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gnation of Liver Qi
肝氣鬱結的原因,症狀與經絡,運用穴道及中藥加以改善!
雲端中醫編輯組- 最後更新:2025-03-01
肝氣鬱結指的是由於情志不暢、精神壓力等因素,導致肝臟疏泄功能失常,氣機鬱滯的病理狀態。
就字面上,「肝」指的是「中醫的肝臟」,在中醫理論中,肝主疏泄,負責調節全身氣機的運行,以及情志的舒暢。
中醫認為肝主一身之氣,掌管人體內所有氣之流動,氣必定要舒展暢達,因此氣如果「鬱滯」時,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就無法調節順暢。
「氣」,指的是人體內推動臟腑功能運作的能量。「鬱結」指鬱滯、阻滯不通。簡單來說,就是肝的「氣」運行不順暢,堵住了。
現代人工作緊張、生活壓力太大,感情不順且鬱悶,很容易出現此中醫證候,導致肝氣鬱結的主要原因包括:
- 情志不暢:長期處於憂鬱、焦慮、憤怒、思慮過度等負面情緒中,會直接影響肝的疏泄功能。
- 精神壓力: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工作、生活壓力大,容易導致肝氣鬱結。
- 飲食不節:暴飲暴食、過食肥甘厚味,損傷脾胃,影響氣血生化,間接導致肝氣鬱結。
- 體質因素:一些人天生體質較為敏感,容易受到情緒波動的影響。
- 其他疾病:某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肝病、甲狀腺疾病等,也可能影響肝的疏泄功能。
肝氣鬱結是一個涵蓋面很大的證候,症狀多種多樣且個體差異較大,常見的症狀包括:
1.情緒部分:情緒低落、悶悶不樂、容易感到煩躁、易怒、情緒不穩定、多疑、敏感,容易鑽牛角尖、經常嘆氣、自言自語、哭笑無常...等等。
2.身體部分:
- 胸脅脹痛:這是肝氣鬱結最常見的症狀,疼痛部位主要在兩側肋骨下方,通常是悶脹痛,時輕時重,與情緒變化有關。
- 乳房脹痛:女性在月經前乳房脹痛明顯,或伴有乳房結塊。
- 腸道消化異常:肝氣鬱結影響脾胃功能,導致消化不良、腹脹、食欲不振、大便不順暢容易便秘。
- 消化不良:打嗝、噯氣、腹脹、便秘或腹瀉。
- 咽喉異物感:感覺喉嚨有東西卡住,吞不下去,吐不出來,稱為「梅核氣」。
- 月經不調:女性可能出現月經延遲、經量少、經血色暗、痛經等問題。
- 頭痛、眩暈:部分人會出現頭痛、頭暈、耳鳴等症狀。
- 疲勞乏力:精神不振,容易感到疲倦。
- 其他方面:失眠、多夢、口乾、口苦、舌苔薄,脈弦
肝氣鬱結經常起因於思慮過多,抑鬱或生氣,由於肝在五行上屬木,脾土的運化必須借助肝木的疏洩條達的功得以完成。
肝臟氣機鬱結以後,條達疏洩輔助脾土運化的功能失職,造成「木不疏土」,形成成脾氣不升,痰濕內蘊,痰氣郁結所造成,久了之後還會化熱而現熱象。
此證出現的疼痛經常位於肋間神經、胃脘、或腹痛。由於是氣鬱,初期主要是以「脹痛」為主,有些人會感到有氣在走竄。
由於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鬱則血滯,因此久了之後容易出現可見胸部或肋間剌痛,痛有定處。疼痛發作常常起因於情緒問題,情緒愈差狀況愈嚴重。
肝氣鬱結有時會出現一種稱作為「梅核氣」的現象,出現喉嚨有阻塞感,吐不出來,也吞不下去,時好時壞。
這是因為氣鬱、津液凝聚產生痰所造成。這種氣痰有時會積在腹中,按摩時可以發現腹內積塊,時好時壞或出現脹痛。
此證多發於成年人,男女都有可能,尤其是女性最為明顯,尤其在婦女中年以後,因為任脈虛弱,太衝脈氣血衰少,常常表現為情緒易於激動,容易悲傷欲哭、煩躁不安、心悸、失眠、健忘、耳鳴、眩暈等。
此證最容易出現在「月經病」中,症狀是:月經先後無定期、經行不暢、胸悶不舒,兩乳、兩脅及少腹脹痛,月經期間性情急躁或抑鬱不歡,舌質暗紅、脈弦,這是氣機郁滯、衝任失調所造成。
肝氣鬱結久了之後,體內累積許多的痰血、瘀血與腫塊,現代中醫認為許多癌症腫瘤都源自於此證。
肝氣鬱結證與現代人的流行疾病,密切相關,相關的研究期刊論文至少數萬篇,若分析這些論文的內容,可以整理出以下的常見的疾病:
自律神經失調、經前症候群、乳腺增生、子宮肌瘤、卵巢囊腫、多囊卵巢綜合症、月經不調、痛經、更年期症候群、不孕症、男性勃起功能障礙、早洩、男性不孕症、慢性疲勞綜合症、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睡眠障礙、失眠、腸躁症、功能性消化不良、便秘、腹瀉、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膽囊炎、膽結石、脂肪肝、慢性肝炎、肝硬化、頭痛、偏頭痛、眩暈、梅尼爾氏症、耳鳴、咽喉異物感(梅核氣)、慢性咽炎、甲狀腺機能亢進或低下、高血壓、冠心病、心律不整、糖尿病、高血脂症、痛風、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濕疹、牛皮癬、落髮、乾眼症、口腔潰瘍、磨牙、顳顎關節障礙、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纖維肌痛症、腕隧道症候群、更年期骨質疏鬆症、膀胱過動症、間質性膀胱炎、偏食、厭食症、暴食症、肥胖症(間接影響)、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靜脈曲張、痔瘡、淋巴水腫、顏面神經麻痺、三叉神經痛、青光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乾癬、紅斑性狼瘡(SLE)、硬皮症、多發性硬化症(MS)、帕金森氏症(PD)、早發性認知功能障礙、阿茲海默症(AD)、自閉症(AS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癌症(間接影響)、慢性腎臟病、水腫、骨盆腔炎、子宮內膜異位症、慢性攝護腺炎、間質性肺病、雷諾氏症候群、卡門氏症候群、反覆性口腔炎、慢性鼻竇炎、自體免疫疾病..等等。
換句話說,若能適當疏肝養肝,並進行正確的養生調理,便能有效預防眾多疾病,足見養肝在健康管理中的關鍵性與重要性。
經絡理解圖
從經絡角度深入理解此證候

造成肝氣鬱結的主要原因
了解4種常見致病因素
思慮用腦過度

現代人常常因為高頻率使用電腦、手機而造成用腦過多、思慮過度,長期如此造成過度疲勞。
思慮過多時,脾胃較為虛弱,更容易造成肝氣鬱結。
舌相與脈相
中醫診斷的重要指標
舌相
Tongue Characteristics
脈相
Pulse Characteristics
臨床症狀或疾病
常見的相關症狀表現
經絡型態分析
從經絡測量數據分析證候表現
要找出肝氣鬱結證的經絡型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找一個心情很鬱悶的人,幫他們進行經絡檢測,就可以直接觀察出來肝氣鬱結的經絡型態。
依照不少會員的實際觀察,在那些負債累累、工作失意、感情不順的人身上,很容易見到所謂的「鐵三角經絡型態」。
這種型態的特點就是「肝經」實證,「脾經」與「膀胱經」虛證,由於出現的機率高,每個人都可以自行觀察驗證。
單純這種經絡型態還不容易出現「肝氣鬱結」,當這種經絡型態累積持續一段時間之後,就會進入一種「極致」狀態,這時候肝氣鬱結的現象就會很明顯,可以參考這篇文章(開啟閱讀)
每年在進入春夏季節之後,由於一大半比例的人也會自然出現這種經絡型態,所以在炎熱的天氣下一定要疏肝養生,否則更容易出現肝氣鬱結。
1脾經,膀胱經同時虛證(鐵三角經絡型態)

經絡型態

出現機率
氣溫提升時常見的經絡型態,北半球天氣溫度超過28°C,大約從4-5月開始,50%以上的人會出現這種經絡型態。平時只要晚睡或過度勞累,長期疲勞累積時也會出現這種經絡型態。雲端中醫稱之為「鐵三角經絡型態」。
相關典籍
古代醫學典籍中的相關記載
點擊按鈕查看詳細典籍內容
- 本文主要參考《中醫證候鑑別診斷學》所撰寫而成。
- 《血證論》說:「木之性主於疏洩,食氣入胃,全賴肝木之氣以疏洩之,而水谷乃化。」
- 《外台秘要》:「男屬陽,得氣易散;女屬陰,得氣多鬱。」
- 《丹溪心法.六鬱》:「氣鬱者,胸脅痛,脈沉澀;濕鬱者,周身走痛、或關節痛,遇陰寒則發,脈沉細;痰鬱者,動則喘,寸口脈沉滑;熱鬱者,督悶,小便赤,脈沉數;血鬱者,四肢無力,能食,便紅,脈沉;食鬱者、噯酸腹飽不能食,人迎脈平和,氣口脈繁盛者是也。」
- 《赤水玄珠》:「五臟本氣自鬱證,心鬱者,神氣昏昧,心胸微悶,主事健忘,治宜肉桂、黃連、石菖蒲;肝鬱者,兩脇微膨,噯氣,連連有聲,治宜青皮、川芎,吳茱萸;脾鬱者,中脫微滿,生涎少食、四肢無力,治宜陳皮、半夏、蒼朮;肺鬱者,皮毛燥而不潤,欲嗽而無痰,治宜桔梗、麻黃、豆豉;腎鬱者,小腹微硬,精髓乏少,或濁或淋;不能久立,治宜肉桂、茯苓、小茴香;又有膽鬱者、口苦,身微潮熱往來,惕楊然如人將捕之,治宜柴胡、竹茹、乾薑。」
- 《類證治裁.肝氣》:「肝木性升散,不受遏鬱,鬱則經氣逆,為噯、為脹、為嘔吐,為暴怒脅痛,為胸滿不食,為飧泄,為疝,皆肝氣橫決也。」
討論留言
與其他用戶分享經驗與見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