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子湯

角子湯

JIAO ZI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2.13)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50%
大腸經 50%
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角子湯中包含檳榔,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驅蟲止痛: 檳榔味苦性溫,具有驅蟲止痛的功效。角子湯常用於治療蛔蟲、絛蟲等寄生蟲感染引起的腹痛、腹脹等症狀,檳榔的驅蟲作用有助於消除病竈,緩解疼痛。
  2. 行氣消積: 檳榔亦有行氣消積的功效。角子湯中常配伍其他消積導滯藥物,如山楂、麥芽等,檳榔的加入有助於促進胃腸蠕動,消除積滯,改善消化功能。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角子湯」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角子湯」主治「腸風下血」。古代醫籍中,「腸風」多指因風熱或濕毒壅滯腸道,導致大便下血、血色鮮紅或暗紫,或糞中夾血的病證。其病因可涉及風邪侵襲、濕熱蘊結、脾虛不攝等,此方所治應偏重於濕熱瘀毒壅滯所致的下血。


二、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1. 黃牛角心(火煅存性)

    • 性味功效:牛角心古稱「角胎」,性味苦鹹寒,歸心肝經。
    • 火煅存性:經煅製後,其止血作用增強,兼具收斂化瘀之效。古代用煅牛角治療出血證,如《本草綱目》載其能「治下血、崩中帶下」。
    • 作用機理
      • 清熱涼血:寒性可清腸道濕熱,涼血以止妄行之血。
      • 收斂止血:煅後炭質吸附,促進凝血。
      • 祛瘀解毒:咸能軟堅,化解腸道瘀滯之毒。
  2. 檳榔

    • 性味功效:苦辛溫,歸胃、大腸經。
    • 作用機理
      • 行氣導滯:辛散行氣,疏通腸道氣機,避免瘀血留滯。
      • 破積下行:輔助牛角化瘀,並引邪從大便而解。
      • 殺蟲燥濕:間接消除濕熱生蟲(如腸道寄生蟲)導致的出血。

配伍邏輯

  • 牛角主靜,檳榔主動:牛角止血斂瘡,性偏沉降;檳榔行氣破滯,性偏升散。二者一收一散,止血而不留瘀,行氣而不耗血。
  • 標本兼治:牛角治標止血,檳榔治本調氣,針對「濕熱瘀阻」的核心病機。
  • 米飲送服:陳米飲甘平和中,既可護胃,又能助藥力緩行腸道,避免苦寒傷正。

三、綜合推論可能功效
此方適用於濕熱瘀阻型腸風下血,臨床特徵可能包括:

  • 便血色鮮紅或暗紫,肛門灼熱。
  • 伴腹脹、舌苔黃膩、脈滑數等濕熱象。
  • 或兼氣滯(如矢氣多、排便不暢)。

治療原理:通過清熱涼血、行氣化瘀,使腸道濕熱得清,氣血調和,則便血自止。

(註:此分析基於古籍記載與中醫理論推演,具體應用需辨證論治。)

傳統服藥法


黃牛角心1兩(火煅存性),檳榔1分。
上為末。
每服3錢,食後以陳米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角子湯,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四一引《吳氏集驗方》。 組成:黃牛角心1兩(火煅存性),檳榔1分。 主治:腸風下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