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小聖散」中的「罌粟殼」具有鎮痛和安神的作用。罌粟殼含有罌粟鹼等生物鹼成分,能夠有效緩解疼痛和焦慮。在「小聖散」中,罌粟殼的主要作用是幫助鎮靜安神,緩解由於疼痛或焦慮引起的症狀。由於其強效的鎮痛和鎮靜特性,罌粟殼能夠使患者感到放鬆和舒適,從而提高方劑的療效。然而,需注意其可能的依賴性和副作用,應謹慎使用。
小聖散中加入陳皮,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考慮:
- 理氣健脾:陳皮性溫,味辛、苦,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小聖散主治脾胃氣滯、食積不消,陳皮能疏肝理氣,健脾和胃,幫助消食導滯,緩解脾胃不適。
- 降逆止嘔:陳皮可降逆止嘔,對於因脾胃氣滯而引起的嘔吐,陳皮能理氣降逆,消除胃氣上逆,起到止嘔作用。
小聖散中加入乾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散寒: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功效。小聖散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寒濕內阻所致的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乾薑可以溫暖脾胃,驅散寒氣,幫助改善消化功能。
- 助藥力:乾薑的辛溫之性,可以促進藥物吸收,提高藥效。小聖散中其他藥材,例如肉桂、附子等,也具有溫陽散寒的作用,乾薑的加入可以增強它們的功效,共同發揮治療作用。
小聖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調和藥性:甘草性平味甘,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小聖散中多為辛溫燥烈之藥,容易傷陰耗氣,甘草能緩和其燥性,使藥性平和,避免藥物對人體產生過大的刺激。
二、補脾益氣:甘草能補脾益氣,增強機體抵抗力。小聖散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致的各種病症,甘草能補益脾胃,使氣血充足,從而增強機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提高藥物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小聖散」
中藥方劑「小聖散」,主要成分包括:罌粟殼、陳皮、乾薑、甘草。主治功效為慢性腹瀉,伴有腹痛和下腹部墜脹。
-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 **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
-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功效。
「小聖散」方劑中,各味中藥相互配合,具有溫中散寒、健脾益氣、止瀉止痛的功效。罌粟殼具有止瀉、止痛的作用,陳皮具有理氣化痰、健脾消食的作用,乾薑具有溫中止瀉、溫中止痛的作用,甘草具有補氣益氣、調和諸藥的作用。
「小聖散」方劑適用於慢性腹瀉,伴有腹痛和下腹部墜脹的患者。在服用「小聖散」方劑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 孕婦、兒童、年老體弱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 服用「小聖散」方劑期間,應避免食用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
- 服用「小聖散」方劑期間,應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 服用「小聖散」方劑期間,如果出現頭暈、噁心、嘔吐等不適症狀,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師。
總體而言,中藥方劑「小聖散」具有溫中散寒、健脾益氣、止瀉止痛的功效,適用於慢性腹瀉,伴有腹痛和下腹部墜脹的患者。在服用「小聖散」方劑時,應注意相關事項,以確保用藥安全有效。
傳統服藥法
御米殼(去蒂,蜜浴,炒黃)3兩,陳皮(去白)1兩,乾薑(炮)1兩 甘草(炙)1兩。
上為粗末。
每服3錢,水1盞半,煎至7分,去滓,入蜜少許,食前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小聖散性溫,孕婦慎用。
- 小聖散不宜與寒涼性藥物同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小聖散, 出處:《施圓端效方》引洹用趙彥和方(見《醫方類聚》卷一四一)。 組成:禦米殼(去蒂,蜜浴,炒黃)3兩,陳皮(去白)1兩,乾薑(炮)1兩,甘草(炙)1兩。 主治:赤白冷痢,腹痛後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