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拓痔大豆帛方
TUO ZHI DA DOU BO F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寒 (0.17)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拓痔大豆帛方是一種中藥方劑,其成分中包含黑豆,這在中醫理論中具有重要的意義。黑豆被廣泛認為是一種具有滋補作用的食材,味甘、性平,主要功能為補腎健脾、益氣養血。對於痔瘡的患者而言,黑豆的使用可以幫助改善腸道的健康,促進血液循環,從而減輕因痔瘡所帶來的不適感。此外,黑豆還富含植物蛋白和多種維生素,能夠增強人體的免疫力,進一步支持身體的恢復。根據中醫“肝主疏泄”的理論,黑豆還能有助於疏通經絡,改善因情緒波動引起的便祕問題,這也是痔瘡病發的原因之一。因此,將黑豆納入拓痔大豆帛方中,既能從整體上提升方劑的療效,也能針對痔瘡的根本病因進行調理,有助於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這種綜合的療法正是中醫藥的重要特點之一。
槐白皮在「拓痔大豆帛方」中扮演著收斂止血、清熱解毒的重要角色。
槐白皮性寒,味苦,入肝、大腸經。其收斂止血功效,能有效控制痔瘡出血,而清熱解毒作用,則可緩解痔瘡腫痛、發炎等症狀。
此外,槐白皮亦能抑制腸道細菌生長,減少痔瘡感染風險。因此,在「拓痔大豆帛方」中,槐白皮的加入能有效改善痔瘡相關的出血、腫痛、感染等問題,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拓痔大豆帛方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和藥性:方中其他藥物多屬辛燥之品,容易損傷脾胃,而甘草味甘性平,可緩和藥性,防止燥烈傷陰。
- 調和藥性:甘草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能使方中各藥材相互協同,發揮更好的療效,避免藥物之間產生不良反應,從而達到更安全有效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拓痔大豆帛方]主治「脈痔出血」。「脈痔」為中醫痔病分類之一,特徵為痔核腫脹、血絡擴張,伴有出血或疼痛。此方外用「熨患處」,透過局部溫熱滲透,達到活血消腫、止血收斂之效。古代文獻強調其針對「出血」症狀,推測其機理為通過藥性與溫熱刺激,促進局部氣血暢通,同時涼血止血。
組成藥物分析與方劑邏輯
黑豆(3升)
- 性味歸經:甘平,入脾、腎經。
- 作用:黑豆煎煮取汁,質地稠潤,富含黏液質與蛋白質,能形成保護性膜層於患處,緩解充血與摩擦刺激。其色黑入腎,腎主下焦,間接調節肛門氣血。古代亦認為黑豆能「解毒消腫」,外用可減輕痔核炎性反應。
槐白皮(2升)
- 性味歸經:苦寒,入大腸、肝經。
- 作用:槐白皮為傳統治痔要藥,功效聚焦於「涼血止血、消腫止痛」,直接針對痔瘡血熱妄行之出血。其寒性可清大腸濕熱,局部外用能收縮血管,減少滲血,並抑制痔核進一步腫脹。
甘草(3兩)
- 性味歸經:甘平,入十二經。
- 作用:甘草外用取其「緩急止痛、解毒斂瘡」之效,能調和黑豆與槐白皮的協同作用,降低黏膜刺激。其抗炎成分(如甘草酸)亦有助減輕局部紅腫。
治療原理與配伍邏輯
- 溫熨療法:煮藥汁浸漬布帛溫熨患處,利用熱力擴張局部血管,促進藥效滲透,同時改善血液循環,緩解瘀滯。熱熨後「冷即換之」,形成溫差刺激,有助於調節血管舒縮,達到「行血止血」雙向作用。
- 藥性協同:
- 黑豆滋潤為基底,減少摩擦損傷;
- 槐白皮涼血止血為核心,直折血熱;
- 甘草調和藥性並增強修復。
三藥合用,結構簡潔,體現「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從清熱、活血、保護黏膜三層面協同起效,符合痔瘡「血熱夾瘀」之病機。
綜述
此方為古代典型痔瘡外治方,注重局部症狀緩解而非全身調理。其設計緊扣「脈痔出血」的病機關鍵(血熱絡傷),通過溫熨促進藥物吸收,結合黑豆之潤、槐皮之寒、甘草之和,展現中醫外治法「簡便效廉」的特點。
傳統服藥法
黑豆3升(以水7升,煮取4升),槐白皮2升(銼),甘草3兩(銼)。拓痔。
上藥入大豆汁內,煮取1升,旋漬故帛,以熨患處,冷即換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脈痔出血,若有便秘者,可加大黃以通便。
相同名稱方劑
拓痔大豆帛方, 出處:《聖惠》卷六十。 組成:黑豆3升(以水7升,煮取4升),槐白皮2升(銼),甘草3兩(銼)。 主治:拓痔。主治:脈痔出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