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香歸飲中包含藿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解表化濕: 藿香性辛溫,具有解表散寒、化濕止嘔之效。對於濕邪困脾、脾胃不和導致的惡心嘔吐,藿香能有效改善。
- 疏肝解鬱: 藿香氣味芳香,能行氣解鬱,配合其他藥材,能舒肝解鬱,調和脾胃,改善由肝氣鬱結所致的消化不良和胃口不佳。
因此,香歸飲中加入藿香,既能化解濕邪,又能疏肝解鬱,達到整體調理脾胃、改善消化功能的效果。
香歸飲方中加入青皮,主要是基於其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
青皮性辛、苦,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鬱、消食化積之效。對於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青皮能有效疏肝解鬱,使氣血運行通暢,緩解疼痛。
此外,青皮還能幫助脾胃運化,促進消化吸收,改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香歸飲中加入青皮,有助於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疏肝理氣、健脾消食之效,達到治療目的。
香歸飲中包含陳皮,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個作用:
- 理氣健脾: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香歸飲中常配伍理氣藥,如香附、枳殼等,陳皮能增強其理氣化滯之效,使氣機通暢,脾胃功能得以恢復。
- 調和藥性: 香歸飲多用於治療脾胃氣滯、胸脘痞悶等症,陳皮性溫,可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寒或過燥,使藥效更加平和,更利於脾胃的恢復。
香歸飲中包含莪朮,主要原因如下:
- 消積化瘀: 莪朮性溫,味苦辛,入肝、脾經,具消積化瘀之效。香歸飲以活血化瘀為主要功效,莪朮能促進血行,有助於消除瘀血,改善氣血運行。
- 行氣止痛: 莪朮能行氣止痛,對於因氣滯血瘀引起的腹痛、胃痛等症狀,能起到緩解作用。香歸飲中包含多味行氣止痛藥材,莪朮的加入,可增強方劑的止痛效果,並改善患者的整體症狀。
香歸飲方劑中加入三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三稜味辛、苦,性溫,歸肝、脾經。其具有行氣散瘀、消腫止痛之效。香歸飲主治婦科瘀血阻滯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等症,三稜可促進氣血流通,緩解瘀血阻滯所引起的疼痛,起到行氣止痛的作用。
- 活血化瘀:三稜具有破血消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流,有助於清除淤血,改善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
因此,香歸飲方劑中加入三稜,可以發揮其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從而更好地治療婦科瘀血阻滯所致的病症。
香歸飲中包含益智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智,寧心安神:益智仁性溫,味甘,歸脾、腎經,具有健脾益智、寧心安神的功效。香歸飲主要治療脾胃虛弱、心神不安等症狀,益智仁可補益脾腎,改善脾胃運化,並安撫心神,使精神安定,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整體療效。
- 助香附理氣解鬱:香附為香歸飲中的主要藥物,具有理氣解鬱之效。益智仁與香附相輔相成,益智仁能健脾和胃,有助於香附氣機疏通,更能有效解鬱散結,使氣血運行順暢,達到舒緩情緒、改善症狀的效果。
香歸飲方中使用赤芍,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涼血止痛:赤芍性寒,入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止痛之效。香歸飲主治血熱妄行,經絡阻滯所致的胸痛、脅痛、心悸等症狀,赤芍可清熱涼血,緩解血熱所致的疼痛。
- 活血化瘀,舒筋活絡:赤芍亦能活血化瘀,舒筋活絡,促進氣血運行。香歸飲中加入川芎、香附等活血化瘀藥,赤芍的加入可以加強活血化瘀的作用,使氣血暢通,達到止痛的效果。
香歸飲中包含桔梗,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宣肺利咽:桔梗味辛、性平,歸肺經,具有宣肺利咽、化痰止咳的功效。香歸飲以疏散風邪、清熱解毒為目的,而桔梗的宣肺作用,有助於將肺氣宣通,使藥力更易到達病竈,達到更好的療效。
- 排膿消腫:桔梗還具有排膿消腫的功效,對於痰濁黏稠、咽喉腫痛等症狀,能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香歸飲中常配合其他清熱解毒的藥物,而桔梗的排膿消腫,能促進病竈的消退,有助於恢復正常功能。
香歸飲方中包含肉桂,其原因如下:
- 溫陽散寒,助氣行血: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脾、腎經,具有溫陽散寒、助氣行血的功效。香歸飲主治寒凝血瘀、經行不暢,而肉桂可溫通血脈,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寒凝血瘀的症狀。
- 引藥入經,協同作用: 香歸飲中,桂枝、川芎等藥材辛溫通陽,但性偏溫和,肉桂則更為辛熱,能引導其他藥材深入經絡,增強藥效,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
香歸飲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一、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減輕藥物副作用的作用。香歸飲中其他藥材性味較偏,如當歸、川芎等性溫,甘草的加入有助於平衡藥性,使藥效更為協調。
二、 增強療效: 甘草本身具有益氣補脾、緩急止痛、解毒生津的功效。與其他藥材配合使用,可以增強藥效,例如與當歸、川芎等藥材共同作用,可更有效地改善氣血不足、經絡不通等症狀。
香附為香歸飲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其加入原因主要有二:
-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香附性溫,味辛,歸肝、脾經,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方中常與柴胡、枳殼等藥物配合,可有效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脹滿、情緒抑鬱等症狀。
- 調和脾胃,促進消化:香附亦能理脾胃氣,促進消化功能。對於脾胃氣滯所致的食慾不振、脘腹脹痛、腹瀉等症狀,香附可與陳皮、砂仁等藥物合用,達到健脾和胃、消食止痛的效果。
綜上所述,香附在香歸飲中發揮著疏肝解鬱、理氣止痛以及調和脾胃的功效,是方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香歸飲中包含半夏,主要原因如下:
- 燥濕化痰: 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功效。香歸飲主治痰熱壅肺,咳嗽氣喘,胸悶胸痛等症,而半夏可有效化解痰濕,促進氣機通暢。
- 和胃降逆: 半夏亦可降逆止嘔,對於胃氣上逆,嘔吐呃逆等症狀具有緩解作用。香歸飲中,半夏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胃腸功能,緩解不適。
香歸飲中加入烏藥,主要是利用其 行氣止痛、溫脾止瀉 的功效。
烏藥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可 溫暖脾胃、促進消化,對於脾胃虛寒、脘腹冷痛、食慾不振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此外,烏藥還具有 疏肝理氣 的功效,可緩解肝氣鬱結、胸脅脹痛等症狀。
香歸飲多用於治療 寒凝氣滯、脾胃虛寒、腹痛泄瀉 等症狀,烏藥的加入,可以起到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香歸飲中加入當歸尾,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 當歸尾性溫,味甘辛,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其尾部含有豐富的揮發油和香豆素類物質,可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瘀血阻滯引起的疼痛。
- 補血益氣: 當歸尾亦有補血益氣之效,能改善氣血不足所致的頭暈目眩、面色蒼白、肢體乏力等症狀。香歸飲中加入當歸尾,可增強方劑的補血作用,使氣血運行通暢,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總而言之,香歸飲中加入當歸尾,旨在發揮其活血化瘀、補血益氣的作用,達到治療氣血瘀滯所致疾病的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香歸飲 」
香歸飲是一味中藥方劑,主要成分包括藿香、青皮、陳皮、莪朮、三稜、益智仁、赤芍、桔梗、肉桂、甘草、香附、半夏、烏藥、當歸尾等。
香歸飲方劑組成介紹
甘草:甘草性平、味甘,具有補氣、清熱解毒、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半夏:半夏性溫、味辛、苦,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
陳皮:陳皮性溫、味苦、辛,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功效。
赤芍:赤芍性涼、味苦,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利水消腫、補腎、清熱利尿、止血、活絡止痛、補血養肝等功效。
莪朮:莪朮性溫、味苦,具有活血化瘀、理氣行氣、破血消癥、健脾胃和消食化積的功效。
藿香:藿香性辛、溫,具有燥濕、芳香化濕、止嘔、止咳化痰、祛風除濕、健脾胃等功效。
桔梗:桔梗性微寒、味甘辛,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破血消癥、止血、清熱解毒之功效。
青皮:青皮性辛、溫、微苦,具有理氣行氣、活血化瘀、疏肝解鬱、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肉桂:肉桂性溫、味辛甘,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的功效。
三稜:三稜性味辛、溫,具有活血化瘀、理氣行氣、破血消癥、消食化積、止嘔、通經等傳統代功效。
烏藥:烏藥性溫、味辛、苦,具有理氣行氣、補陽、行氣止痛、散寒止咳、消腫散結、祛痰等功效。
香附:香附性辛、苦,具有理氣解鬱、疏肝理氣、調經止痛、散結消痞的功效。
益智仁:益智仁性溫、味甘,具有補陽、補氣、溫裡溫中、調經和補腎的功效。
當歸尾:當歸尾性溫、味甘、辛,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活血化瘀的功效。
香歸飲主治功效
香歸飲具有產後惡露上攻,敗血衝胃的主治功效。
- 產後惡露上攻:產後惡露沒有及時排出,淤積在子宮內,化為敗血,衝擊胃部。
- 飽悶:胃部飽脹,不思飲食。
- 惡心嘔吐:噁心反胃,嘔吐不止。
總結
香歸飲是一味中藥方劑,由藿香、青皮、陳皮、莪朮、三稜、益智仁、赤芍、桔梗、肉桂、甘草、香附、半夏、烏藥、當歸尾等藥材組成,具有產後惡露上攻,敗血衝胃等功效。
傳統服藥法
木香(不見火)1兩,人參1兩,牡丹皮1兩,白芍藥1兩,乾薑(炮)1兩,官桂1兩,熟地黃1兩,丁香(不見火)1兩,香附子(炒去毛)1兩,藿香1兩,厚朴(薑制)1兩,茯苓(去皮)1兩,縮砂仁1兩,莪朮(炮)1兩,白芷1兩,當歸1兩,沈香1兩,青皮(去瓤)1兩,白擅1兩。
調順榮衛,通利三焦,溫暖五臟,調和飲食,滋血順氣,疏風益損。
上為粗末。
每服4錢,水1大盞半,加生薑3片,煎至1盞,食前溫服,滓再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理氣和中、化瘀止嘔的功效。但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胃腸道不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香歸飲, 出處:《女科指南》。 組成:藿香1錢,青皮1錢,陳皮1錢,莪朮1錢半,三棱1錢半,益智仁1錢半,赤芍1錢,桔梗6錢,官桂7分,甘草3分,香附2錢,半夏1錢,烏藥1錢,歸尾1錢。 主治:産後惡露上攻,敗血衝胃,飽悶,惡心嘔吐。
香歸飲, 出處:《普濟方》卷三二二。 組成:木香(不見火)1兩,人參1兩,牡丹皮1兩,白芍藥1兩,乾薑(炮)1兩,官桂1兩,熟地黃1兩,丁香(不見火)1兩,香附子(炒去毛)1兩,藿香1兩,厚朴(薑制)1兩,茯苓(去皮)1兩,縮砂仁1兩,莪朮(炮)1兩,白芷1兩,當歸1兩,沉香1兩,青皮(去瓤)1兩,白擅1兩。 主治:調順榮衛,通利三焦,溫暖五臟,調和飲食,滋血順氣,疏風益損。主治:婦人營衛不調,氣血不順,或氣盛血弱,經脈不勻,或前或後,或多或少,臨行腹痛,淋瀝不絕,身體無力,四肢倦怠,筋骨頸疼,面色萎黃,不思飲食,腹肚膨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