罂粟湯
YING SU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局方》卷六(吳直閣增諸家名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4-12-19
方劑組成解釋
「罌粟湯」方劑中加入「艾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止痛: 罌粟性寒,易傷陽氣,導致寒凝血瘀,疼痛加劇。艾葉性溫,具有溫經散寒、活血止痛之效,可溫煦陽氣,促進氣血運行,緩解寒凝血瘀所致的疼痛。
- 補益氣血: 罌粟服用過久,容易損傷脾胃,導致氣血不足。艾葉具有補氣益血的功效,可補益脾胃,促進氣血生化,緩解因罌粟服用過久所致的氣血虛弱。
因此,在「罌粟湯」中加入「艾葉」,可有效調節寒熱,平衡陰陽,緩解疼痛,並補益氣血,提高患者的整體療效。
「罌粟湯」中加入黑豆,主要原因為其性平味甘,具有補腎、益氣、活血的功效。
黑豆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分,能夠有效改善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昏耳鳴、面色蒼白等症狀。同時,黑豆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幫助改善因瘀血阻滯引起的疼痛。
在「罌粟湯」中加入黑豆,不僅能夠增強藥效,更能起到緩解罌粟毒性、保護腎臟的作用,使藥物更安全有效地發揮作用。
「罌粟湯」方劑中加入陳皮,主要是考慮到其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作用。
陳皮味辛、苦,性溫,歸脾、肺經。其揮發油成分可疏肝理氣,消除腹部脹滿;同時,陳皮的苦味能健脾燥濕,幫助消化吸收。罌粟具有鎮咳止痛、安神的作用,但容易造成腸胃不適,而陳皮的理氣健脾作用可以緩解罌粟的副作用,幫助藥物更好地發揮功效。此外,陳皮還能化痰止咳,與罌粟的止咳作用相輔相成,提高療效。
「罌粟湯」方劑中加入「乾薑」,主要原因如下:
- 溫中散寒,助陽化氣:罌粟性寒,容易傷脾胃,導致氣血虛弱。乾薑性溫,入脾胃經,可溫中散寒,助陽化氣,溫煦脾胃,增強其運化功能,避免罌粟寒性損傷脾胃,減輕其副作用。
- 配合罌粟止痛作用:乾薑有止痛功效,與罌粟的止痛作用相輔相成,加強止痛效果。同時,乾薑辛溫走竄,可引導藥力直達病竈,提升止痛效果。
總而言之,乾薑在「罌粟湯」中起到溫中散寒,增強止痛效果,減輕罌粟副作用的作用。
罌粟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罌粟性寒,而甘草性甘溫,能調和罌粟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而損傷脾胃。
- 緩解副作用: 罌粟有鎮痛、止咳、安神的作用,但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嗜睡、便祕等。甘草能減輕罌粟的副作用,使藥效更安全、穏定。
此外,甘草還有補氣益脾、和緩解毒等功效,有助於提升整體藥效,使患者更舒適地接受治療。
中藥方劑「罂粟湯」中包含罌粟殼,是因為罌粟殼具有良好的鎮痛和止咳作用。罌粟殼能夠有效緩解由於疼痛或咳嗽引起的不適,並且對於一些急性病症具有一定的療效。其主要作用是鎮痛止咳,幫助改善患者的症狀。罌粟殼的加入能夠加強方劑的療效,提供更好的舒緩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罌粟湯」功效與成分介紹
中藥方劑「罌粟湯」,主治功效為腸胃氣虛、冷熱不調、飲食生冷、內傷脾胃、飲酒過度、臍腹(疒丂)痛、泄瀉腸鳴、下痢或赤或白、裏急後重、日夜頻並、飲食減少、腸胃受濕、膨脹虛鳴、下如豆汁、或下鮮血等。
甘草: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艾葉:艾葉性溫,味苦、辛,歸肝、脾、腎經,具有溫經、補陽、調經、止血、祛風除濕、安胎、止咳化痰、溫裡溫中、活絡止痛、通經絡等功效。
陳皮: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
乾薑: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功效。
黑豆:黑豆具有祛風除濕、活血化瘀、清熱解毒、健脾胃、解毒、活絡止痛、利水滲濕等功效。
罌粟湯方劑組成介紹:
甘草:味甘,性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艾葉:味苦、辛,性溫。歸肝、脾、腎經。具有溫經、補陽、調經、止血、祛風除濕、安胎、止咳化痰、溫裡溫中、活絡止痛、通經絡等功效。
陳皮:味苦、辛,性溫。歸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
乾薑:味辛,性溫。歸脾、胃、肺經。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功效。
黑豆:味甘,性平。歸脾、腎經。具有祛風除濕、活血化瘀、清熱解毒、健脾胃、解毒、活絡止痛、利水滲濕等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溫中散寒、止瀉止血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腸胃氣虛、冷熱不調所致的腹瀉、腸鳴、下痢、裏急後重等症狀。此外,本方還可以用於治療腸胃受濕、膨脹虛鳴、下如豆汁、或下鮮血等症狀。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上火、便秘等症狀。
- 本方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罂粟湯, 出處:《朱氏集驗方》卷十。 組成:罂粟殼、甘草、烏梅各等分。 主治:婦人妊娠痢疾,裏急後重,百藥不效者。
罂粟湯,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七。 組成:大罂粟殼10枚(赤痢蜜炙,白痢生用),甘草半寸(炙),橘皮1兩(去白)。 主治:痢疾。
罂粟湯, 出處:《全生指迷方》卷二。 組成:罂粟不拘多少。 主治:解金石毒。主治:胃乾而渴,肌肉不仁。由居處卑濕,以水爲事,肌肉濡漬,痹而不仁,是謂肉痿。腎渴。
罂粟湯, 出處:《局方》卷六(吳直閣增諸家名方)。 組成:艾葉(去梗)2兩,黑豆(炒,去皮)2兩,陳皮(去白)2兩,乾薑(炮)2兩,甘草(炙)2兩,罂粟殼(去蒂,密炙)4兩。 主治:腸胃氣虛,冷熱不調,或飲食生冷,內傷脾胃,或飲酒過度,臍腹(疒丂)痛,泄瀉腸鳴,下痢或赤或白,裏急後重,日夜頻并,飲食減少,及腸胃受濕,膨脹虛鳴,下如豆汁,或下鮮血。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