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寒的傳統中醫證型介紹
胃寒證是指因為胃的陽氣不足,腹部寒邪旺盛,而出現的胃內寒凝氣滯、胃失和降等病理變化。
胃寒證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 寒邪襲胃:寒邪直接侵犯胃部,導致胃陽受損,寒邪內盛。
- 飲食不節、過食生冷:生冷食物性寒,易損傷脾胃陽氣,導致寒邪內生。
- 外感風寒:風寒之邪侵犯人體,寒邪內侵胃部,導致胃陽受損。外感風寒感冒時,全身惡寒、身痛、頭痛等症時也會出現胃寒症狀。
- 過用寒藥:服用過多寒涼性質中藥,容易損傷脾胃陽氣,導致寒邪內生。
尤其是「寒性陽虛體質」的人,脾胃陽氣不足,抵禦寒邪的能力較弱,容易出現胃寒證。
久病或勞傷脾胃,引起胃陽被困、寒邪內盛寒積於中,胃失去受納、腐熟、和降之功能,這也會導致脾胃陽氣不足,寒邪內盛。
「寒」是冬天的主氣,但是寒邪致病卻在一年四季都有可能發生。寒性的特點是:凝滯、收引、容易傷害人體之陽氣。
寒邪具有凝滯、收引的作用,會導致胃內氣血運行不暢,出現胃痛、嘔吐、食欲不振等症狀。
寒邪還容易傷害人體之陽氣,導致陽虛,出現畏寒、肢冷、手腳冰涼等症狀。
所謂「十個胃痛九個寒」,就是這個道理,就是因為寒邪是導致胃痛最常見的原因。
以下是胃寒證的常見症狀:
- 胃脘疼痛:胃脘疼痛是胃寒證最常見的症狀,胃脘突然劇痛且拒按、自覺胃中發涼像有冰塊一樣,冷痛脹滿。疼痛性質多為隱隱作痛、喜溫喜按、遇寒痛增而得溫則減。
- 消化障礙:胃寒證患者常常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飯後飽脹、噯氣、反酸等。
- 嘔吐清水:有些胃寒證患者會出現嘔吐清水的症狀,尤其是空腹時或胃部受涼後。
- 腹瀉:胃寒的人最容易腹瀉。
- 胃酸:胃酸、胃潰瘍發作,遇到寒時更嚴重,得溫熱時則放緩
- 口淡不渴:胃寒證患者常常口淡不渴,舌苔白滑。
- 脈弦或遲:舌淡苔白滑,脈弦或遲,胃寒證患者的脈象多為弦或遲。
夏天時也會胃寒,因為夏天喜愛冰涼食物,或夜臥風涼露天之地,寒邪直中胃腑引起胃寒,由於胃經與大腸經都屬於陽明經,所以故寒邪也可竄留腸間。
要觀察胃寒的現象是非常容易的,2023年12月期間,台灣地區寒流來襲,期間有不少人猝死,而有一些會員就發現,那幾天很容易胃痛,而且會腹瀉。
最主要的原因是天氣溫度很冷,因為如果食物沒有加熱的話,不論是冷水或是各種生冷的食物,都會加重胃寒的嚴重性。
胃寒證的治療應以溫胃散寒為主,常用方劑有附子理中湯、四逆湯、安中散...等等。
還要注意保暖,避免受涼。飲食宜清淡溫熱,少食生冷。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
胃寒證,常見於古代中醫疾病「胃脘痛」、「嘔吐」、「泄瀉」等疾病中。與胃寒類似的證候有:「胃陽虛證」、「脾胃虛寒證」、「寒飲停胃證」。
「胃陽虛證」屬於陽虛生內寒之虛寒,造成天生脾胃虛弱、陽氣自衰。「胃寒證」主要是寒邪入侵胃部,發病急、病程短、病勢較劇。一個是慢性,一個是急性。
「脾胃虛寒證」常有脾陽虛不能健運之現象,例如:腹部脹滿、食後腹脹、大便溏瀉、小便不利、水腫、四肢乏力、全身疲倦、舌淡邊有齒痕、苔白膩,脈濡滑。脾與胃相表裡,脾胃虛寒證是整體性脾胃虛弱現象。
「寒飲停胃證」指的是因為寒氣所造成的「停飲」,因為寒邪造成腹中飲邪(過多痰液與水液)聚增,肚子甚至會出現水聲、容易眩暈、嘔吐清水,重點是「痰飲」的現象。而「胃寒證」重點在寒。
以上的抽象理論,也可以經絡數據中得到印證,可參考下面的經絡分析內容。
從經絡理解胃寒
造成胃寒的5種主要原因
胃寒的舌相與脈相
舌相
脈相
胃寒的臨床症狀或疾病
胃寒的相關證型
改善胃寒的常用方劑
改善胃寒的常用穴道
胃寒的可能經絡型態或現象
雲端中醫提供的「寒熱指數」,就是判斷「少陽經」(三焦經、膽經)與「陽明經」(大腸經、胃經)的能量,依照手腳區分為「上半身寒熱指數」、「下半身寒熱指數」。
一般而言,陽明經與少陽經的的能量很強,應該是偏熱,然而有一定比例的人在冬天的時候,明顯出現寒證,尤其是每年的12月以後。
下圖就是將寒熱指數小於-1的出現機率畫成圖表,可以看出冬天明顯增高。每年12月-3月,至少有35%的下半身寒熱指數小於 -1,15%機率呈現「上下陰寒」狀態,這時候有機會出現胃寒證!
若將這種經絡現象以3D經絡呈現,會是下面這種現象,這就很有可能出現一系列「胃寒證」的相關症狀。
胃寒的經絡現象,主要見於胃經虛證與相關的經絡型態,列舉幾種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