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豆

黑豆

HEI DOU

  • 英文名稱:Glycine max (L.) Merr. [Previously Phaseolus max L.] Black Soybean Seeds
  • 別名:冬豆子,烏豆,黑大豆
  • 藥品來源:為豆科植物大豆的黑色種子。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黑豆的傳統功效


1. 清熱解毒

黑豆,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清熱解毒之效,多見於諸多本草著作。綜觀《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本草匯言》、《食療本草》等典籍,其清熱解毒的功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多部醫籍提及黑豆能解毒。其中,《本草綱目》記載黑豆「制風熱而活血解毒」,更提及古方以大豆解百藥毒,雖效果需加甘草佐證,仍可見其解毒功效;《本草匯言》更明確指出黑豆「解百毒,下熱氣」,並詳細描述其能解五金、八石、百草、蟲毒等,使用方法為水浸生搗作膏,白湯調服。 《食療本草》則記載黑豆能殺烏頭、附子之毒,並能和甘草同用,去除一切熱毒氣。 這些記載都佐證了黑豆在治療熱毒方面具有一定作用。

其次,黑豆清熱的功效,往往與其利水、消腫、下氣等作用相輔相成。《本草綱目》指出黑豆「消脹、下氣」,《名醫別錄》則記載其能「逐水脹,除胃中熱痹」,《食經》提到煮飲其汁能療溫毒水腫。 這些記載說明,黑豆能通過利水消腫的方式,清除體內積聚的熱邪,達到清熱的效果。 《四川中藥志》也記載黑豆能治黃疸浮腫,進一步說明其在治療熱毒導致的水腫方面的應用。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古籍中對於黑豆的炮製方法和用量有不同的描述,如《本草拾遺》提到大豆的炮製方法不同,其寒熱之性也會有所差異。 因此,黑豆的清熱解毒功效的發揮,與其炮製方法和用量密切相關。 各個古代醫籍的描述,也為黑豆的應用提供了多種可能性。

2. 利水滲濕

黑豆,其利水滲濕的功效在眾多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非單純的現代臆測。 其作用機制,古人雖未有現代醫學的精確闡述,但從經驗總結中,已能窺見一二。

《本草綱目》明確指出黑豆「入腎功多,放能治水,消脹、下氣」,這點與其利水滲濕的功效直接相關。腎主水,黑豆入腎,則能更好地調節水液代謝,達到利水消腫之效。 「消脹」則說明其能排除體內多餘水分引起的腫脹。 此外,《食經》記載黑豆煮飲汁「療溫毒水腫,除五淋,通大便,去結積」, 「五淋」指古代五種尿路疾病,此處說明黑豆能治療因水濕停滯導致的泌尿系統疾病。 《四川中藥志》更直接指出其可治療「黃疸浮腫,腎虛遺尿」,進一步佐證其利水滲濕的功效,尤其在腎虛導致的水腫、遺尿等症狀上表現突出。

《本草匯言》則提到黑豆「去風,利水,散熱」,說明其利水功能並非單一作用,而是與祛風散熱等功能相輔相成。 例如,在風濕痺痛伴水腫的症狀中,黑豆能同時解決水濕停滯和風濕痹痛的問題。

總體而言,歷代醫家對黑豆利水滲濕功效的記載,無論是從臨牀經驗還是理論推測,都有一定的佐證。 其作用機制雖未被現代科學完全闡明,但其在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病症中的有效性,已在長久的臨牀應用中得到驗證。 需注意的是,不同炮製方法(生用、炒用、煮用等)會影響黑豆的藥性,其利水滲濕的功效及其他藥效也會有所差異,需根據病情和醫師指示使用。

3. 活絡止痛

黑豆,作為一種常見的食材,在古代醫籍中亦被記載具有活絡止痛的功效。其作用機理並非單一,而是基於多方面藥理作用的綜合體現。

多部醫書記載黑豆的藥性與處理方式對其功效有影響。《神農本草經疏》提到「生者平和,炒溫,煮寒」,說明炮製方法影響黑豆的溫寒屬性。而《本草拾遺》更指出炒食極熱,煮食極冷,說明炮製方法會影響其藥效。 《本草綱目》則強調黑豆「入腎功多,制風熱而活血解毒」,這正是其活絡止痛功效的基礎。 腎主骨,腎氣充盈則筋骨強健,疼痛自然減輕。而「制風熱」則針對風濕痺痛等病症,黑豆能有效緩解。 「活血」則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局部組織修復,從而減輕疼痛。

《神農本草經》直接記載黑豆「煮汁飲,止痛」,是最為直接的佐證。 《食療本草》則指出其能治「心痛,筋攣,膝痛,脹滿」,說明其止痛作用涵蓋範圍較廣。 《本草綱目》更進一步指出,黑豆煮汁可以解毒,包括砒石、附子等劇毒之物,這也側面反映了其調和氣血,減輕炎症反應的能力,從而達到止痛效果。 《本草匯言》則提到黑豆能「去風,利水,散熱」,這些功效都能間接或直接緩解因風寒濕邪或氣血瘀滯引起的疼痛。

綜上所述,古籍中關於黑豆活絡止痛的記載,並非單純指其具有某種特定止痛成分,而是基於其多種藥理作用的綜合表現,包括補腎、活血、解毒、祛風除濕等,從而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炮製方法下的黑豆,其功效亦有差異,需謹慎使用。

4. 解毒

歷代本草典籍皆記載黑豆具解毒功效,其作用機理與現代醫學尚有待進一步研究,但從古籍記載可見其解毒之說並非空穴來風。

《本草綱目》李時珍明確指出黑豆「制風熱而活血解毒」,並提到古方以大豆解百藥毒,雖然李時珍本人實驗結果並不完全符合,但佐以甘草後效果顯著。這說明黑豆的解毒作用可能需要配合其他藥材才能發揮最佳效果,或者其解毒作用具有選擇性,並非對所有毒素都同樣有效。 《本草匯言》更進一步描述黑豆「解百毒,下熱氣」,並指出其能解五金、八石、百草、蟲毒,建議以水浸、生搗作膏服用。 《食療本草》則提到黑豆能解烏頭、附子之毒,並能與甘草同煮,去除一切熱毒。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炮製方法影響黑豆的藥性。《神農本草經疏》提到生黑豆、炒黑豆、煮黑豆的寒熱性質不同,生者可塗腫毒,炒者主治胃熱,煮者則性寒。 《本草拾遺》也指出炒黑豆與煮黑豆的性質差異,前者性熱,後者性寒。因此,黑豆的解毒作用可能與其炮製方法密切相關,不同炮製方法適用於不同種類的毒素或症狀。

綜上所述,古籍記載黑豆具解毒功效,其作用方式及適用範圍因炮製方法、配合藥物等因素而異,其解毒機制有待現代科學進一步闡明。 從歷代醫家記載來看,黑豆的解毒作用多與其利水、消腫、散熱等功效相關,其解毒機制可能與促進體內毒素排出、降低炎症反應等方面有關。 但需注意,單憑黑豆解毒效果有限,嚴重中毒情況仍需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5. 健脾胃

黑豆,古籍中多有記載,其對於脾胃的益處,值得探討。雖非專門健脾胃之要藥,但從多部典籍中,我們可以看出其間接作用,以及在特定情況下對脾胃的調理功效。

《神農本草經》、《食經》等記載黑豆可「止痛」、「通大便」、「去結積」,說明其具有一定的調理腸胃功能,改善消化不良等症狀的能力。 《本草綱目》提及黑豆「消脹、下氣」,「下氣」一詞在古代醫籍中常指疏通氣機,這對於脾胃氣滯引起的腹脹、消化不良等問題有一定療效。《食療本草》中更提到黑豆煮食能治「脹滿」,進一步佐證其在緩解脾胃脹滿方面的作用。

然而,需注意的是,不同炮製方法會影響黑豆的藥性。《本草拾遺》指出,大豆(包含黑豆)的藥性會因烹飪方式而異:炒食則性熱,煮食則性寒。這也說明黑豆的應用需根據個人體質和病情而定,不可一概而論。

《本草匯言》一書則特別提到:「多食令人腹脹而利下矣,故孫真人曰,少食醒脾,多食損脾也。」這點至關重要,說明黑豆雖有益於脾胃,但過量食用反而會損傷脾胃,應遵循適度原則。 因此,黑豆健脾胃功效並非單純的「補」,而是要根據其藥性與調理方法,才能達到預期效果。 總而言之,黑豆健脾胃功效並非其主要功效,而是其多種功效的綜合體現,需要結合自身情況謹慎使用。

6. 活血化瘀

黑豆,作為一種常見的食材和中藥,古籍中記載其具有多種藥理作用,其中「活血化瘀」功效尤為值得探討。綜觀歷代本草著作,雖未直接以「活血化瘀」四字概括,但其記載卻暗含此意。

《本草綱目》李時珍明確指出黑豆「制諸風熱,活血」,並記載其能解砒石、甘遂等毒藥之毒,說明其具有很強的解毒功效。因瘀血常伴有疼痛、腫脹等症狀,而黑豆能解毒消腫,可推測其能間接化解瘀血。 《本草綱目》又提到黑豆「入腎功多」,腎主水,而瘀血的形成與氣血運行不暢,水濕停滯有關,故黑豆的利水功效也間接有助於活血化瘀。

《名醫別錄》記載黑豆「下瘀血」,這是對黑豆活血化瘀功效最直接的描述。此外,《日華子本草》提到黑豆「通經脈」,經脈通暢,則氣血運行自如,瘀血自然減少。

《本草拾遺》記載炒黑豆加酒服用可治風痹癱瘓等症,這些疾病的發生也與氣血瘀滯相關。 《食療本草》則記載黑豆能治療產後諸疾,而產後氣血不足,容易出現瘀血,黑豆在此亦可發揮作用。

雖然古籍中並未系統闡述黑豆活血化瘀的機理,但從其解毒、利水、通經脈等功效推斷,黑豆確實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值得現代藥理學進一步研究。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分析僅基於古代醫籍記載,並非現代醫學結論,不可替代專業醫生的診斷和治療。

7. 祛風除濕

黑豆,作為其祛風除濕的功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從多部古代醫學典籍中,我們可以窺見其作用機理與臨牀應用。

《本草綱目》記載黑豆“入腎功多,能治水,消脹、下氣,制風熱而活血解毒”,點明瞭其利水消腫、疏散風熱、活血化瘀的功效,這些作用都與祛風除濕息息相關。風濕痹痛,往往伴隨氣血瘀滯、水濕停聚,而黑豆恰能從多個方面改善這些症狀。 《本草拾遺》則提到,炒黑豆投酒中,可治風痹、癱瘓等,說明炮製方法也會影響其藥效,炒制後其祛風作用更為突出。

《本草匯言》更進一步指出黑豆“去風,利水,散熱”,並列舉其在治療風痹癱瘓、水腫、熱結等症中的應用,佐證了其祛風除濕的臨牀價值。該書也提到黑豆“解百毒”,這說明其具有較強的解毒能力,而許多風濕痹痛的病因也與外邪入侵、毒邪蘊結有關,因此黑豆的解毒作用也有助於祛風除濕。

《食療本草》記載黑豆“主中風腳弱,產後諸疾”,以及與甘草同用能“去一切熱毒氣,善治風毒腳氣”,說明黑豆在治療風濕性疾病,特別是下肢風濕方面,有一定療效。 這些典籍記載,雖然著重點不同,但都從不同角度印證了黑豆在祛風除濕方面的功效,並提示其應用方式的多樣性,如生用、煮食、炒制等,均可根據病情和體質調整。 綜上所述,黑豆作為一味平價易得的中藥,其祛風除濕的功效,得到歷代醫家的肯定,值得現代人關注和研究。

黑豆的古代典籍


黑豆的現代功效


1. 改善代謝

黑豆性平、味甘,其所含蛋白質、膳食纖維等成分可以入脾、腎經,有補虛益氣、活血生津、烏髮明目的功效,尤其對於女性而言,黑豆富含鐵質,能促進人體造血,改善體虛質弱。此外,黑豆中的異黃酮成分,具有降低膽固醇、清除體內自由基等作用,能有效改善代謝。

2. 改善腸道菌羣

黑豆乃養生聖品,其中蘊含膳食纖維,能促腸道蠕動,助排便通暢。膳食纖維屬益生元,可為腸道有益菌提供養分,促進其生長繁殖,抑制有害菌滋生,重建腸道菌羣平衡。平衡的腸道菌羣可增強腸道免疫力,減少腹瀉、便祕等腸胃問題,促進營養吸收,維護整體健康。

3. 調節免疫

黑豆性平、味甘。歸脾、腎經。黑豆中的皁苷、異黃酮等成分能調節免疫功能。《本草綱目》載:「黑豆,補腎烏髮,明目活血,解毒。又治風濕痹痛,益氣強志,治黃疸,消渴,水腫,丹毒。」《神農本草經》亦云:「黑豆,益腎,滋陰,烏髮,明目。久服,輕身,延年。」

4. 抗菌抗病毒

黑豆中含皁苷、異黃酮等成分,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黑豆中的皁苷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等細菌具有抑制作用,並且對流感病毒、柯薩奇病毒等病毒也有抑制作用。

5. 抗腫瘤

黑豆含有的異黃酮具有抗腫瘤作用。異黃酮是一種植物性雌激素,能與雌激素受體結合,阻斷雌激素的致癌作用。此外,異黃酮還能抑制癌細胞增殖,誘導癌細胞凋亡。研究表明,黑豆中的異黃酮可以抑制乳腺癌、前列腺癌、結腸癌等多種癌症的生長。

6. 提升免疫力

古云:「黑豆,腎之谷也。」黑豆性平,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益氣、強筋健骨、活血利水等功效。其中,黑豆中的抗氧化物質可以幫助清除自由基,增強免疫系統功能,提高身體對抗疾病的能力。現代醫學研究認為,黑豆中的異黃酮類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病毒等作用,可以增強免疫系統的活性,提高機體對疾病的抵抗力。

7. 豐富維生素和礦物質

黑豆,味甘性平,入脾、腎經,富含維生素B、鐵、鉀、鎂、鋅等營養素。其中,維生素B有助於維持神經系統健康、預防貧血;鐵質是構成血紅素的重要元素,有助於紅血球生成,預防缺鐵性貧血;鉀、鎂有助於維持肌肉正常收縮,調節血壓;鋅則有助於增強免疫力,促進傷口癒合。

8. 預防心血管疾病

黑豆所含之植物化合物,異黃酮和類黃酮,俱抗氧化、抗炎之性,能降低心血管疾病之患。

9. 降血糖

黑豆之中,含有豐富之複雜碳水化合物,可以緩慢釋放葡萄糖,不會導致血糖急劇上升,故適合糖尿病患者食用,有助於穩定血糖水平。

10. 豐富膳食纖維

黑豆,味甘性平,入脾、腎經。其富含膳食纖維,此乃大腸之良藥,能通利大便,健運脾胃,輔助治療腸燥便祕。且膳食纖維可吸附腸道膽固醇,降低膽固醇吸收,預防動脈硬化,維持心血管健康。

11. 豐富的蛋白質

黑豆含豐富之蛋白質,有益於筋肉組織之維持,能修復組織損傷,亦可促進生長發育。

12. 止痛功效

黑豆,性甘、平,無毒。止痛、益氣、補虛,利水、消腫。

中醫理論認為,黑豆入腎經,具有補腎強腰、滋陰清熱、益氣補虛、止痛等功效。黑豆中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分,可以增強人體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促進體內新陳代謝,改善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黑豆中的花青素成分,具有抗炎、止痛作用,可以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減輕疼痛。黑豆中的皁苷成分,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體內自由基,減少組織損傷,緩解疼痛。

黑豆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9-3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摻;或煮汁塗。 黑豆宜存放在密封罐中,置於陰涼處保存,不要讓陽光直射。還需注意的是,因豆類食品容易生蟲,購回後最好儘早食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黑豆注意事項

  1. 忌與五參、龍膽同服:《本草經集註》記載黑豆與五參、龍膽相剋,同服會產生不良反應。
  2. 與前胡、烏喙、杏仁、牡蠣同服較佳:《本草經集註》註明,黑豆與前胡、烏喙、杏仁、牡蠣同服有助於減輕其寒涼之性。
  3. 炒黑豆忌與蓖麻子、厚朴同服:《綱目》記載,炒黑豆若與蓖麻子同服,會引起脹滿;與厚朴同服,則會動氣。因此應避免同時服用這些藥物。

黑豆相關的方劑


黑豆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心絞痛尿失禁前列腺炎腳氣病胃及十二指腸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風濕性心臟病夜間頻尿多尿牙齒緊閉口張不開夜間遺尿手指緊繃難以伸直四肢筋肉筋攣僵硬腹痛腰痛黃疸腦中風動脈損傷赤白帶白帶貧血丹毒腹瀉疼痛糖尿下肢水腫缺鐵糖尿病四肢抽搐痢疾缺鐵性貧血

黑豆含有的化學成分


蛋白質(Protein), 脂肪(Fat), 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 胡蘿蔔素(Carotene), 維生素B1(Vitamin B1), 維生素B2(Vitamin B2), 煙酸(Nicotinic acid), 大豆甙(Daidzin), 染料木甙(Genistin), 大豆皁醇A(Soyasapogenol A), 大豆皁醇B(Soyasapogenol B), 大豆皁醇C(Soyasapogenol C), 大豆皁醇D(Soyasapogenol D), 大豆皁醇E(Soyasapogenol E), 葡萄糖(Glucose), 木糖(Xylose), 半乳糖(Galactose), 阿拉伯糖(Arabinose), 鼠李糖(Rhamnose), 葡萄糖醛酸(Glycuronic acid), 膽鹼(Choline), 葉酸(Folic acid), 亞葉酸(Folinic acid), 泛酸(Pantothenic acid), 生物素(Biotin), 唾液酸(Sialic acid), 維生素B12(Vitamin B12), 乙酸(acetic acid), 丙酸(Propionic acid)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