莪朮

莪朮

E ZHU

  • 英文名稱:Curcumaphaeocaulis Val. Rhizoma Circuma Ezhu Zedoary Rhizome, Zedoaria, Curcumae Aeruginosae Rhizome
  • 別名:蓬莪朮,蓬術,溫莪朮,薑七,羌七,藍心薑,黑心薑,臭屎薑,廣術,廣茂,青薑,蓬莪茂,蓬藥,芋兒七,文術,山薑黃,莪術
  • 來源:薑科植物蓬莪朮、廣西莪朮或溫鬱金的乾燥根莖。後者習稱“溫莪朮”。冬季莖葉枯萎後採挖,洗淨,蒸或煮至透心,曬乾或低溫乾燥後除去鬚根及雜質。
  • 道地藥材:四川, 廣西, 浙江, 湖南, 福建
  • 生長環境:, 山谷, 林邊, 溪旁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莪朮的傳統功效


1. 活血化瘀

莪朮,為活血化瘀要藥,其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且多指向其「破氣中之血」之效。 《本草述鉤元》中蔣溶認為,莪朮能疏通陽氣以達陰血,氣血暢通,故能益氣,此乃從氣血互通的角度闡述其活血作用。

《醫家心法》的高鼓峯則強調莪朮行氣破血、消積散結的功效,並指出其為肝經氣分藥,但同時告誡,氣血不足者慎用,以免傷及正氣。此點反映出莪朮雖能活血,但其藥性峻烈,需辨證施治,不可濫用。 《本草經疏》的繆希雍也持相同觀點,他認為莪朮善於行氣破血散結,但氣血虛弱者,尤其脾胃虛弱者不宜使用,否則會傷及脾胃,損耗元氣,必須配合健脾益氣藥物同用。

此外,《本草經疏》還指出莪朮能調氣通竅,散解邪氣,治療心腹痛、霍亂等症,其活血作用也體現在治療婦人血氣凝滯、男子奔豚氣痛等方面。 《藥品化義》的賈所學則簡潔地概括了莪朮破積消堅、去瘀止痛的功效,並與三稜藥性相類比,強調用量需謹慎。其他醫籍如《藥籠小品》、《湯液本草》等,也從不同角度論述了莪朮活血化瘀的功效及用藥注意事項,皆強調需根據患者體質及病症,審慎使用,方能發揮其藥效,避免傷及正氣。 總而言之,莪朮活血化瘀的功效確切,但其藥性峻烈,需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2. 破血消癥

莪朮,古稱蓬莪茂,其破血消癥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破血作用並非單純的瀉血,而是著重於疏通氣血,化解瘀滯。

《本草述鉤元》中蔣溶認為莪朮能「破氣中之血」,其機理是疏通陽氣,達於陰血,使氣血暢通。這與現代醫學中氣血運行觀念相通,瘀血的形成往往與氣滯有關,莪朮疏通氣機,則瘀血自解。 《醫家心法》高鼓峯則強調莪朮「大破氣中之血」,但同時告誡:「氣血不足者服之,為禍不淺」,指出其使用需審慎,需辨別氣血虛實。 《本草經疏》繆希雍也持同樣觀點,認為莪朮雖能行氣破血散結,但氣血兩虛者不宜使用,否則會損傷正氣。 他更進一步指出,即使有血氣凝結,也應配合健脾益氣藥物同用,以避免損傷脾胃。

《藥品化義》賈所學則簡潔地概括了莪朮的功效:「專攻氣中之血,主破積消堅」。《湯液本草》王好古更指出莪朮雖為洩劑,但因其能「益氣」,故常被用於各種行氣活血的方劑中。 諸多醫家都提到莪朮的辛烈之性,故需謹慎使用,避免過量,以免傷及正氣。 總而言之,莪朮破血消癥的功效,並非單純地去除血液,而是通過疏通氣機,化解瘀滯,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其使用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結合其他藥物,才能發揮最佳療效。

3. 健脾胃

莪朮,味辛性溫,古籍中多記載其「破氣行血」、「消積散結」之功,對於脾胃的影響,則見仁見智,需審慎使用。

《本草經疏》中,繆希雍指出莪朮「行氣破血散結」是其長處,但同時也警告,若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者,使用莪朮反而會損傷正氣,導致脾胃更虛弱,消化不良。因此,即使有血氣凝滯或飲食積滯的情況,也應與健脾開胃、補益元氣的藥物合用,才能避免損傷。這點也在《藥籠小品》中得到印證,黃凱鈞提到虛弱體質的人服用莪朮,可能在積滯未除之前就耗損了元氣,必須配合補益藥物使用。

《醫家心法》的高鼓峯則更進一步強調了用藥的謹慎。他認為莪朮雖能行氣破血,但適用於因氣滯血瘀導致的「氣短」,而非中氣虛弱導致的「氣短」。他指出,如果誤用於中氣虛弱者,反而會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 此處的「氣短」並非現代醫學意義上的呼吸困難,而是指因氣機阻滯,導致臟腑功能失調的表現。

《本草述鉤元》的蔣溶則從另一個角度闡述莪朮的功效,認為它能疏通陽氣,使氣血流通,從而達到益氣的效果。這也說明莪朮在特定情況下,可以間接地改善脾胃功能,但前提是必須在氣血運行失調的情況下使用,而非脾胃虛弱的根本病因。

綜上所述,莪朮健脾胃的功效並非直接作用於脾胃本身,而是通過其行氣破血、消積散結的特性,改善氣血運行,從而間接地影響脾胃功能。 其使用必須謹慎,需辨證論治,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結合其他藥物,才能發揮其功效,避免副作用。

4. 消食化積

莪朮,其消食化積的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但其應用需謹慎。

《本草經疏》中,繆希雍明確指出莪朮「蓬獲莪行氣破血散結,是其功能之所長」,說明其擅長疏通氣血,消除積滯。然而,他也強調,若患者氣血兩虛、脾胃虛弱,則不宜單獨使用,否則會「損真氣,使食愈不消而脾胃益弱」。此觀點也與《藥籠小品》黃凱鈞的論述相呼應:「虛人服之積未去而真已耗,須兼參術」。這說明莪朮雖能消積,但對於虛弱體質,其破氣破血之力反而會傷及正氣,必須配合補益藥物同用,才能避免負面影響。

《醫家心法》的高鼓峯則更進一步指出,莪朮「大破氣中之血」,對於氣血不足者,使用不當則「為禍不淺」。他以「氣短不能接續」為例,說明此症狀並非全是中氣虛弱所致,也可能是胃中積滯阻礙氣機運行所造成。因此,使用莪朮時需仔細辨別虛實,避免誤用。

《本草述鉤元》的蔣溶則從氣血關係的角度闡述莪朮的功效,認為其能「疏陽氣以達於陰血,血達而氣乃暢」,從而達到行氣消積的效果。 而《藥品化義》的賈所學則簡潔地概括了莪朮「專攻氣中之血,主破積消堅」,與其他古籍記載相符。

綜上所述,古代醫家對莪朮消食化積功效的理解,並非單純地認為其能消食,而是強調其行氣破血、疏通氣機的作用,並著重於辨證論治,避免因其峻猛之性而傷及正氣。 因此,莪朮的應用需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並結合其他藥物,才能發揮其最佳療效。

5. 理氣行氣

莪朮,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理氣行氣」功效受到歷代醫家重視。其作用機理,並非單純的「行氣」,而是更精準地被描述為「破氣中之血」。

《本草述鉤元》中蔣溶認為,莪朮能「疏陽氣以達於陰血,血達而氣乃暢」,說明其理氣功效是透過調和氣血,使氣血流通,而非單純驅散氣機。 《醫家心法》的高鼓峯則強調莪朮「大破氣中之血」,並指出其適用於氣血凝滯的情況,但同時告誡,氣血虛弱者不可使用,否則會傷及正氣。此處點明瞭莪朮峻烈的藥性,其「破氣」並非適合所有人。

《本草經疏》的繆希雍更進一步闡述,莪朮「行氣破血散結」是其特長,但需謹慎使用。對於氣血兩虛者,濫用反而傷及脾胃,損耗元氣。因此,即使是氣血凝滯、積滯者,也應配合健脾益氣的藥物同用,以達到最佳療效,避免單用莪朮的副作用。 繆希雍另指出其能「調氣通竅」,有效處理因氣機不暢導致的諸多病症,如心腹痛、霍亂等,顯示其理氣功效的廣泛性。

《藥品化義》的賈所學則將莪朮的功效歸納為「專攻氣中之血」,並與三稜功效相類比,提醒不可過量服用。 其他醫籍如《湯液本草》、《藥籠小品》也提及莪朮的峻烈特性,強調需根據患者體質謹慎用藥,避免傷及元氣。

總之,古代醫家對莪朮「理氣行氣」功效的理解,並非單純的宣洩氣機,而是著重於其疏通氣血、破除瘀滯的作用。 其峻烈之性,決定了其適應症和用藥需謹慎,需結合患者整體氣血狀況,才能發揮其最佳療效。

莪朮的古代典籍


莪朮的現代功效


1. 抗腫瘤

莪朮的抗腫瘤功效,在現代藥理研究中展現出多方面的機制和效果:

  1. 直接細胞毒性作用: 莪朮油制劑在體外實驗中,對小鼠艾氏腹水癌細胞、L615白血病細胞(網織細胞型)以及腹水型肝癌細胞等多種腫瘤細胞株的生長具有明顯的抑制和破壞作用。100% 莪朮注射液也顯示出對實驗性肉瘤小鼠的抑瘤效果,抑瘤率可達50%以上。從莪朮揮發油中分離出的單體成分,如莪朮醇和莪朮雙酮,亦表現出對小鼠艾氏腹水癌和小鼠肉瘤 Sy7瘤細胞的破壞作用。
  2. 體內抑瘤效果: 實驗顯示,莪朮對小鼠肉瘤 S37、小鼠宮頸癌U14以及艾氏腹水癌具有較高的抑制率,證明其在體內也具備抗腫瘤活性。
  3. 對胃癌細胞的殺傷作用: 復方莪朮能明顯殺傷人低分化胃腺癌 MGC80-3細胞,且在較低濃度下即顯示出明顯的細胞毒效應。H-TdR摻入試驗表明,復方莪朮能明顯抑制 MGC80-3胃腺癌細胞 DNA的合成,摻入抑制率高達 78.5%。透射電鏡觀察顯示,復方莪朮作用下的癌細胞膜破裂,胞漿消失,呈現裸核狀態,表明其直接破壞癌細胞的結構。
  4. 增強腫瘤免疫原性: 莪朮油可能通過增強腫瘤細胞的免疫原性,誘導或促進機體對腫瘤的免疫排斥反應。具體而言,用莪朮油處理艾氏腹水癌瘤苗後,對L615系小鼠進行主動免疫,能使部分免疫組的小鼠耐受更高劑量的L615細胞攻擊而長期存活,其耐受力遠超未處理組。這種免疫保護作用具有一定的穩固性,一旦建立後,可維持長達3個月的時間。
  5. 減輕化療毒副作用: 莪朮對腫瘤化療藥環磷酰胺引起的小鼠毒副反應有減輕作用。它可以顯著抑制或緩解環磷酰胺引起的骨髓嗜多染紅細胞(PCE)微核率(MNR)聚增,以及外周血白細胞值、紅細胞值和血紅蛋白值的降低,提示其在腫瘤輔助治療方面具有潛在價值。

2. 其他功效

  1. 抗腫瘤作用: 莪朮中的欖香烯成分能誘導人白血細胞 K562 細胞凋亡。實驗觀察到,隨著欖香烯培育時間的增加,K562 細胞出現凋亡峰,DNA 發生斷裂,超微結構顯示染色體聚集和凋亡小體。臨床應用顯示,溫莪朮制劑可用於早期宮頸癌,對卵巢癌、惡性淋巴瘤、肺癌和肝癌也有一定療效。蓬莪朮注射液局部病灶注射配合靜脈用藥,能使宮頸癌組織變性壞死、脫落、萎縮、溶解及消失,且對癌旁邊正常組織無明顯損害。從溫莪術中提取的欖香烯,採用肝動脈灌注給藥治療原發性肝癌,部分患者腫塊縮小或無明顯增大。
  2. 改善血流及抗血栓作用: 莪朮對增加股動脈血流量效果明顯,用藥後血流量顯著增加,血管阻力減少。臨床上,莪術油注射液靜脈滴注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患者,能改善臨床症狀,並使肢體血流量明顯改善。實驗研究表明,莪術油具有抗血栓形成的作用,能對抗由 ADP 和腎上腺素所誘導的血小板聚集。莪紅注射液(含莪術、紅花)治療冠心病,能改善患者心電圖及全血粘度、血漿比粘度和紅細胞電泳時間。
  3. 藥物動力學: 莪術醇口服後胃腸吸收迅速而完全,短時間內即可在血液中測到,並快速達到血藥峰濃度。其體內分布以肝腎為最多,也能透過血腦屏障,主要從尿中排泄,膽汁排泄時存在肝腸循環。靜脈注射後,藥動學特徵為開放二室模型,提示其在體內迅速分布,消除速度較慢。莪術脂溶性強,與脂肪組織親和力大,給藥後仍維持較高水平。
  4. 皮膚疾病治療: 復方莪術注射液肌內注射或穴位注射,可用於治療神經性皮炎,對播散性皮炎療效顯著,其作用原理可能與其具有促使增生性病變的軟化吸收有關。

3. 降血脂

針對中藥莪朮的降血脂功效,從現代藥理角度分析,參考您提供的資料,莪朮具備直接降低血脂的作用。具體而言,對於同時患有高血壓和高脂血症的患者,莪朮能夠發揮降低血脂的功效。這表明莪朮中可能含有特定的活性成分,能夠干預脂質代謝的相關生理過程,從而減少血液中脂質的含量。更深入的藥理機制尚待進一步研究釐清,例如,莪朮可能通過以下途徑實現降血脂效果:

  • 抑制膽固醇的合成:莪朮的成分可能作用於肝臟,抑制膽固醇合成的關鍵酶(如HMG-CoA還原酶),減少內源性膽固醇的產生。
  • 促進膽固醇的排泄:莪朮的成分可能促進膽固醇經膽汁排泄,從而降低血清膽固醇水平。
  • 降低甘油三酯的合成:莪朮的成分可能干預甘油三酯的合成途徑,減少脂肪在血液中的積累。
  • 調節脂蛋白代謝:莪朮的成分可能影響脂蛋白(如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的代謝,例如降低LDL,升高HDL。
  • 抑制腸道對膽固醇的吸收:莪朮的成分可能干擾腸道對膽固醇的吸收,減少外源性膽固醇的進入。

總之,莪朮的降血脂作用,可能涉及多個靶點和多種機制的綜合作用。

4. 抗菌

中藥莪朮的抗菌功效,主要體現在其揮發油的體外試驗結果。

  • 抗菌譜: 莪朮揮發油能夠抑制多種細菌,包括:

    • 金黃色葡萄球菌
    • 溶血性鏈球菌
    • 大腸桿菌
    • 傷寒桿菌
    • 霍亂弧菌
  • 抗真菌活性: 莪朮揮發油的脂溶部分含有的三個單體,對紅色發癬菌、酵母及里曲菌等真菌表現出高度的抑制活性。

  • 有效成分: 莪朮發揮抗真菌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是對-甲氧基桂酸乙酯,這是一種廣譜抗真菌成分。
  • 局限性: 參考資料表明,莪朮揮發油對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並無明顯的抑制作用。

5. 抗早孕

莪朮的根莖醇浸膏及其有效成分,包含單萜類和倍半萜類化合物,在小鼠和大鼠實驗中顯示出非常顯著的抗早孕作用。研究也顯示莪朮對孕犬具有抗著床作用,且毒性相對較小。

具體而言,以相當於15g生藥/kg劑量的莪朮混濁液,對小鼠進行連續灌服4天後,可觀察到抗著床和抗早孕的效果。其作用機理涉及抑制分泌期的正常進展,導致胚胎發育退化,最終引發胚胎剝脫。這表明莪朮中的活性成分可能干擾了胚胎著床或著床後的早期發育所必需的生理過程。

6. 改善記憶力

莪朮水提液在9月齡小鼠實驗中展現出改善記憶力的潛力。研究採用水迷宮法評估小鼠的空間學習和記憶能力,結果顯示,相較於對照組,使用莪朮水提液的小鼠在水迷宮測試中,從起點到達安全平台所需的時間顯著縮短,並且錯誤次數也明顯減少。 這表明莪朮水提液可能透過某種機制增強了小鼠的認知功能,使其能更快學習並記住安全平台的位置。

此外,該研究亦透過測定過氧化物(具體是丙二醛MDA)含量來探討莪朮的抗氧化作用。結果顯示,使用莪朮水提液的小鼠,其腦、肝臟以及紅細胞中的脂質過氧化酶產物丙二醛 (MDA) 含量顯著降低。 MDA是脂質過氧化反應的重要指標,其含量降低暗示莪朮可能具有抑制脂質過氧化的作用。由於氧化壓力被認為與衰老和認知功能衰退有關,因此,莪朮的抗氧化特性可能有助於保護腦細胞免受氧化損傷,進而間接促進記憶力的提升。

最後,研究發現,使用莪朮水提液的小鼠的血紅蛋白含量有所增加。 血紅蛋白負責運輸氧氣,其含量增加可能改善腦部的氧氣供應,從而促進腦細胞的正常功能,並對記憶力的增強產生積極影響。

總之,該研究的現代藥理分析顯示,莪朮水提液可能透過以下幾種機制改善記憶力:

  • 直接提升認知功能,縮短學習時間和減少錯誤。
  • 透過抗氧化作用,降低腦組織中的脂質過氧化損傷。
  • 增加血紅蛋白含量,改善腦部氧氣供應。

這些藥理作用共同作用,可能解釋了莪朮在該研究中觀察到的增強記憶力及延緩衰老的作用。

7. 保肝利膽

莪朮所具備的保肝利膽功效,核心在於其內含的莪朮酮類、莪朮素及莪朮醇等多元生物活性成分。這些成分能夠通過多重分子機制發揮作用。首先,它們有效提升肝臟的解毒與排毒能力,促進代謝廢物和有害物質的轉化與排出,直接減輕肝細胞負擔,維護細胞結構與功能的完整性,從而達到顯著的保肝作用。其次,莪朮對於肝臟纖維化進程具有抑制效應,能改善肝臟微循環及血液流變學特性,有助於減緩肝組織硬化。此外,其免疫調節作用尤為關鍵,能顯著抑制炎症通路中關鍵細胞因子,如白細胞介素-1 (IL-1)、白細胞介素-6 (IL-6) 及腫瘤壞死因子-α (TNF-α) 的合成與釋放,尤其對於免疫介導的肝損傷,能有效減輕炎症反應,進而阻斷肝臟纖維化進展。同時,莪朮亦能調節細胞凋亡相關蛋白的表達,抑制過度或異常的肝細胞凋亡,保護肝實質細胞免受損傷性死亡,鞏固其保肝效果。這些綜合作用共同促進了膽汁的正常生成與排泄,達成立膽之效,全面維護肝膽系統健康。

8. 抗菌抗病毒

莪朮展現顯著抗病毒活性。體外研究顯示,莪朮油及其活性成分莪朮醇能有效滅活病毒、阻斷感染、抑制吸附並修復病毒損傷,尤其對H5N1亞型禽流感病毒AIV具作用。體內實驗證實,莪朮油對感染H5N1病毒動物具預防保護作用,能明顯延長存活天數。此外,莪朮醇對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亦表現直接抑制作用,有助減少支氣管上皮細胞壞死,並減輕支氣管周圍淋巴細胞浸潤及炎性滲出。

9. 抗凝血

莪朮之抗凝血功能,源於其活血化瘀之效。現代藥理研究顯示,莪朮中莪朮油、姜黃素類成分,能降低全血黏度、縮短紅細胞電泳時間,進而加快血流速度,改善血液循環,有效抑制血栓形成。尤以醋炙莪朮抗血栓形成作用最為顯著。莪朮水提液能顯著抑制ADP誘導的大鼠血小板聚集,對血小板的Ⅰ相與Ⅱ相聚集均有顯著抑制作用,既抑制外源性誘聚作用,亦抑制PLT的自身釋放功能。其作用機制還可通過影響花生四烯酸(AA)的代謝途徑,促進前列腺素I2(PGI2)合成或減少血栓素A2(TXA2)生成,從而發揮活血化瘀、抗血栓之功效。

10. 防癌抗腫瘤

莪朮在現代藥理研究中展現出多重抗腫瘤潛力。其核心機制包括:誘導癌細胞程序性死亡(凋亡),此為抑制腫瘤生長的關鍵途徑。同時,莪朮能顯著抑制癌細胞的異常增殖,可能是透過干擾其核酸代謝,進而阻斷細胞週期進程,限制癌細胞的無限分裂。它亦具備直接的細胞毒作用,能靶向殺傷癌細胞。此外,莪朮能調節癌細胞膜電位,進一步破壞癌細胞的生理平衡與功能。在免疫層面,莪朮具有增強宿主特異性與非特異性免疫力的作用,提升機體對腫瘤細胞的監測與清除能力,甚至能啟動類似腫瘤疫苗(瘤苗)的主動免疫反應。綜合這些機制,莪朮不僅直接作用於腫瘤細胞,還能協同調節宿主免疫應答,多方面發揮抗癌功效。研究亦證實其無致突變性,顯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1. 止痛功效

莪朮的止痛功效主要歸因於其所含的莪朮酮類物質,如莪朮酮、莪朮醇等倍半萜類化合物。這些活性成分展現出顯著的抗炎作用,能有效抑制體內炎症介質(如前列腺素、細胞因子TNF-α、IL-1β)的釋放與合成,從而減輕因炎症反應引起的疼痛,例如關節疼痛。此外,部分莪朮酮類物質具有直接的鎮痛效果,可能透過調控疼痛閾值或影響神經傳導通路來發揮作用。針對痛經,其解痙作用有助於緩解子宮平滑肌痙攣所致的疼痛。其「行氣活血、疏通經絡」的傳統描述,在現代藥理學上可理解為改善局部血液微循環。莪朮成分能促進血液流動,減少組織缺血、缺氧或瘀滯造成的疼痛,進而解除氣滯血瘀所致的廣泛性疼痛、頭痛或跌打損傷疼痛。

莪朮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湯洗;或研末調敷。行氣止痛多生用,破血祛瘀宜醋炒。

莪朮的炮製


莪朮炮製方法

1. 莪朮

  • 古法炮製:
    • 《本草圖經》:削去粗皮,蒸熟暴乾,熱灰火中煨透熟,搗碎。
    • 《博濟方》:搗為末。
    • 《朱氏集驗方》:去皮切片。
    • 《衛生寶鑒》:鍘開搗細。
  • 現行炮製:
    • 除去雜質,大小個分開,洗淨,潤透或蒸軟,切薄片,乾燥。
  • 功效:生品行氣止痛,破血祛瘀力甚。

2. 醋莪朮

  • 古法炮製:
    • 《雷公炮炙論》:醋磨令盡,吸乾,重篩。
    • 《校注婦人良方》:醋浸炒。
    • 《普濟方》:醋煮,切片,焙乾,為末。
    • 《幼幼集成》:去毛,醋浸,煨熟。
  • 現行炮製:
    • 淨莪朮置鍋中,加米醋與適量水浸沒,煮至醋液被吸盡,切開無白心時,取出稍晾,切厚片,乾燥。
    • 每莪朮100kg用米醋20kg。
  • 功效:主入肝經血分,增強散瘀止痛的作用。

3. 酒莪朮

  • 古法炮製:
    • 《開寶本單》:酒研服之。
    • 《丹溪心法》:酒洗,炒。
  • 現行炮製:
    • 淨莪朮片置鍋內,微火加熱,炒熱後,噴入酒,繼續炒乾,取出晾涼。
    • 每莪朮片0.5kg,用酒0.06kg。
  • 飲片性狀:
    • 莪朮:類圓形或橢圓形薄片,表面黃綠色或棕褐色,有黃白色內皮層環紋及淡黃棕色的點狀維管束。周邊灰黃色或棕黃色。氣微香,味微苦而辛。
    • 醋莪朮:形如莪朮片,色澤較黯,微黃色,偶有焦斑,角質狀,具蠟樣光澤,質堅脆,略有醋氣。
    • 酒莪朮:形如莪朮片,色澤略深,微有酒氣。
  • 貯藏:
    • 莪朮: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 醋莪朮、酒莪朮:密閉,置陰涼乾燥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莪朮注意事項

  1. 月經期間及孕婦禁止服用,以免活血化瘀導致經血不止或流產。
  2. 體質虛弱者不宜服用,以免耗損正氣。
  3. 性質剛烈,不可長期使用。
  4. 積滯較輕或脾胃虛弱者慎服,以免傷及脾胃。
  5. 月經先期或血熱者忌用,以免加重症狀。
  6. 氣血兩虛,脾胃薄弱無積滯者慎服,以免損傷元氣。

莪朮相關的方劑


莪朮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月經稀少閉經腹痛損傷關節痛痢疾月經不調頭痛疼痛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病毒感染消化系統疾病肝纖維化腸炎

莪朮含有的化學成分


莪朮呋喃烯酮(Curzenone), α-蒎烯(α-pinene), β-蒎烯(β-pinene), 樟烯(camphene), 檸檬烯(limonene), 松油烯(terpinene), 異龍腦(isoborneol), 丁香烯(caryophyllene), 薑黃烯(Curcumene), 丁香烯環氧化物(Caryophyllene epoxide), 薑黃酮(Turmerone), 芳薑黃酮(Ar-turmerone), 莪朮二酮(Curdione), 莪朮烯醇(Curcumenol), 異莪朮烯醇(Isocurcumenol), 二呋喃莪朮烯酮(Difurocumenone), 莪朮二醇(Aerugidiol), 薑黃素類(Curcuminoids), 松油醇(Terpineol), 丁香油酚(eugenol), 芳樟醇(linalool), β-欖香烯(β-Elemene), δ-欖香烯(δ-Elemene), 葎草烯(humulene), 釣樟薁(Linderazulene), 桂莪朮內酯(Gweicurculactone),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胡蘿蔔甙(daucosterol), 棕櫚酸(Palmitic acid), 鋅(Zinc), 鐵(Iron), 鈦(Titanium (Ti)), 鎳(Nickel), 鋇(Barium), 鍶(Strontium), 鉛(Lead), 鎘(Cadmium), 銅(Copper), 鉻(Chromium), 鋁(Aluminum), 樟腦(camphor), 薑烯(Zingiberene), 溫鬱金萜醇(Wenjin), 莪朮呋喃二烯(Furanodiene), 莪朮雙環烯酮(Curcumenone), 溫鬱金螺內酯(Curcumalactone), 薑黃素(Curcumin), 去甲氧基薑黃素(Desmethoxycurcumin), 雙去甲氧基薑黃素(Bisdemethoxycurcumin), 龍腦(borneol), 大牻牛兒酮(Germacrone), 莪朮醇(Curcumol)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