陽,累于心脾腎三經,而致三焦虛寒,短氣不續,腹不安食,随即洞下,小便赤濁,精泄不禁,腳脛酸疼,小腹脹滿。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