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水癒通散

DIAO SHUI YU TO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6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肺經 20%
胃經 17%
肝經 12%
心經 7%
腎經 7%
三焦經 2%
膽經 2%
大腸經 2%
脾經
肺經
胃經
肝經
心經
腎經
三焦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4

主治功效


調水癒通散

調水癒通散是一款中醫經典方劑,源於清代名醫葉天士的《臨證指南醫案》,以其獨特的組方和顯著的療效而備受推崇,被廣泛應用於臨牀,以下將深入探討其組成、功效及應用。

組成: 調水癒通散由多種中藥材組成,包括:

  •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 半夏:性味辛、溫,歸脾、肺經,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

  • 陳皮:性味辛、溫,歸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功效。

  • 厚朴:性味辛、溫,歸脾、胃、肺經,具有溫裡溫中、降氣、健脾胃、燥濕、驅蟲殺蟲等功效。

  • 藿香:性味辛、溫,歸脾、肺經,具有燥濕、芳香化濕、止嘔、止咳化痰、祛風除濕、健脾胃等功效。

  • 桔梗:性味辛、寒,歸肺、胃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破血消癥、止血、清熱解毒之功效。

  • 青皮:性味辛、溫,歸肝、脾、胃經,具有理氣行氣、活血化瘀、疏肝解鬱、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 肉桂:性味辛、溫,歸心、肝、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的功效。

  • 三稜:性味辛、溫,歸脾、胃經,具有活血化瘀、理氣行氣、破血消癥、消食化積、止嘔、通經等功效。

  • 香附:性味辛、苦、微溫,歸肝、脾經,具有理氣解鬱、疏肝理氣、調經止痛、散結消痞等功效。

  • 益智仁:性味甘、微苦,歸脾、胃、腎經,具有補陽、補氣、溫裡溫中、調經和補腎的功效。

功效: 調水癒通散具有以下功效:

  • 調理水濕:本方具有較強的利水滲濕作用,可有效祛除體內水濕,改善因水濕積聚引起的各種症狀。

  • 行氣導滯:本方中的多味藥材具有理氣行氣的功效,可疏通氣機、化解氣滯,改善因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腹脹等症狀。

  • 溫補氣血:本方中含有補氣益血的藥材,可補益氣血,改善氣血不足引起的畏寒怕冷、手足冰涼、面色蒼白等症狀。

  • 活血化瘀:本方中的多味藥材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化瘀止痛、改善因血瘀引起的疼痛、腫脹等症狀。

  • 祛風止痛:本方中含有祛風止痛的藥材,可祛除風邪、止痛消腫,改善因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腫脹等症狀。

應用: 調水癒通散廣泛應用於臨牀,尤其適用於以下症狀:

  • 風寒濕邪引起的發熱、頭痛、鼻塞、流涕、咳嗽、咳痰等症狀。

  • 水濕積聚引起的腹脹、腹瀉、水腫等症狀。

  • 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腫脹、淤血、月經不調等症狀。

  • 氣血不足引起的畏寒怕冷、手足冰涼、面色蒼白、乏力等症狀。

  • 風邪引起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

總結: 調水癒通散是一款行氣化濕、活血止痛的中醫經典方劑,組成複雜,功效顯著,廣泛應用於臨牀,在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發熱、頭痛、鼻塞、流涕、咳嗽、咳痰、腹脹、腹瀉、水腫、疼痛、腫脹、淤血、月經不調、畏寒怕冷、手足冰涼、面色蒼白、乏力、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方面具有良好的療效。

方劑組成解釋


調水癒通散由青皮、陳皮、三稜、蓬莪朮、厚朴、半夏、桔梗、甘草、藿香、益智仁、肉桂、香附等12味中藥組成。方中青皮、陳皮、三稜、蓬莪朮、厚朴、半夏、桔梗、甘草等藥物具有理氣和中、化痰止咳的功效,可緩解寒熱經事不通、嘔吐咳嗽等症狀;藿香、益智仁、肉桂、香附等藥物具有溫經通絡的功效,可緩解中脘不時疼痛等症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及過敏體質者慎用。
  2. 本方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因此,有出血傾向者慎用。
  3. 本方具有一定的溫燥作用,因此,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咳血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嘔吐咳嗽噁心反胃

相同名稱方劑


調水癒通散, 出處:《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卷一。 組成:青皮、陳皮、三棱、蓬朮、厚朴、半夏、桔梗、甘草、藿香、益智、官桂、香附。 主治:寒熱經事不通,嘔吐咳嗽,中脘不時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