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粟房散
SU FA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三九六引《全嬰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8
熱/寒比例
極寒 (0.03)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33%
肺經 33%
腎經 33%
大腸經
肺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粟房散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改善消化功能,治療脾胃不和等病症。其組成中包含罌粟殼,這一成分在方劑中的加入並非偶然。罌粟殼具有鎮痛、安神的特性,能夠有效減輕由消化不良或胃痛所引起的症狀。此外,罌粟殼含有多種生物堿,能調節神經系統,幫助緩解壓力,進而提高消化系統的功能。
在古代中醫理論中,脾胃為後天之本,若脾胃虛弱,容易導致氣滯血瘀,進而引起不適。罌粟殼的鎮靜效果可以幫助患者放鬆身心,從而促進消化。此外,這種中藥材的性質溫和,與粟米等主成分相輔相成,協同作用,提高了整個方劑的療效。總之,罌粟殼在粟房散中的作用,不僅僅是增強消化功能,更在於其綜合調理的協同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粟房散」主治「小兒久痢不食」,此證多因痢疾日久、脾胃虛弱,導致氣陰耗傷或濕滯未清,患兒不僅下痢遷延不愈,更因脾胃運化失常而厭食拒食。古代醫家認為,小兒久痢不治易轉為疳積,故需澀腸止瀉與調理脾胃並重。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罌粟殼(土炒):
- 性味酸澀平,主入肺、大腸、腎經。
- 核心作用:土炒後減其寒性,增其收斂之效,專擅「澀腸止痢」,《本草綱目》載其「為斂肺澀腸止瀉之聖藥」,針對久痢滑脫無度、腸道失固之證,通過收斂作用減少泄瀉頻次,緩解氣液流失。
生柏枝(疑為側柏葉或柏子仁):
- 若為側柏葉(生用):性苦寒,善清熱涼血、燥濕止痢,可解久痢殘留之濕熱鬱毒,防止罌粟殼斂邪留寇。
- 若為柏子仁:則甘平質潤,可益脾胃陰液,緩解久痢傷陰之口渴、煩躁,兼安神助眠以調小兒虛憊之狀。
- 配伍意義:與罌粟殼一收一清(或一潤),既固澀止瀉又兼顧病機餘邪或陰傷,構成「標本兼顧」之結構。
三、推理延伸功效
- 固脫兼調中:罌粟殼止瀉以護正氣,生柏枝(側柏葉)輕清化解滯留之濕熱,或(柏子仁)滋養脾胃,助運化而開胃,契合「久痢不食」之病機關鍵。
- 劑型與服法考量:散劑用米湯送服,米湯甘平益胃氣,既能載藥入腸,又可緩和罌粟殼之澀性,避免過斂礙胃。
此方結構簡潔,體現古代小兒痢疾治療「急則固腸,緩則調中」的思路,針對虛實夾雜之證,以收斂為主、輔以清潤或化濕,達到止瀉復食之效。
注:若原文「生柏枝」為特定地方用藥,或需進一步考據其品種與炮製差異。
傳統服藥法
生柏枝、罌粟殼(土炒)。
上為末。
3歲兒每服半錢,米湯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神經性厭食症
相同名稱方劑
粟房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六引《全嬰方》。 組成:生柏枝、罂粟殼(土炒)。 主治:小兒久痢不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