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殼散

粟殼散

SU KE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25

熱/寒比例

(0.44)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9%
大腸經 21%
腎經 21%
脾經 17%
肺經
大腸經
腎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粟殼散為一傳統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之一即為罌粟殼。罌粟殼自古以來便被用於中醫臨床實踐中,以其具有的收斂、止瀉及鎮痛之效而聞名。在粟殼散的組成中加入罌粟殼,主要是取其能有效收斂固澀、止瀉止痢之特性。對於因脾虛或寒濕所致的久瀉不止、痢疾等症狀,罌粟殼能發揮良好療效,幫助患者緩解腹瀉帶來的不適。但由於罌粟殼含有微量嗎啡等生物鹼成分,具有一定的成癮性與副作用,因此在使用時需嚴格控制劑量並在醫師指導下應用。總體而言,粟殼散中的罌粟殼既可增強方劑整體的治療效果,又能減輕病患痛苦,然而其合理使用亦需謹慎考量,以免產生不良反應。

粟殼散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燥濕: 陳皮性溫,味辛,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粟殼散以除濕止癢為主要功效,而陳皮的理氣燥濕作用有助於疏通經絡,利濕排毒,進一步增強藥效。
  2. 調和藥性: 粟殼散中其他藥材多偏寒涼,如苦參、蛇牀子等,而陳皮性溫,能起到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氣傷脾胃的作用,使藥性更平和,更易被人體吸收。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粟殼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粟殼散》主治「熱痢,便血無度」,此證屬濕熱下注大腸,導致痢疾日久不癒,甚則腸絡受損而便血。其特點為:

  1. 熱痢:痢下赤白黏凍,腹痛裏急後重,屬濕熱壅滯腸道。
  2. 便血無度:濕熱灼傷血絡,迫血妄行,致下血頻繁,或夾雜膿血。

此方以「澀腸止痢」為主,兼調氣和血,適用於痢疾日久、滑脫不禁而邪熱未盡者。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藥物分析

  1. 罌粟殼(君藥)

    • 性味歸經:酸澀平,歸肺、大腸、腎經。
    • 作用:專擅「收斂固澀」,能澀腸止痢、止痛,善治久瀉久痢、腸滑失禁。其酸澀之性可固脫止血,治便血無度。
  2. 陳皮(臣藥)

    • 性味歸經:辛苦溫,歸脾、肺經。
    • 作用:理氣健脾、燥濕和中,能調暢中焦氣機,防止罌粟殼澀滯過甚導致氣機壅塞。
  3. 烏梅(佐使藥)

    • 性味歸經:酸澀平,歸肝、脾、肺、大腸經。
    • 作用
      • 協同罌粟殼「酸收澀腸」,增強止痢止血之效。
      • 兼能「生津安蛔」,緩解熱痢傷津之口渴,並防濕熱蘊結生蟲。

(2)配伍邏輯

  • 標本兼顧
    • 罌粟殼收澀治標(止痢止血),陳皮理氣調中治本(運脾化濕),烏梅助收斂兼生津。
    • 適用於濕熱未清但久痢滑脫者,避免純用收澀留邪。
  • 動靜結合
    • 罌粟殼、烏梅「靜」以固澀,陳皮「動」以行氣,防過澀致腹脹。
  • 酸苦相制
    • 罌粟殼酸澀,陳皮苦辛,烏梅酸收,合而調節大腸氣血,緩和濕熱下迫之勢。

三、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通過:

  1. 澀腸止脫:罌粟殼直接收斂腸道,減少瀉痢與出血。
  2. 調氣和血:陳皮理氣機,避免血止氣滯;烏梅酸入肝,兼調血分之滯。
  3. 輕清透邪:烏梅微具透熱之效(見《本草經疏》),配合陳皮辛散,使濕熱不盡伏於內。

總結:此方以收澀為主,行氣為輔,適用於「痢久正虛、濕熱未盡」之證,但須審證準確,若純屬實熱暴痢則非所宜。

傳統服藥法


罌粟殼1兩,陳皮半兩。
上為細末。
每服3錢,水1盞,加烏梅1個,煎至7分,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大便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粟殼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一一。 組成:罂粟殼1兩,陳皮半兩。 主治:熱痢,便血無度。

粟殼散, 出處:《徐評外科正宗》卷八。 組成:粟殼(溫湯泡,去瓤蒂,切絲,蜜水拌炒)2錢,當歸1錢,陳皮1錢,秦艽1錢,黃耆1錢,生地1錢,熟地1錢,黃柏6分,黃芩6分,人參6分,蒼朮6分,厚朴6分,升麻6分,荷葉蒂7個,甘草5分,地骨皮1錢2分。 主治:諸痔作痛;及腸風下血,諸藥不止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