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陳皮湯中包含陳皮,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苦,性溫,歸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陳皮湯多用於脾胃氣滯、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陳皮的理氣作用可疏肝理氣,健脾作用可促進消化吸收,改善食慾不振等症狀。
二、 和中降逆:陳皮具有降逆止嘔之效,可緩解嘔吐、反胃等症狀。陳皮湯中加入陳皮,除了理氣健脾外,也能起到和中降逆的作用,協同其他藥材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陳皮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諸呃噫」為本方主治,即泛指各類呃逆(打嗝)、噯氣等氣機上逆之證。古代醫家認為,此類病證多因脾胃氣滯、升降失司,或痰濕中阻、胃氣不降所致。陳皮性溫味辛苦,歸脾、肺經,傳統用之理氣健脾、燥濕化痰,故能舒緩中焦氣滯引發的呃逆噯氣。
【組成與邏輯推理】
君藥:陳皮
- 劑量與炮製:陳皮2兩(湯浸去白),去白(即去除內層白色橘絡)可減其燥性,專注理氣之功;湯浸軟化後更利有效成分煎出。
- 作用:辛行溫通,善疏理脾胃氣滯,化解濕濁壅塞。《本草綱目》載其「療嘔噦反胃嘈雜,時吐清水」,直接對應呃逆噯氣之病機。
佐藥:枳殼(後加)
- 劑量與炮製:枳殼1兩(去瓤炒),炒製後性緩,去瓤減其苦寒,側重行氣寬中。
- 配伍意義:陳皮主升脾胃之氣,枳殼主降腸胃之滯,一升一降,調暢氣機樞紐。與陳皮協同,增強破滯消脹、降逆止呃之力,符合「治噦以通降為要」的原則。
煎服法邏輯
- 先單用陳皮煎服,若未效,再加枳殼同煎,體現分階段用藥思維:
- 初期:輕證或濕重者,單用陳皮可解;
- 後期:若氣滯甚或兼腑氣不通,則佐枳殼加強通降。此設計呼應張仲景「隨證治之」的辨證精神。
- 先單用陳皮煎服,若未效,再加枳殼同煎,體現分階段用藥思維:
治療原理綜述
本方以「調氣」為核心,針對中焦氣機壅滯、胃失和降之證:
- 氣滯→陳皮辛散行氣,醒脾開胃;
- 濕阻→陳皮苦溫燥濕,切合「脾惡濕」特性;
- 上逆→枳殼破氣下行,引濁陰出下竅。
二者相合,使升降復常,呃噫自止,體現「六腑以通為補」的治療觀。
延伸思考
此方簡約而不失法度,尤適合輕中度氣滯證。若寒甚者可加生薑,虛證呃逆則需配伍人參,此為臨證加減之變通,亦可見古人組方之靈活。
傳統服藥法
陳皮2兩(湯浸,去白,銼)。
以水1升,煎5合,通口服。頃刻,更加枳殼1兩(去瓤,炒),同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陳皮湯, 出處:《濟陽綱目》卷十三。 組成:陳皮2兩(湯浸,去白,銼)。 主治:諸呃噫。
陳皮湯, 出處:《嵩崖尊生》卷七。 組成: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紫蘇、枳殼、桔梗、蒼朮、黃芩。 主治:寒束熱痰,喉哮而喘。
陳皮湯, 出處:《奇效良方》卷三十二。 組成:橘紅(湯浸,去白)半斤,明礬2兩半(铫內飛烊,與陳皮同炒香),甘草2兩(炙),大半夏5兩(湯煮,每個切4片,用明礬泡湯浸,露7日夜,漉出,薑汁搗成餅,焙乾)。 主治:痰喘。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