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在中藥方劑「加味理中湯」中,檳榔的使用是因為其具有行氣消積、驅蟲解毒的功效。檳榔性溫味辛,能夠行氣消積、驅蟲解毒,適用於治療食積不消、蟲癬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檳榔能夠增強方劑的行氣消積作用,對改善消化系統問題非常有益。
加味理中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理中湯以溫中健脾為主,但其中有附子、乾薑等溫熱藥性較強的藥材,加入甘草可以緩和其燥熱之性,避免傷陰。
- 增強補益: 甘草入脾經,具有補脾益氣的作用。理中湯本身就具有補中益氣之效,加入甘草可以增強其補益效果,更好地改善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的症狀。
因此,甘草在加味理中湯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既能調和藥性,又能增強補益效果,使藥效更趨平和,更易於被人體吸收利用。
加味理中湯中加入白朮,主要是因為其 健脾益氣、燥濕利水 的功效,與方劑本身的 溫中健脾、和胃止嘔 的作用相輔相成。
白朮能 補脾氣,助運化,對於脾胃虛寒、食少乏力、腹脹便溏等症狀有顯著效果。同時,其 燥濕利水 的功效也能幫助消除體內濕氣,改善脾胃運化功能,進而增強理中湯的整體療效。
加味理中湯中加入乾薑,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溫中散寒,助脾胃運化:乾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之效。理中湯本身以溫補脾胃為主,加入乾薑可增強其溫中散寒之力,對於脾胃虛寒、寒邪客胃所致的脘腹冷痛、食慾不振、嘔吐腹瀉等症狀,能起到更好的治療作用。
- 配合人參,調和陰陽:人參性溫,補氣益血,但偏於滋補陽氣;乾薑性溫,溫中散寒,偏於溫煦陽氣。兩者配合使用,既能補益脾胃之氣,又能溫暖脾胃之陽,達到陰陽調和的效果,使藥效更加顯著。
加味理中湯中加入人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補氣益脾:理中湯原方已具健脾胃之效,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經,有補氣益脾、生津止渴的功效。加入人參可進一步增強補脾益氣之力,使脾胃功能得到更有效的恢復,從而改善脾胃虛弱導致的食慾不振、腹脹、乏力等症狀。
二、 溫陽助運:加味理中湯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寒之症,人參的溫陽作用有助於溫暖脾胃,促進脾胃氣機的運化,進一步提高理中湯的療效。
主治功效
加味理中湯主治功效分析
「加味理中湯」是一個中醫經典方劑,主要功效為溫中散寒、健脾益氣、燥濕止瀉。 可以分析出該方劑主要用於治療以下幾種病症:
胃寒嘔吐、呃逆:
- 多篇文獻提到加味理中湯可治療胃寒嘔吐、呃逆,如《驗方新編》指出產後呃逆多為胃虛氣寒,可用加味理中湯加減治療。《羅氏會約醫鏡》也提到其治療胃寒呃逆。《濟陽綱目》記載加味理中湯治療胃感寒嘔吐不止。
- 治療原理:方中乾薑、附子、丁香等溫熱藥物可以溫暖中焦,驅散胃中寒邪,緩解嘔吐、呃逆症狀。人參、白朮、甘草等補益脾胃,恢復脾胃運化功能。
脾胃虛寒,腹痛泄瀉:
- 《羅氏會約醫鏡》指出加味理中湯可治療陰寒腹痛、脾胃虛寒導致的便泄、惡食惡寒等症。《資生集》提到其治療妊娠泄瀉。《顧松園醫鏡》提到可用其治療誤下或過用寒涼導致的虛寒洞泄。
- 治療原理:方中白朮、乾薑、甘草等溫中健脾,恢復脾胃運化功能,改善腹痛、泄瀉。同時,根據不同症狀可以加入當歸、木香、白豆蔻、茯苓等理氣、止瀉、健脾藥物。
肺胃俱虛,咳嗽不已:
- 《外科正宗》和《景岳全書》提到加味理中湯治療肺胃俱虛,咳嗽聲重,發熱不已。《濟陽綱目》也指出其治療肺胃俱寒,咳嗽不已。
- 治療原理:方中人參、白朮、甘草補益脾胃,培土生金,改善肺氣虛弱。加入的半夏、茯苓、陳皮、細辛、五味子等則有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
陰症:
- 《醫宗說約》和《壽世保元》提到加味理中湯可用於陰症的治療,例如手足冰冷、小便自利、口流涎等症狀。
- 治療原理:方中乾薑、肉桂、附子等溫熱藥物可以溫陽散寒,改善陰寒內盛的症狀。
其他病症:
- 《奇效良方》提到加味理中湯可治療飲酒傷胃導致的吐血,去乾葛加川芎可治療鼻衄。《魯府禁方》提到其治療傷寒自受其寒,病直中陰經的症狀。
- 這些病症的治療原理與上述類似,都是通過溫中散寒、補益脾胃來恢復機體功能。
總結:
加味理中湯是一個以溫中散寒、健脾益氣為主要功效的方劑,臨床應用廣泛,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導致的各種病症,包括嘔吐、呃逆、腹痛、泄瀉、咳嗽等。不同醫家根據具體病情,會對原方進行加減化裁,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從古文記載來看,加味理中湯的療效得到了廣泛的認可,是一個安全有效的中醫方劑。
圖表展示:
病症 | 古文出處 | 治療原理 |
---|---|---|
胃寒嘔吐、呃逆 | 《驗方新編》、《羅氏會約醫鏡》、《濟陽綱目》 | 溫中散寒,驅散胃中寒邪,補益脾胃 |
脾胃虛寒,腹痛泄瀉 | 《羅氏會約醫鏡》、《資生集》、《顧松園醫鏡》 | 溫中健脾,恢復脾胃運化功能 |
肺胃俱虛,咳嗽不已 | 《外科正宗》、《景岳全書》、《濟陽綱目》 | 補益脾胃,培土生金,化痰止咳 |
陰症 | 《醫宗說約》、《壽世保元》 | 溫陽散寒,改善陰寒內盛 |
其他(吐血、鼻衄、傷寒直中陰經) | 《奇效良方》、《魯府禁方》 | 溫中散寒,補益脾胃 |
傳統服藥法
人參、白朮、甘草(炙)、乾薑(炮)、乾葛、川芎各等分。
上銼散。
每服4錢,水1盞,煎7分,去滓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溫熱的性質,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理中湯, 出處:《方症會要》卷三。 組成:人參、白朮、甘草、乾薑、玄胡。 主治:虛寒腹痛。
加味理中湯, 出處:《便覽》卷一。 組成:理中湯加炒川椒5粒,檳榔5分。 主治:胃寒所生蛔厥。
加味理中湯, 出處:《華氏醫方匯編》卷五。 組成:西黨參3錢,野于朮2錢,炙草2分,乾薑(炒黑)6分,歸身1錢半,大棗3枚。 主治:小産下血不止。
加味理中湯, 出處:《回春》卷三。 組成:大附子(面包煨,去皮臍)、人參(去蘆)、白朮(去蘆)、乾薑(炒)、肉桂、陳皮、茯苓(去皮)各等分,甘草(炙)減半。 主治:寒甚痼冷。
加味理中湯, 出處:《點點經》卷二。 組成:甘草、乾薑、白朮、條參、肉桂、附子各等分,秦艽1錢半,腹皮1錢半,鉤藤1錢半,川羌1錢半,懷膝1錢,虎骨3錢。 主治:酒傷,四肢厥冷,瘓癱不仁,口不作渴,冷汗如雨等。
加味理中湯, 出處:《揣摩有得集》。 組成:潞參5錢,白朮3錢(土炒),炮薑1錢,附子2錢,扁豆3錢(炒),小半夏2錢,歸身3錢(土炒),砂仁1錢半(炒),焦楂1錢半,木香5分(研),粟殼1錢半(蜜炙焦),生草8分,烏梅炭1錢,川朴5分(炒)。 主治:臟腑虛寒,偶得暑熱痢病,誤服涼下太過之藥,脾胃受傷,日久不能除根,仍然腹痛痢瀉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