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見晛丸方劑中包含薑黃,主要原因如下:
- 行氣止痛: 薑黃性溫,味辛,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之效,可疏肝解鬱,緩解胸脇疼痛,改善氣血運行不暢。見晛丸主治寒邪客肺,氣滯血瘀所致的胸痛、咳喘等症狀,薑黃的加入有助於緩解氣滯,促進氣血流通。
- 消腫散結: 薑黃具有一定的消腫散結作用,可以幫助化解體內積聚的寒凝血瘀,促進痰液排出,減輕胸悶氣短等症狀。見晛丸中其他藥材如川貝母、半夏等也有化痰止咳的功效,薑黃的加入可以增強藥效,提高療效。
見晛丸中加入三稜,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破血行氣:三稜性溫,入肝經,具有破血行氣、消積止痛之效。見晛丸主要用於治療婦科疾病,如血瘀不通、經閉、痛經等,而三稜的破血行氣作用有助於疏通經絡,改善血液循環,緩解痛經症狀。
- 消癥散結:三稜還有消癥散結之效,對於因氣滯血瘀導致的腫塊或包塊,也能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見晛丸中加入三稜,可輔助其他藥物共同消癥散結,改善患者的病情。
見晛丸中包含蓽澄茄,主要基於其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藥性。蓽澄茄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並能促進氣血運行,解除疼痛。
見晛丸主要用於治療寒邪客胃,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蓽澄茄的溫中散寒作用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而其行氣止痛作用則能緩解脘腹冷痛,改善嘔吐泄瀉等症狀,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可達到更好的療效。
見晛丸中使用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功效。見晛丸所治證多為脾胃氣虛,濕濁內停,導致的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陳皮可助脾胃運化,消食導滯,改善消化功能。
2. 疏肝解鬱:陳皮亦能疏肝解鬱,對於肝氣鬱結,脾胃不和者,陳皮能調和氣機,舒肝解鬱,促進脾胃功能正常運作。
綜上所述,陳皮在見晛丸中發揮著理氣健脾、疏肝解鬱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脾胃氣虛、濕濁內停等病症,是方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見晛丸中加入高良薑,是基於其溫中散寒、止嘔消脹的功效。
高良薑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具有溫中止痛、化濕消脹、止嘔的作用。見晛丸以治脾胃虛寒、飲食不消、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為主,而高良薑溫中散寒,可改善脾胃虛寒,並促進消化,緩解腹痛、嘔吐等症狀,故方中加入高良薑,有助於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見晛丸方劑中,加入人參,主要原因有二:
一、 補氣益血:人參性溫,味甘,具有補氣益血的功效。見晛丸主治陽虛氣弱、脾腎不足所致的症狀,而人參能補虛扶正,增強人體抵抗力,提升機體功能,有助於緩解病症。
二、 配合其他藥材:見晛丸中其他藥材如黃芪、當歸等也具有補氣益血的功效,人參與這些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補益作用,使藥效更顯著。
見晛丸中包含莪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活血化瘀:莪朮性溫,味苦辛,入肝脾經。其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可有效改善血液循環,消除淤血,緩解疼痛。見晛丸主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莪朮的活血化瘀作用能起到關鍵作用。
- 消積化滯:莪朮亦有消積化滯之效,能促進脾胃消化,排除積滯。見晛丸中可能含有其他消食化滯的藥物,莪朮的加入可以加強消積化滯的效果,使藥效更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見晛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出自《濟生拔萃》,主治「產後口乾煩渴,心下痞悶」。其病機為產後「營衛大虛,血氣未定」之時,過早進食難以消化之麵食(「食麵太早」),導致脾胃運化無力,食物積滯成毒,結聚於胃脘,濁氣上熏胸中,故見口乾、煩渴、心下痞滿。
關鍵在於「麵毒結聚」與「產後虛瘀並存」——既需化解食積麵毒,又須兼顧產後血氣虛弱及瘀血內停之特點。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組方結構與配伍思路
全方以「溫通化瘀、消積破滯」為核心,分為以下幾類藥物:
溫陽散寒:
- 附子(炮)、肉桂:溫補元陽,助脾胃運化,散寒止痛,針對產後虛寒體質。
- 紫石英:溫潤下焦,助陽氣升發,兼鎮心安神。
破血逐瘀:
- 水蛭、桃仁、血竭:專攻瘀血,水蛭破血逐瘀,桃仁活血潤燥,血竭散瘀定痛。
- 京三稜、鬼箭羽:破血行氣,三稜消積化瘀,鬼箭羽(衛矛)擅解瘀結毒滯。
行氣消積:
- 木香、檳榔、玄胡索:理氣寬中,檳榔降氣導滯,玄胡索活血行氣止痛。
- 大黃:瀉下攻積,配伍酒浸三稜增強消積化瘀之效。
利濕泄濁:
- 澤瀉:淡滲利濕,引濁邪下行,防濕熱與瘀毒膠結。
2. 治療原理
- 攻逐麵毒:大黃、三稜、檳榔等消導麵食積滯,破除胃脘結聚。
- 化瘀通絡:產後多瘀,水蛭、桃仁、血竭等針對血瘀內阻,改善血行。
- 溫陽助運:附子、肉桂提振陽氣,解決產後虛寒之本,促進脾胃功能恢復。
- 氣血雙調:行氣藥(木香、玄胡)與活血藥並用,使氣行則血行,標本兼顧。
3. 方劑特點
- 峻藥緩攻:雖用附子、水蛭等峻藥,但製丸緩服(梧桐子大,每次20丸),並以淡醋湯或溫酒送服,醋能軟堅散結,酒助藥力,避免傷正。
- 標本兼治:既化麵毒、瘀血之標,又溫補產後陽虛之本,形成「消補並行」格局。
三、推測可能功效延伸
此方原治產後食積瘀滯,然其組方邏輯(溫通+破瘀+消積)可推廣應用於:
- 寒瘀互結之脘腹痛:因寒凝或瘀血導致的胃脘痞滿、刺痛。
- 痰瘀阻絡之症瘕積聚:如婦科癥瘕(卵巢囊腫、子宮肌瘤)屬寒瘀體質者。
- 頑固性水腫兼瘀:紫石英、澤瀉配伍可調節水液代謝,適合瘀血夾濕之證。
總結:見晛丸以「溫通破積」為法,針對虛中夾實、寒瘀食滯交織之證,體現中醫「通補兼施」的辨證智慧。
傳統服藥法
附子4錢(炮,去皮臍),鬼箭羽3錢,紫石英3錢,澤瀉2錢,肉桂2錢,玄胡索2錢,木香2錢,檳榔2錢半,血竭1錢半(另研),水蛭1錢(炒煙盡),京三稜5錢(銼),桃仁30個(浸,去皮尖,麩炒,研),大黃2錢(銼,用酒同三稜浸一宿,焙)。
上十三味,除血竭、桃仁外,同為末,入另研二味和勻,用原浸藥酒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食前淡醋湯送下;溫酒亦得。
本方方名,原書《濟生拔萃》本作「見晛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消食化積的功效,適用於產後口乾煩渴、心下痞悶等症狀。但本方性味辛溫,有活血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見晛丸, 出處:《盤珠集·胎産症治》卷下。 組成:附子(制)、乾薑、茴香(炒)、吳茱萸(鹽水炒)、巴戟、肉桂、莪朮(醋炒)、桃仁(炒)、延胡索(醋炒)。 主治:寒氣客於子門,氣不通而月事不下,結硬如石。
見晛丸, 出處:《産育寶慶集》卷上。 組成:薑黃、京三棱、蓽澄茄、陳皮(去白)、高良薑、人參、蓬莪朮各等分。 主治:産後口乾煩渴,心下痞悶,因榮衛大虛,血氣未定,食面太早,胃不能消化,面毒結聚於胃脘,上熏胸中所致者。
見晛丸, 出處:《衛生寶鑑》(人衛本)卷十八。 組成:附子4錢(炮,去皮臍),鬼箭羽3錢,紫石英3錢,澤瀉2錢,肉桂2錢,玄胡索2錢,木香2錢,檳榔2錢半,血竭1錢半(另研),水蛭1錢(炒煙盡),京三棱5錢(銼),桃仁30個(浸,去皮尖,麸炒,研),大黃2錢(銼,用酒同三棱浸一宿,焙)。 主治:寒氣客於下焦,血氣閉塞而成瘕聚,堅大久不消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