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訊
主治功效
良附丸功用「行氣疏肝,去寒止痛」。主治:氣滯寒凝證、胃脘疼痛、胸脅脹悶,畏寒喜溫、婦女痛經、苔白脈弦。
肝主疏泄,可協助脾胃氣機之運行,以維持人體正常之消化功能。若七情憂慮,肝失疏泄,則可引起脾胃氣滯,外受寒邪,或飲食生冷,又能引發中寒之證。兩者相合,遂成氣滯寒凝證。
氣滯寒凝則胃脘疼痛、胸脅脹悶,此乃肝鬱所致。畏寒喜溫,寒之象也。苔白脈弦,亦氣滯寒凝之症狀。肝鬱氣滯,寒邪凝聚,在婦女亦可引發痛經。
本方證乃肝鬱氣滯,中焦寒凝,故治療當以行氣疏肝,祛寒止痛立法。方中香附辛平入肝經,疏肝開鬱,行氣止痛,且用醋洗,能助人肝行氣止痛之功。香附,辛味甚烈,香氣頗濃,皆以氣用串,故專治氣結為病。
高良薑辛溫入脾胃經,溫中暖胃,散寒止痛,且用酒洗,可助散寒宣通之功。《本草正義》:「良薑大辛大溫,古謂辛熱純陽,故專主中宮真寒重症」
兩藥等分合用,則行氣疏肝與溫中散寒並重,可使氣暢寒散,則諸證自愈。
加減法:若偏於氣滯,起病於憂思,胸脅脹悶較甚者,可重用香附,或酌加川楝子、鬱金和木香等,以助行氣止痛。若偏於寒凝,起病於受寒或飲食生冷,胃脘痛甚,形寒喜溫者,可重用高良薑,或酌加乾薑、吳茱萸和桂枝等,以加強溫中祛寒之力。氣滯寒凝之痛經,可酌加當歸、川芍和白芍等和血調經止痛。
本方現代常用於治療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和婦女痛經等病屬於氣滯寒凝者。
傳統服藥法
上藥各焙,各研、各貯,用時以米飲加生薑汁1匙,鹽1撮為丸,服之立行氣疏肝,怯寒止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雖患氣滯寒凝之胃脘痛,運用本方亦應慎重,以防行氣散寒走竄,損傷胎元。有人曾報道用本方加味治療胃院痛導致流產案例。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良附丸, 出處:《實用方劑學》。 組成:良薑1錢,香附4錢,青皮3錢,木香3錢,當歸3錢,乾薑2錢,沉香1錢。 主治:胸膈滿痛,得暖便輕,嘔吐清水。
良附丸, 出處:《良方集腋》卷上。 組成:高良薑(酒洗7次,焙研)、香附子(醋洗7次,焙研)。 主治:溫胃行氣疏肝,祛寒止痛。主治:肝鬱氣滯,胃寒脘痛,胸悶不舒,喜溫喜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