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陳皮藿香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理氣和胃: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功效。方中以藿香解表化濕,而陳皮則可助其理氣和胃,促進脾胃運化,防止濕邪困脾,加強化濕止嘔的效果。
二、協調藥性: 藿香辛溫,燥性較強,若單用容易耗傷津液。陳皮則可緩解藿香的燥性,避免藥性過於偏燥,使藥效更加平和,更利於脾胃的調養。
陳皮藿香湯中包含藿香,主要原因如下:
- 芳香化濕: 藿香性辛溫,具有芳香化濕、理氣止嘔的功效。其揮發油可促進消化液分泌,並具有抗菌消炎作用,有助於改善濕濁內阻、脾胃不和引起的嘔吐、腹瀉等症狀。
- 調和脾胃: 陳皮性溫,味辛苦,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與藿香配伍,可增強其化濕止嘔之效,同時溫脾胃,改善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恢復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陳皮藿香湯》傳統功效與組方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傷暑急暴,霍亂吐瀉」,屬夏季常見急症,多因暑熱夾濕、穢濁之邪侵襲脾胃,導致中焦氣機逆亂,升降失司,表現為突發嘔吐、泄瀉,甚或腹絞痛、脫水等症。其「急暴」特點,強調病勢迅疾,需及時化濕和中、理氣止嘔。
二、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配伍分析
- 陳皮(5錢):
性辛、苦、溫,歸脾、肺經,為理氣要藥,長於燥濕健脾、和胃止嘔。《本草綱目》載其「療嘔噦反胃,霍亂泄瀉」。其辛香行氣之力能疏通脾胃氣滯,苦溫之性可化中焦濕濁,緩解因濕阻導致的脹滿嘔逆。 - 藿香(5錢):
性辛、微溫,歸脾、胃、肺經,為芳香化濕代表藥,能醒脾辟穢、解暑止嘔。《藥性論》指出其「主霍亂吐瀉,除風散寒」。其芳香之氣可宣透暑濕穢濁,溫性又能和中止瀉,尤宜暑濕困脾之證。
- 陳皮(5錢):
協同作用
- 芳化濕濁:兩藥皆具辛香之性,協同化濕濁、辟穢氣,針對暑濕或飲食不潔所致的霍亂吐瀉,迅速疏通脾胃氣機。
- 理氣止嘔:陳皮偏重行氣降逆,藿香偏重醒脾止嘔,一降一宣,恢復脾胃升降之職,使嘔瀉自止。
- 溫和中焦:二者均微溫,能散寒邪(如貪涼飲冷誘發者),且不助暑熱,共奏溫而不燥、化濕不傷陰之效。
煎服法意義
- 土澄清水煎藥:
取「土性中和」之義,土澄清水(或井水)性平,能助脾胃運化,加強方藥健脾滲濕之功,符合「脾胃屬土」的傳統理論。
- 土澄清水煎藥:
三、推論可能功效延伸
除主治急症外,此方對以下病機相近者或具輔助之效:
- 輕劑防病:暑季濕盛時,可作預防性用藥,調理脾胃濕滯、食慾不振。
- 寒濕氣滯:若吐瀉偏寒(如無發熱、舌苔白膩),兩藥溫性可散寒濕,緩解腹痛。
- 外感夾濕:兼有暑濕表證(如頭重身困)時,藿香微汗之力可透邪外出。
四、治療原理總結
此方以「芳香化濕、理氣和胃」為核心,通過辛香藥物宣散濕濁、調暢氣機,使暑濕穢邪得解,脾胃功能復常,符合古人「治霍亂以通暢為先」的治則。藥簡力專,切中暑濕霍亂的關鍵病機,體現了中醫「急則治標」的用藥智慧。
傳統服藥法
陳皮5錢,藿香5錢。
上用土澄清水2杯,煎1杯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上吐下瀉霍亂細菌性食物中毒
相同名稱方劑
陳皮藿香湯, 出處:《醫學從眾錄》卷六。 組成:陳皮5錢,藿香5錢。 主治:傷暑急暴,霍亂吐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