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四聖飲中包含藿香,主要原因有二:
一、 解表化濕:藿香性辛溫,具有解表散寒、化濕止嘔之功效。四聖飲主治暑濕感冒,藿香可解表散寒,驅散外邪,同時化解濕邪,止嘔止瀉,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清熱解暑、化濕止嘔的效果。
二、 芳香闢穢:藿香氣味芳香,能闢穢濁之氣,對於暑濕所致的惡心嘔吐、脘腹脹滿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在四聖飲中,藿香的芳香之氣,可提振脾胃,增強消化功能,促進病患康復。
四聖飲中加入高良薑,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
- 溫中散寒,止嘔降逆: 高良薑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降逆的功效。四聖飲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寒邪內侵所致的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高良薑的加入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 調和藥性: 四聖飲中常包含一些寒涼藥材,如黃芩、梔子等,高良薑的加入可以中和其寒涼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寒涼藥物對脾胃造成損傷。
總而言之,高良薑在四聖飲中起到溫中散寒、止嘔降逆,以及調和藥性的作用,使其更有效地治療脾胃虛寒所致的相關病症。
四聖飲中添加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理氣健脾:陳皮性溫,味辛苦,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四聖飲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滯食積等症,陳皮能幫助理氣消滯,促進脾胃運化,改善食慾不振、脘腹脹滿等症狀。
2. 和中開胃:陳皮的芳香氣味可以刺激胃液分泌,增進食慾,有助於消化吸收。對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的患者,陳皮可以起到開胃健脾的作用,促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四聖飲中包含莪朮,主要因其具備以下兩點作用:
- 行氣止痛: 莪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能行氣散瘀,消腫止痛。四聖飲用於治療濕熱瘀阻所致的腹痛、泄瀉等症,莪朮有助於疏通氣血,緩解疼痛,改善腹瀉。
- 消食化積: 莪朮亦具消食化積之功效,可幫助消化不良、食積不消等症狀的改善。四聖飲中常與其他消食化積藥材配合使用,共同達到清熱利濕、消食化積的效果。
主治功效
四聖飲主治功效分析
四聖飲,由藿香、高良薑、陳皮、莪術四味藥等分組成,主治氣攻嘔吐,且諸藥不效者。從中醫角度分析,其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針對不同文獻中四聖飲的主治和功效
1. 《慎柔五書》:痘疹治療
- 主治:用於痘疹治療,輔助參耆四聖飲,促進痘疹透發、化漿、脫靨。
- 治療原理:結合其他方劑,可能起到益氣扶正,托毒外出,清熱涼血的作用,從而加速痘疹的恢復過程。
2. 《續名醫類案》:涼血解毒
- 主治:痘疹發齊四五日後,用於涼血解毒。此處的「四聖飲」並非原方,而是伍氏更名後的方劑,由生地、連翹、銀花、紅花、甘草、天蟲、桔梗、紫草等組成。
- 治療原理:清熱涼血,解毒透疹。諸藥合用,清熱解毒之力強,用於痘疹熱毒熾盛期。
3. 《簡明醫彀》:痘疹陷伏倒靨
- 主治:痘出不快,變陷倒靨,小便赤,身熱未退,或風吹覆冒者。此處的「加味四聖飲」由紫草、黃耆、人參、川芎、蟬蛻、木通、木香、甘草組成。
- 治療原理:益氣扶正,活血透疹,兼清餘熱。針對痘疹內陷、氣血虛弱的情況,扶正托毒並舉,促進痘疹透發。
4. 《不知醫必要》:痘黑陷倒陷
- 主治:痘黑陷倒陷。此處的「加味四聖飲」由黨參、黃耆、紫草、木通、蟬蛻、川芎、木香、炙草組成。
- 治療原理:補益氣血,活血透疹。針對痘疹黑陷、氣血虛弱,以補氣活血為主,助痘疹透發。
5. 《赤水玄珠》:久瘧
- 主治:久瘧。此處的「四聖飲」由何首烏、白芷、青皮、陳皮組成。
- 治療原理:可能具有截瘧、疏肝理氣的作用。與經典四聖飲藥味不同,其功效也不同。
6. 《產科發蒙》:氣攻嘔吐
- 主治:氣攻嘔吐,諸藥不效者。此處的「四聖飲」為經典方,由藿香、良薑、陳皮、莪術組成。
- 治療原理:理氣和胃,降逆止嘔。藿香芳香化濕,和胃止嘔;高良薑溫中散寒;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莪術行氣破血,消積止痛。四藥合用,共奏理氣和胃、降逆止嘔之功。
7. 《臨證指南醫案》:涼血解毒
- 主治:痘疹發齊四五日後,用於涼血解毒。此處的「四聖飲」亦非原方,而是伍氏更名後的方劑,與《續名醫類案》相同。
- 治療原理:清熱涼血,解毒透疹。
總結
從以上文獻可以看出,不同醫家對「四聖飲」的應用和理解有所不同。經典四聖飲以理氣和胃、降逆止嘔為主要功效,而後世醫家則根據臨床需要,對其進行了加減化裁,使其應用範圍擴大到痘疹的治療上。不同版本的四聖飲在組成和功效上都有較大差異,其治療原理也各不相同。因此,在臨床應用時,需要仔細辨證,選擇合適的方劑。
傳統服藥法
何首烏、白芷、青皮、陳皮。
水煎,空心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辛溫燥烈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四聖飲, 出處:《赤水玄珠》卷八。 組成:何首烏、白芷、青皮、陳皮。 主治:久瘧。
四聖飲, 出處:《産科發蒙》。 組成:藿香、良薑、陳皮、莪朮各等分。 主治:氣攻嘔吐,諸藥不效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