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豆湯

甘豆湯

GAN DOU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極寒 (0.1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8%
心經 28%
腎經 16%
胃經 13%
肺經 13%
脾經
心經
腎經
胃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甘豆湯中加入黑豆,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腎益氣: 黑豆味甘性平,入腎經,有補腎益氣、活血化瘀的功效。腎主藏精,精氣不足則容易出現腰膝痠軟、頭昏耳鳴等症狀,而黑豆能補腎氣、強腰膝,有助於改善此類問題。
  2. 清熱解毒: 黑豆性涼,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以解暑熱、清肝火。甘豆湯中加入黑豆,有助於平衡其他藥材的燥性,避免藥物過於溫燥而傷陰。

甘豆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大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性甘平,味甘,入脾、肺經,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猛烈、減輕副作用的作用。甘豆湯中可能存在較為寒涼的藥材,加入甘草可以中和其寒性,避免對脾胃造成負擔。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解疼痛、止咳化痰等功效。在甘豆湯中加入甘草,可以增強其益氣健脾、消腫止痛的功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甘豆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主治:腳腫
古代醫籍記載甘豆湯主要用於治療「腳腫」,此症多與水濕停滯、氣血運行不暢相關。腳部腫脹在中醫理論中常歸因於以下幾類病因:

  1. 水濕泛溢:脾虛失運,水液代謝失常,濕濁下注於足。
  2. 熱毒鬱結:濕熱或風熱之邪壅滯經絡,氣血阻滯而腫。
  3. 久病氣虛:氣血運行無力,水濕留滯肢末。

甘豆湯以簡潔的藥對形式,針對水濕與熱鬱所致腳腫,發揮利水、解毒、緩急之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性味與功能

  • 大豆汁(黑大豆)

    • 性味:甘、平,入脾、腎經。
    • 傳統功效
      • 利水消腫:黑豆能通調水道,《本草綱目》載其「治水腫」、「消脹滿」。
      • 解毒活血:大豆汁可解熱毒,兼能活血通絡,助水濕代謝。
  • 甘草

    • 性味:甘、平,入心、肺、脾、胃經。
    • 傳統功效
      • 緩急和中:調和藥性,舒緩因濕熱鬱結引起的經絡拘急不舒。
      • 解毒清熱:生用甘草略具清熱之效,輔助大豆汁解毒。

2. 配伍邏輯

  • 利水與調氣並行
    大豆汁專攻利水消腫,直接針對腳腫之標;甘草補脾益氣,間接助運化水濕,二者標本兼顧。
  • 解毒與緩急協同
    若腳腫伴隨熱鬱或局部毒滯(如瘡腫初起),大豆汁解毒活血,甘草清熱緩急,可疏通鬱熱。
  • 甘淡滲濕法
    兩藥皆味甘,符合「甘能緩」「淡能滲」的原則,溫和滲利水濕而不傷正。

3. 可能的延伸應用

雖原方主述腳腫,然其組方簡潔,可推論以下潛在適應症:

  • 濕熱下注之輕症:如小便不利、下肢浮腫。
  • 熱毒初起:如輕度瘡腫或皮膚熱癢。

三、總結

甘豆湯以大豆汁為君,重在利水消腫;甘草為佐使,調和藥性並兼顧解毒緩急。全方體現「簡而專」的治療思路,針對水濕停聚或濕熱鬱滯之腳腫,透過利滲、調氣、解鬱達到消腫目的。其藥性平和,符合早期中醫對輕症「以平為期」的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大豆汁、甘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前列腺炎排尿困難尿道炎膀胱炎慢性腎衰竭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膀胱惡性腫瘤(膀胱癌)腎絲球腎炎腎盂腎炎尿道膿傷口乾口渴小便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甘豆湯, 出處:《洪氏集驗方》卷四。 組成:黑豆1兩,甘草半兩。 主治:腳腫。

甘豆湯, 出處:《千金》卷二十四。 組成:大豆汁、甘草。 主治:中烏頭、巴豆毒。

甘豆湯, 出處:《幼科類萃》卷三。 組成:甘草1錢,黑豆2錢,淡竹葉10片。 主治:小兒胎熱。

甘豆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一引《湯氏寶書》。 組成:黑豆1合,甘草1兩(切)。 主治:小兒初生,下胎黃。

甘豆湯, 出處:《直指》卷十五。 組成:黑大豆2合,甘草2錢。 主治:諸熱煩渴,大小便澀;及內蓄風熱入腎,腰痛,大小便不通;血淋,諸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