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救苦散
SHEN XIAN JIU K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本草綱目》卷二十三引《全幼心鑑》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55)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神仙救苦散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中藥方劑,它的組成中包含罌粟殼,這一成分的使用可追溯到古代。罌粟殼的主要成分是罌粟植物的果殼,具有鎮靜和止痛的特性。在神仙救苦散中,罌粟殼的加入旨在發揮其安神鎮靜的作用,特別對於因焦慮、失眠或疼痛引起的身心不適。這種方劑常用於調理因情緒波動或身體疾病而引發的各種症狀。
此外,罌粟殼還具有一定的麻醉特性,能夠減輕患者的痛苦,進而提高生活質量。然而,由於罌粟殼有一定的成癮性和副作用,因此在使用時需謹慎,切忌過量。中醫強調辯證施治,醫師會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和體質,合理配置方劑,確保在安全有效的前提下發揮其最佳療效。整體而言,神仙救苦散是一個多元組合的方劑,旨在幫助患者從身心兩方面獲得緩解。
神仙救苦散中加入檳榔,主要基於其消積導滯和行氣止痛的功效。
檳榔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能消食導滯,對於食積停滯、脘腹脹痛、大便祕結等症有良好療效。此外,檳榔還有行氣止痛的作用,可以緩解胸脅脹痛、胃脘疼痛等症。
因此,神仙救苦散中加入檳榔,可以更好地發揮其消食導滯、行氣止痛的作用,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病症。
主治功效
神仙救苦散主治功效分析
神仙救苦散,一方專治小兒痢疾之古方,其組成簡潔,主要為罌粟殼與檳榔兩味藥材,然其功效卻不容小覷。
組方分析:
- 罌粟殼: 經醋炒、再以銅器炒製的罌粟殼,能入藥止咳化痰,更具鎮痛解熱之效。《本草綱目》言其能治小兒赤白痢疾,可見其收澀止瀉之功,同時又能緩解痢疾帶來的腹痛不適。
- 檳榔: 炒赤研末的檳榔,則具殺蟲消積之能,有助於改善因腸道寄生蟲或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瀉。其健胃祛風之性,亦能幫助恢復腸胃功能。
治療原理分析:
綜合古籍記載,神仙救苦散主要針對小兒痢疾,尤其是赤白痢疾。其治療原理可歸納如下:
- 收澀止瀉: 罌粟殼為本方之主藥,醋炒及銅器炒製可增加其收澀之性,能直接作用於腸道,減少腸道蠕動,從而達到止瀉之效。尤其針對痢疾頻繁、日夜不止的症狀,具有明顯的緩解作用。
- 祛邪止痛: 檳榔具殺蟲消積之功,若痢疾由腸道寄生蟲引起,則檳榔能直擊病竈,祛除病邪,從而緩解腹痛。此外,其健胃祛風之性,亦可幫助改善腸道積滯,促進消化,減少腹部不適。
- 辨證施治: 本方雖藥味簡單,但用藥需辨證施治。根據痢疾的顏色,分別以蜜湯或砂糖湯送服,可見古人對用藥的細緻觀察。赤痢屬熱,用蜜湯潤燥,白痢屬寒,用砂糖湯溫中,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
總結:
神仙救苦散,以罌粟殼的收澀止瀉為主,檳榔的祛邪消積為輔,兩藥合用,可達到止瀉、止痛、消積之效。此方針對小兒赤白痢疾,尤其是痢疾頻繁、日夜不止的情況,療效顯著。古人經驗之累積,使得此方成為治療小兒痢疾的良方,且以蜜、砂糖湯佐藥,更顯其配伍之精妙。
傳統服藥法
罌粟殼半兩(醋炒,為末,再以銅器炒過),檳榔半兩(炒赤,研末)。
上藥各收,每用等分,赤痢,蜜湯送下;白痢,砂糖湯送下。
本方方名,《觀聚方要補》引作「神仙救生散」。該書本方用法:赤白痢,砂糖、蜜同煎湯,食前調化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神仙救苦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七十三引《醫林方》。 組成:盆消1錢,骷髅石(燒)1錢,沒藥少許,良薑1錢。 主治:頭疼牙痛。
神仙救苦散, 出處:《本草綱目》卷二十三引《全幼心鑑》。 組成:罂粟殼半兩(醋炒,爲末,再以銅器炒過),檳榔半兩(炒赤,研末)。 主治:小兒赤白痢下,日夜百行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