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聚湯

JI J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2.29)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肺經 22%
肝經 17%
胃經 15%
腎經 6%
心經 5%
膀胱經 3%
三焦經 3%
膽經 3%
脾經
肺經
肝經
胃經
腎經
心經
膀胱經
三焦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積聚湯中加入三稜,主要基於其破氣消積的功效。

三稜味苦辛,性溫,歸肝、脾經,具有破氣消積、行滯止痛之效。其藥性偏於溫燥,可有效化解積聚之痰溼瘀滯,促進氣機疏泄,從而達到消食導滯、止痛化積的功效。

此外,三稜還能活血化瘀,對於因氣滯血瘀導致的腹部疼痛也有輔助治療作用。因此,三稜的加入不僅有助於消積化瘀,更能緩解疼痛,促進恢復。

積聚湯中加入莪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消積化瘀: 莪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消積、破血化瘀之效。積聚湯主治脾胃積聚、癥瘕痞塊,而莪朮能有效消解脾胃積滯,並活血化瘀,有助於消除積聚病竈。
  2. 增強藥效: 莪朮與其他藥物配伍,能增強整體療效。例如,莪朮與枳實、厚朴等藥物合用,能加強行氣消積的效果;與桃仁、紅花等藥物合用,能加強活血化瘀的效果。

積聚湯中包含青皮,主要原因有二:

一、 行氣消積: 青皮性味辛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消積、破氣散結之功效。積聚湯用於治療食積氣滯、脘腹脹滿、噯氣吞酸等症,青皮可疏肝理氣,消食導滯,幫助脾胃運化,解除積聚之困。

二、 降逆止嘔: 青皮還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緩解因食積氣滯導致的噁心嘔吐等症狀。積聚湯中常配伍其他具有降逆止嘔作用的藥物,如半夏、陳皮等,共同達到止嘔消積的效果。

積聚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消積:陳皮味辛、苦,性溫,歸脾、肺經。其具有理氣解鬱、燥濕化痰、消食導滯之功效。對於積聚湯所針對的食積停滯、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陳皮可以通過理氣消積,促進脾胃運化,緩解脹滿不適。
  2. 降逆止嘔:陳皮還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對於食積引起的嘔吐,可以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積聚湯中加入陳皮,不僅有助於消食導滯,同時也能夠緩解嘔吐等不適,使整體療效更佳。

積聚湯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溫陽散寒,助脾胃運化: 積聚湯治療的是脾胃虛寒,導致的食積、脘腹脹滿等症。桂枝性溫,能溫陽散寒,助脾胃陽氣升發,增強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從而幫助消除積滯。
  2. 調和營衛,促進氣血流通: 桂枝還具有調和營衛,促進氣血流通的作用。積聚日久,會導致氣滯血瘀,影響脾胃運化。桂枝能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脾胃功能,幫助消除積聚。

因此,桂枝在積聚湯中起到溫陽散寒,助脾胃運化,調和營衛,促進氣血流通的功效,是不可或缺的藥材之一。

積聚湯中加入藿香,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1. 化濕解暑: 積聚湯主治脾胃積滯、脘腹脹滿,而藿香性辛溫,具有芳香化濕、解暑闢穢的功效,可幫助排除體內濕熱,促進脾胃運化,緩解積滯所致的脘腹脹滿不適。
  2. 理氣止痛: 藿香氣味辛香,入脾胃經,有理氣止痛的作用。對於積滯所致的脘腹脹痛,藿香可通過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緩解疼痛症狀,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況。

積聚湯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宣肺利咽,開宣氣機: 桔梗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開宣氣機的功效。積聚湯治療的是積聚症,患者往往伴隨胸悶、氣短、咽喉腫痛等症狀,而桔梗的宣肺利咽之效,可有效緩解這些症狀,並促進氣機通暢,利於藥物下行,更好地達到治療積聚的目的。
  2. 散結消腫,引藥下行: 桔梗具有散結消腫、引藥下行的作用。積聚症多因氣滯血瘀、痰濁凝聚所致,桔梗能開宣氣機,散結消腫,使凝聚於體內的痰濁得以消散,並引導其他藥物下行,直達病所,進一步加強治療效果。

積聚湯中包含益智仁,主要源於其 健脾益智,理氣化痰 的功效。

益智仁味甘辛,性溫,入脾、胃經。其 健脾益氣,可改善脾胃運化功能,促進食物消化吸收; 理氣化痰,可解除脾胃氣滯,改善痰濕阻滯。

積聚湯治療的是 脾胃氣滯,痰濕內停 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等症狀。益智仁的加入,可以 增強健脾消食,理氣化痰 的功效,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治療目的。

積聚湯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之效。積聚多因肝氣鬱結、氣滯血瘀所致,香附可疏解肝氣,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2. 消積化滯,健脾和胃:香附兼具消積化滯之功,可幫助脾胃運化,促進食物消化,減少積聚。此外,香附還可調節脾胃功能,改善消化不良,增強食慾。

總之,香附在積聚湯中,既能疏肝理氣、行氣止痛,又能消積化滯,健脾和胃,從多方面入手,治療積聚病症,起到協同作用。

積聚湯方劑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積聚湯方劑中往往包含多味藥材,各自具有不同的藥性,而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之性,可以減輕藥材之間的相互作用,避免藥性過於偏激,使藥效更趨穩定和諧。
  2. 緩解副作用: 部分藥材可能具有一定的毒性或副作用,而甘草具有解毒、緩解副作用的作用,可以減輕藥物對人體的傷害,提高用藥安全性。

甘草在積聚湯方劑中起到重要的協調和保護作用,使藥效更為安全有效。

主治功效


積聚湯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與功效

積聚湯由以下藥材組成,各藥材功效如下:

  • 三稜:破血行氣、消癥散結。
  • 莪朮:健脾化濕、殺蟲止瀉。
  • 青皮:疏肝解鬱、理氣和胃。
  • 陳皮:燥溼化痰、理氣健脾。
  • 桂枝:溫經通絡、發汗解表。
  • 藿香:芳香化濕、醒脾開竅。
  • 桔梗:宣肺利咽、祛痰排膿。
  • 益智仁:補腎固精、暖宮安胎。
  • 香附:調氣活血、舒筋活絡。
  • 甘草:養陰生津、潤喉止咳。

古籍記載主治

根據古籍記載,積聚湯主治以下病症:

驚憂思怒,或冒寒熱,留而不去,爲伏郁之氣;因氣流行,随經上下,相搏而致積氣,或一邊,或左右,或不循行上下,或肌肉之間,如雞刀所锉,其氣不得見,令人腹中滿痛;久令人痞悶。胃之聚氣,狀如癥瘕,攻刺腰脅,上氣滞塞,小腹腹脹,大小便不利,或洩瀉、淋瀝無度。

治療原理分析

從古籍記載的主治症狀來看,積聚湯主要針對的是因情志不暢、外感寒熱等因素導致的「氣滯」所形成的「積聚」。患者表現為腹中滿痛、痞悶,甚至形成類似癥瘕的腫塊,並伴有腰脅疼痛、氣機上逆、腹脹、排便異常等症狀。

積聚湯的治療原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1. 行氣活血,消癥散結: 方中三稜、莪朮、青皮、香附等藥材具有行氣活血、破血消癥的作用。三稜、莪朮破血行氣,消癥散結,針對「積聚」之實體;青皮疏肝解鬱,理氣和胃,針對「氣滯」之本;香附調氣活血,舒筋活絡,進一步加強行氣之力。這些藥材協同作用,能夠有效疏通氣機,消散積聚。

  2. 溫陽散寒,化濕祛痰: 桂枝溫經通絡,發汗解表,能夠溫陽散寒,針對外感寒邪或體內寒凝所致的氣滯;藿香芳香化濕,醒脾開竅,有助於化解濕濁,恢復脾胃運化功能;陳皮燥溼化痰,理氣健脾,與桔梗一升一降,宣暢肺氣,祛痰排膿,有助於化解痰濕阻滯。

  3. 補益脾腎,調和氣機: 益智仁補腎固精,暖宮安胎,與甘草合用,有補益脾腎之功,從根本上扶助正氣,增強機體抵抗力;甘草同時又能調和諸藥,使全方藥性平和。

綜合分析古文内容

所提供的古文內容主要是一些中藥方劑的組成歌訣以及部分藥物的功效介紹,並沒有直接描述「積聚湯」的具體應用或醫案。然而,從古文中出現的藥物,如三稜、莪朮、青皮、陳皮、桂枝等,可以推測這些方劑多用於治療氣滯血瘀、寒濕內阻等病症,與「積聚湯」的功效主治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例如:

  • 「大七氣湯桂青陳,智藿草附桔蓬稜」 提示大七氣湯與積聚湯在組成上有較多重疊,均以行氣為主,兼以溫陽、化濕、祛痰。
  • 「三稜丸用醋煮焙,莪苓夏麥青皮配」 提示三稜丸以三稜、莪朮、青皮等行氣破血藥為主,用於治療積聚、癥瘕等病症。
  • 「秘方化滯稜莪朮,香連丁夏青皮橘」 提示化滯方中同樣包含三稜、莪朮、青皮等,用於化除體內積滯。
  • 「大黃 性味苦寒能傷元氣直走不守峻烈猛利瀉血中之伏火吐衄通經奪土鬱以宣通留飲宿食心腹痞滿癥瘕積聚湯滌腸胃端除燥結結痰推陳致新」 這裡大黃的功效雖然和積聚湯不同但對於積聚的治療都有一定的功效

這些方劑的組成和功效,從側面印證了積聚湯的治療原則,即通過行氣活血、溫陽散寒、化濕祛痰、補益脾腎等方法,來達到消癥散結、調暢氣機的目的。

總之,積聚湯是一個針對氣滯所致積聚的有效方劑,其通過多味藥材的協同作用,達到行氣活血、消癥散結、溫陽散寒、化濕祛痰、補益脾腎的綜合治療效果。

傳統服藥法


3稜1兩半,莪朮1兩半,青皮(去白)1兩半,陳皮(去白)1兩半,桂心(不見火)1兩半,藿香葉1兩半,桔梗(去蘆,銼,炒)1兩半,益智仁1兩半,香附子1兩半,甘草3錢(炙)。
上(口父)咀。每服6-7錢,水2盞,煎至1盞,去滓,食前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積聚湯是一首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消積功效的方劑,但它不宜長期服用。如果長期服用,可能會導致氣血兩虛、脾胃虛弱等症狀。

相關疾病


排尿困難容易生氣膀胱炎子宮內膜異位症氣喘子宮肌瘤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腎盂腎炎尿道膿傷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無尿及少尿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小便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積聚湯, 出處:《普濟方》卷一六八。 組成:三棱1兩半,莪朮1兩半,青皮(去白)1兩半,陳皮(去白)1兩半,桂心(不見火)1兩半,藿香葉1兩半,桔梗(去蘆,銼,炒)1兩半,益智仁1兩半,香附子1兩半,甘草3錢(炙)。 主治:驚憂思怒,或冒寒熱,留而不去,爲伏鬱之氣;因氣流行,随經上下,相搏而致積氣,或一邊,或左右,或不循行上下,或肌肉之間,如雞刀所銼,其氣不得見,令人腹中滿痛;久令人痞悶。胃之聚氣,狀如癥瘕,攻刺腰脅,上氣滯塞,小腹腹脹,大小便不利,或泄瀉、淋瀝無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