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氣鬱結證是指因為「肝臟」情志不暢,鬱悶或生氣,肝氣失於疏洩導致氣機鬱滯而出現的症狀的總稱。現代人工作緊張、生活壓力太大,感情不順且鬱悶,是很容易出現此證候的。
中醫認為肝主一身之氣,掌管人體內所有氣之流動,氣必定要舒展暢達,因此氣如果「鬱滯」時,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就無法調節順暢。常見症狀有:精神抑鬱、自言自語、哭笑無常、食慾減退、胸悶、肋痛、善太息、乳房或下腹脹痛、大便失常、月經不調,苔薄,脈弦,在情緒不穩定時就會出現。
此證經常起因於思慮過多,抑鬱或生氣,由於肝在五行上屬木,脾土的運化必須借助肝木的疏洩條達的功得以完成。肝臟氣機鬱結以後,條達疏洩輔助脾土運化的功能失職,造成「木不疏土」,形成成脾氣不升,痰濕內蘊,痰氣郁結所造成,久了之後還會化熱而現熱象。
此證出現的疼痛經常位於肋間、胃脘、或腹痛。由於是氣鬱,初期主要是以「脹痛」為主,有些人會感到有氣在走竄,由於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鬱則血滯,因此久了之後容易出現可見胸部或肋間剌痛,痛有定處。疼痛發作常常起因於情緒問題,情緒愈差狀況愈嚴重。
肝氣鬱結有時會出現一種稱作為「梅核氣」的現象,出現喉嚨有阻塞感,吐不出來,也吞不下去,時好時壞,這是因為氣鬱、津液凝聚產生痰所造成。這種氣痰有時會積在腹中,按摩時可以發現腹內積塊,時好時壞或出現脹痛。
此證多發於成年人,男女都有可能,尤其是女性最為明顯,尤其在婦女中年以後,因為任脈虛弱,太衝脈氣血衰少,常常表現為情緒易於激動,容易悲傷欲哭、煩躁不安、心悸、失眠、健忘、耳鳴、眩暈等。
此證最容易出現在「月經病」中,症狀是:月經先後無定期、經行不暢、胸悶不舒,兩乳、兩脅及少腹脹痛,月經期間性情急躁或抑鬱不歡,舌質暗紅、脈弦,這是氣機郁滯、衝任失調所造成。
現代中醫認為許多癌症腫瘤都源自於此證。
肝氣鬱結證常見於古代中醫疾病,例如:「癲症」、「脅痛」、「胃院痛」、「腹痛」、「梅核氣」、「積聚」、「月經病」…等等與精神神志密切相關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