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大異香散方中包含三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破瘀消癥:三稜味苦辛,性溫,入肝經,具有破血行氣、消癥散結的功效。大異香散旨在治療婦科疾病,如月經不調、痛經、癥瘕積聚等,而三稜有助於化解瘀血,消散腫塊,改善氣血運行,從根本上解決病症。
- 配伍增效:三稜與方中其他藥物,如香附、川芎等,相輔相成,增強藥效。三稜的破血行氣作用,可與香附的理氣止痛、川芎的活血行氣相配合,共同達到疏肝理氣、活血止痛的功效,進一步促進病症的緩解。
大異香散方中使用蓬莪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理氣止痛:蓬莪朮味辛性溫,具有行氣止痛、消積化滯的功效,可有效緩解氣滯血瘀所致的腹痛、胸痛、胃脘脹滿等症狀。
二、消腫散結:蓬莪朮還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散結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癰疽腫毒等病症。
因此,大異香散中加入蓬莪朮,有助於理氣止痛、消腫散結,進一步提升其整體療效。
大異香散中使用青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青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方中加入青皮,可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脹滿等症狀,並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 消食導滯,和胃降逆:青皮還具有消食導滯、和胃降逆的功效,有助於解決食積不化、胃氣上逆等問題。大異香散多用於治療胃脘脹痛、嘔吐反胃、腹脹便祕等症,青皮的加入能配合其他藥物,協同達到更好的療效。
大異香散中包含陳皮,主要由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大異香散中以陳皮配伍,旨在疏肝理氣,健脾和胃,改善脾胃功能,增強消化吸收。
- 行氣止痛:陳皮的理氣作用,可通暢氣機,緩解氣滯所致的胸腹脹滿、疼痛等症狀。大異香散中使用陳皮,有助於行氣止痛,緩解患者因氣機不暢導致的各種不適。
大異香散中加入半夏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化痰:半夏性溫,善於燥濕化痰,可針對濕濁阻滯,痰涎壅盛所致的咳嗽、胸悶等症狀。曲則能促進藥性發揮,加強燥濕化痰的效果。
- 降逆止嘔:半夏具有降逆止嘔之效,可針對脾胃氣逆,痰濁上湧所致的噁心、嘔吐等症狀。曲能幫助半夏更好地降逆止嘔,緩解脾胃不適。
因此,大異香散中加入半夏曲,可達到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治療濕痰阻滯,脾胃不和所致的各種症狀。
大異香散中包含藿香,其主要原因如下:
- 化濕解暑:藿香性辛溫,入脾胃經,具有化濕解暑、止嘔消脹的功效。大異香散主要針對暑濕之邪所致的症狀,如發熱、頭痛、胸悶、嘔吐等,藿香能有效驅散暑濕,減輕患者不適。
- 理氣止痛:藿香除了化濕解暑,還具備理氣止痛的功效,可緩解暑濕引起的胃腸脹氣、腹痛等症狀。大異香散中常配伍其他理氣止痛藥材,如香附、陳皮等,與藿香共同作用,增強療效。
大異香散中添加益智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醒脾開胃,化濕止嘔: 益智仁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具有醒脾開胃、化濕止嘔之功效。對於脾胃虛弱、濕濁內阻所致的食慾不振、脘腹脹滿、噁心嘔吐等症狀,益智仁能有效改善。
- 補腎助陽,健脾益智: 益智仁亦能補腎助陽,健脾益智,對於因腎氣不足、脾氣虛弱導致的記憶力減退、神疲乏力等症狀,益智仁能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
因此,大異香散中加入益智仁,旨在通過其醒脾開胃、化濕止嘔以及補腎助陽、健脾益智的功效,達到治療脾胃虛弱、濕濁內阻等病症的目的。
大異香散方中包含枳殼,主要原因有二:
一、理氣消積: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入脾、胃經,具有理氣消積、化痰止嘔的功效。方中加入枳殼,可疏肝理氣,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消食積、化痰止咳,改善因氣滯痰阻引起的咳嗽、胸悶等症狀。
二、降氣止嘔:枳殼能降逆氣,止嘔吐,對於因脾胃不和、氣逆上衝引起的嘔吐,有一定的緩解作用。在大異香散中,枳殼與其他藥物配伍,協同作用,更能有效緩解嘔吐症狀。
大異香散中包含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 香附味辛、苦,性溫,歸肝、脾經。其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
- 調和氣血,行氣止痛: 大異香散主要用於治療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香附可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調和氣血、行氣止痛,緩解疼痛症狀。
總而言之,香附在《大異香散》中起到疏肝解鬱、理氣止痛、調和氣血的作用,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效果。
大異香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副作用的作用。大異香散中多用辛香燥烈之藥,甘草可以調和這些藥物的燥性,防止傷陰,使其藥力發揮得更平穩。
- 增強療效: 甘草本身具有補氣益脾,緩解疼痛、止咳化痰的功效,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能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大異香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積聚脹滿,早食暮不能食」,屬中醫「積聚」範疇,其病機多因氣滯、痰凝、血瘀交阻於中焦,導致脾胃升降失常。患者晨間尚能進食,至日暮則因氣機壅塞加重而無法消化,反映脾胃氣虛兼氣滯濕阻之象。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行氣破積:
- 京三稜、蓬莪朮:為核心藥對,辛散苦泄,破血行氣以消積滯,針對「積聚」之有形實邪。
- 枳殼、香附:疏理肝脾氣機,輔助化解脹滿。
燥濕化痰:
- 半夏曲、陳皮:化痰濕、降逆氣,針對痰濕中阻之病機。
- 藿香:芳香化濕,醒脾開胃。
溫運脾胃:
- 益智仁:溫脾攝涎,助脾胃運化水穀。
- 生薑、大棗:調和營衛,補益中焦,減緩破氣藥之峻烈。
升提與調和:
- 北梗(桔梗):宣肺升提,助氣機升降。
- 炙甘草:緩和諸藥,兼補脾益氣。
全方配伍特點
以「行氣破積」為主導,結合「化痰濕」「溫脾胃」之法,體現「通則不滯」的治療思路。其藥性偏辛溫,適合寒濕積滯或氣滯偏寒者。透過破積、行氣、化痰三力協同,解除中焦壅塞,恢復脾胃納運功能,故能改善脹滿與食不下之症。
潜在適應延伸
此方邏輯上亦可用於「痰氣互結」之痞滿、氣滯型消化不良等,凡屬實證或虛實夾雜(偏實)者,均可辨證加減。
傳統服藥法
京三稜半兩,蓬朮半兩,青皮半兩,陳皮半兩,半夏曲半兩,藿香半兩,北梗半兩,益智仁半兩,枳殼(制)半兩,香附(炒)半兩,甘草(炙)3分。上銼散。每服3錢,加生薑5片,大棗2枚,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行氣消脹、和胃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消化道潰瘍病史者,不宜服用本方。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異香散, 出處:《直指》卷十七。 組成:京三棱半兩,蓬朮半兩,青皮半兩,陳皮半兩,半夏曲半兩,藿香半兩,北梗半兩,益智仁半兩,枳殼(制)半兩,香附(炒)半兩,甘草(炙)3分。 主治:積聚脹滿,早食暮不能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