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大七氣湯中加入三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破瘀散結: 三稜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破血行氣、消癥散結的功效。對於血瘀阻滯所致的癥瘕積聚、腹痛、經閉等症狀,三稜能有效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消散瘀積的目的。
- 活血化瘀: 大七氣湯主要用於治療氣血瘀滯所致的腹痛、月經不調等症狀。三稜加入其中,可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加強活血化瘀的效果,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氣血運行,從而達到止痛、調經等目的。
大七氣湯中包含莪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行氣止痛:莪朮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消腫散瘀的功效。對於因氣滯血瘀引起的腹痛、胸痛、胃痛等症狀,莪朮可以有效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 消食化積:莪朮還具有消食化積的功效,可以幫助消化不良、積食等症狀的改善。對於一些因食積引起的腹痛、腹脹、便祕等症狀,莪朮可以幫助消化,促進排便。
因此,大七氣湯中加入莪朮,可以起到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的雙重作用,對於治療氣滯血瘀、食積引起的腹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大七氣湯中加入青皮,主要有兩方面的考量:
-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青皮味辛、苦,性溫,歸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大七氣湯以疏肝理氣、活血化瘀為治則,青皮的加入可以加強其疏肝理氣的作用,並能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疼痛。
- 降氣止嘔,健脾消食:青皮還有降氣止嘔、健脾消食的作用。大七氣湯中常用於治療肝胃不和、氣滯血瘀所致的脘腹脹痛、嘔吐等症,青皮的加入能加強其降氣止嘔的功效,並能促進脾胃運化,減輕食積引起的胃脘不適。
大七氣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理氣健脾,和胃止嘔: 陳皮味辛、苦,性溫,歸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和胃止嘔的功效。大七氣湯主治氣虛、脾胃不和等症,陳皮可以幫助理氣健脾,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消化不良和嘔吐等症狀。
2. 行氣消脹,降逆止嘔: 陳皮具有行氣消脹的作用,可以緩解胃腸脹氣,促進胃腸蠕動,有利於消除積滯,進而緩解嘔吐。
大七氣湯中加入藿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化濕解暑:藿香性辛溫,具有芳香化濕、解暑止嘔的功效。大七氣湯主要用於治療暑濕所致的發熱、惡寒、頭痛、胸悶、嘔吐、腹痛等症狀,藿香可以有效化解暑濕,緩解這些不適。
- 疏肝解鬱:藿香還兼具疏肝解鬱的功效,能夠調節肝氣,解除鬱悶,促進氣機運行。暑濕易傷脾胃,脾胃不和則易導致肝氣鬱結,藿香可以疏肝解鬱,輔助其他藥物共同調理脾胃,使整體療效更佳。
大七氣湯中加入香附,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能行氣解鬱,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疼痛等症狀。
- 調和脾胃,消食化積:香附亦具理氣健脾之效,可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消食化積,緩解胃脘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
因此,大七氣湯中加入香附,可起到疏肝理氣、健脾消食的作用,有助於治療肝氣鬱結、脾胃不和所致的諸多病症。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大七氣湯之組成、治療原理與臨牀應用
大七氣湯之組成
大七氣湯出自多部中醫典籍,然其組成略有出入。綜合各典籍記載,其基本組成如下:
- 三稜:行氣消積,止痛散瘀。
- 莪朮:破血逐瘀,消癥散結。
- 青皮:疏肝解鬱,行氣止痛。
- 陳皮:理氣健脾,化痰止咳。
- 藿香:芳香化濕,和胃止吐。
- 香附:疏肝解鬱,調經止痛。
- 甘草:調和諸藥,益氣和中。
- 桔梗 (部分方劑有):宣肺利氣,祛痰排膿。
- 肉桂/官桂 (部分方劑有):溫陽散寒,活血通脈。
- 益智仁 (部分方劑有):溫脾暖腎,縮泉固氣。
部分方劑亦有加入大黃、檳榔以增強瀉下攻積之力,或加入半夏、茯苓等以加強化痰祛濕之效。
大七氣湯之治療原理
大七氣湯之治療原理,主要在於理氣行滯、活血化瘀。方中三稜、莪朮為破瘀消積之要藥,能消磨有形之積塊;青皮、陳皮、香附疏肝理氣,行氣則血行,氣行則痰消,從而達到活血化瘀、消積散結之效;藿香芳香化濕,能祛除體內濕濁之邪,避免濕阻氣機;甘草調和諸藥,益氣和中,使全方藥性平和,不傷正氣。若方中加入肉桂/官桂,則更能溫陽散寒,增強活血通脈之力;加入益智仁則可溫脾暖腎,固攝下元。
林佩琴《類證治裁》指出,痞癖乃寒氣、瘀血、痰沫交結而成,治療當先理氣,使氣行則脈絡通,積滯可化。此觀點與大七氣湯之治療原理相符。
大七氣湯之臨牀應用
大七氣湯臨牀應用廣泛,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病症:
- 積聚癥瘕:症見心腹脹滿、疼痛,或有痞塊,按之痛甚,痛有定處,或攻撐作痛,痛無定處,大小便不利等。此為大七氣湯之主治病症。
- 五積六聚:指五臟之積與六腑之聚,症狀與積聚癥瘕相似,但可伴有其他臟腑之症狀,如肝積可見脅痛、足轉筋,脾積可見腹滿嘔泄、四肢重等。
- 氣滯血瘀所致之痛症:如胸脅疼痛、腹痛、痛經等。
- 痰濕阻滯所致之病症:如咳嗽痰多、胸悶腹脹等。
- 食積:如好食生米、土灰、茶葉等異物所致之積症。
- 酒積:因飲酒過度所致之積症。
- 蟲積:因蟲類寄生所致之積症。
- 情志不暢所致之病症:如憂思鬱怒、驚恐悲傷等導致的臟氣不平、心腹脹滿、脅痛等。
臨牀應用時,需根據病情輕重、體質強弱及兼證情況,酌情加減藥物。如氣滯較甚者,可加重青皮、陳皮用量,或加枳殼、木香等;血瘀較甚者,可加桃仁、紅花等;痰濕較甚者,可加半夏、茯苓等;若兼有寒象者,可加重肉桂用量,或加乾薑、附子等;兼有熱象者,則不宜使用本方,或酌加清熱藥物。
不同醫家觀點比較
各醫家對大七氣湯之應用及組成略有不同看法:
- 林佩琴 強調理氣為先,認為氣行則脈絡通,積滯可化。並提出不同積證的治療方法,如飲癖用六君子湯合五苓散,酒癖用保和丸,茶癖用星術丸等。
- 湯本求真 認為大七氣湯能治療因喜怒不節、憂思過度、驚恐等導致的臟氣不平、寒熱夾雜、心腹脹滿等症狀。
- 張銳 記載之大七氣湯組成與後世常用方劑有所不同,其功效為療憂勞寒熱、飲食膈塞、虛勞內傷等。
- 楊士瀛 認為大七氣湯可治積聚,並可用於治療冷嗽寒痰,腎氣不足等病症。
- 危亦林 記載之大七氣湯與嘉禾散功效相似,均治積聚。
- 董宿 記載之大七氣湯組成略有不同,但主治仍為五積六聚、癥瘕等。
- 嚴用和 記載之大七氣湯組成與董宿相似,主治六聚,強調其隨氣上下,發作有時的特點。
- 張浩 記載之大七氣湯組成略有差異,但主治仍為五積六聚。
- 王璆 認為大七氣湯可治七種氣。
- 宋仲甫 認為大七氣湯可治驚恐恚怒相搏而痛。
- 武之望 強調大七氣湯適用於病氣形氣俱實者,若氣鬱生火者忌用。
- 尤怡 強調理氣為先,認為氣行則津液流暢,積聚自消,並推崇戴復庵以大七氣湯治一切積聚的觀點。
- 丹波元堅 記載了大七氣湯在治療五臟積、氣積、酒積、蟲積等方面的應用,並提出多種加減變化。
- 淺田宗伯 認為大七氣湯可治婦人久咳不止,並可用於治療痢疾嘔噦、中風偏枯等。
- 顧金壽、程林、王肯堂 等醫家均強調治積當以理氣為先,並推崇戴復庵以大七氣湯治一切積聚的觀點。王肯堂更詳細論述了五臟積的治療方法,並提出大七氣湯加減治療的方案。
- 羅美 記載戴院使認為飲癖積成塊,可發於腹脅。
綜上所述,大七氣湯為一理氣活血、消積散結之常用方劑,臨牀應用廣泛。然其組成略有出入,應用時需根據具體病情及體質,辨證論治,酌情加減,方能取得良好療效。
傳統服藥法
京三稜(去白)1兩半,蓬莪朮(去白)1兩半,青皮(去白)1兩半,陳皮(去白)1兩半,藿香葉1兩半,香附(炒,去毛)1兩半。
嚼碎。每服5錢,水2盞,煎1盞,食前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行氣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七氣湯, 出處:《醫碥》卷六。 組成:京三棱(去白)1兩半,蓬莪朮(去白)1兩半,青皮(去白)1兩半,陳皮(去白)1兩半,藿香葉1兩半,香附(炒,去毛)1兩半。 主治:積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