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梢黑豆湯

甘草梢黑豆湯

GAN CAO SHAO HEI DOU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方考》卷五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極寒 (0.1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8%
心經 28%
胃經 14%
肺經 14%
腎經 14%
脾經
心經
胃經
肺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甘草梢黑豆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性味甘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補脾益氣等功效。黑豆性寒,味甘,入腎、脾經,具有補腎益精、活血化瘀、利水消腫等功效。甘草加入黑豆湯中,可以調和黑豆的寒性,避免藥性過寒,更適合人體服用。
  2. 增強功效: 甘草與黑豆相配,可以增強藥效。甘草可以提高黑豆的補腎益精作用,同時也能緩解黑豆的寒性,使其補腎效果更佳。甘草的調和作用,可以使藥效更溫和,更易於人體吸收。

甘草梢黑豆湯中加入黑豆,主要原因如下:

  1. 補腎益氣:黑豆性平味甘,入腎經,有補腎益氣、活血通絡之效。甘草梢亦有補益脾腎之功效,兩者搭配,可加強補腎益氣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乏力等症狀。
  2. 利水消腫:黑豆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有助於排除體內多餘水分,改善水腫等症狀。甘草梢亦具有一定的利水作用,兩者共同作用,可加強利水消腫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甘草梢黑豆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筋疝」,屬中醫疝證之一。古代文獻中「筋疝」多指陰囊筋脈瘀阻或濕熱下注所致之腫痛,或伴隨小便不利等症狀。其病機可能涉及肝經濕熱、氣血壅滯,治法側重清熱利濕、緩急止痛。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生甘草梢

    • 藥性應用:甘草梢專指甘草根莖末梢部分,傳統認為其性味甘平,偏走下焦,尤擅利水通淋、緩解莖中疼痛(如小便澀痛)。
    • 配伍意義:本方取其「梢」部,引藥下行至陰器,發揮清熱解毒、緩急止痛之效,針對筋疝局部氣血瘀滯或濕熱引起的腫痛。
  2. 黑豆

    • 藥性應用:黑豆色黑入腎,性味甘平,能利水消腫、解毒(《本草綱目》載其「解百藥毒」),兼可滋養腎陰。
    • 配伍意義:與甘草梢協同,增強解毒利濕之功,同時制約甘草梢潛在的滯膩之性。黑豆富含皂苷等成分,可能促進水液代謝,緩解下焦濕濁。

三、方劑作用機理推論

  • 清熱利濕:甘草梢清解下焦熱毒,黑豆利水滲濕,二者合用可疏通肝腎經絡濕熱,改善筋疝局部氣血瘀滯。
  • 解毒緩急:黑豆解毒、甘草梢和中,符合「解百藥毒」之記載,或可緩解因藥石或濕熱之毒引起的筋脈拘急。
  • 標本兼顧:黑豆滋腎而不助濕,甘草梢止痛而不燥烈,契合疝證「濕熱夾虛」之病機,體現中醫「通補並行」思路。

四、延伸思考
此方結構簡潔,可能源自民間經驗,凸顯「藥專力宏」的特點。針對「筋疝」的具體表現(如偏於熱毒或水濕),後世或可加減:若熱重加黃柏,瘀甚加桃仁,但仍需基於四診辨證。

傳統服藥法


生甘草梢2兩,黑豆半斤。解百藥毒。
水5倍,煎去半,空心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睪丸疼痛腫脹

相同名稱方劑


甘草梢黑豆湯, 出處:《醫方考》卷五。 組成:生甘草梢2兩,黑豆半斤。 主治:解百藥毒。主治:筋疝。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