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肝止淋湯

QING GAN ZHI LI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偏寒 (0.6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3%
脾經 19%
腎經 16%
心經 15%
肺經 11%
胃經 5%
膀胱經 2%
大腸經 2%
三焦經 2%
肝經
脾經
腎經
心經
肺經
胃經
膀胱經
大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清肝止淋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緩解肝腎陰虛:白芍性微寒,味酸,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的功效。清肝止淋湯常用於治療肝腎陰虛所致的淋症,而白芍可以滋陰補血,緩解肝腎陰虛,從而達到止淋的效果。
  2. 緩解肝氣鬱結:白芍還有舒肝解鬱的作用,可以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淋症。肝氣鬱結往往會導致肝腎陰虛,因此白芍的加入可以同時緩解這兩個問題,達到治療淋症的目的。

清肝止淋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潤燥通便:當歸味甘辛性溫,具有補血活血、潤燥通便的功效。清肝止淋湯多用於肝腎陰虛、血虛火旺所致的淋證,當歸可補益肝腎陰血,並改善血瘀阻滯,有助於利尿通淋。
  2. 配伍增效:當歸與其他藥材,如生地、丹皮、澤瀉等,配伍使用,可協同發揮清熱涼血、利水通淋的功效。同時,當歸可緩解其他藥材的寒涼之性,避免過於寒涼損傷脾胃。

清肝止淋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清熱: 生地黃味甘性寒,入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清熱瀉火之功效。淋證多因肝腎陰虛,虛火上炎,或濕熱蘊蒸所致,生地黃能滋陰清熱,抑制虛火,並涼血止血,緩解淋證的症狀。
  2. 涼血止血: 生地黃能涼血止血,對於因血熱妄行或陰虛火旺導致的淋證,可起到止血的作用。同時,生地黃也能滋養肝腎,改善陰虛體質,從根本上緩解淋證。

總之,生地黃在清肝止淋湯中起到滋陰清熱、涼血止血的作用,與其他藥材配合,能有效治療淋證。

清肝止淋湯為中醫常用方劑之一,主要針對肝熱下注所導致的淋證,如尿頻、尿急、尿痛等症狀。阿膠作為方中的一味藥材,其性平、味甘,歸肝、肺、腎經,具有滋陰補血、潤燥止血之功效。在清肝止淋湯中,阿膠的作用尤為關鍵,能夠滋養肝腎之陰,補充因肝熱耗損的體內津液,從而達到調節肝臟功能、改善因肝熱引起的各種泌尿系統不適。此外,阿膠還能增強身體的整體免疫力,促進血液循環,對治療由肝熱引發的出血症狀亦有輔助療效。因此,在清肝止淋湯的組方中,阿膠是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通過其滋陰潤燥之功,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清熱利濕、止淋固脬之效。

清肝止淋湯中加入牡丹皮,主要基於其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牡丹皮性寒,味苦酸,入心、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在清肝止淋湯中,牡丹皮主要用於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對於因肝熱、血熱所致的尿頻、尿急、尿痛、血尿等症狀,牡丹皮可以有效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緩解症狀,起到治療作用。

此外,牡丹皮還能活血化瘀,對於因血瘀所致的尿路不暢,也能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清肝止淋湯中加入黃柏,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瀉火: 黃柏味苦寒,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瀉火、利濕止淋的作用,能有效清除肝腎之熱,改善因熱毒蘊結而導致的尿頻、尿急、尿痛等淋證症狀。
  2. 抑菌消炎: 黃柏具有抑菌消炎的作用,可抑制尿路感染的致病菌,進一步減輕炎症反應,達到止淋的效果。

總體而言,黃柏在清肝止淋湯中發揮著清熱瀉火、利濕止淋、抑菌消炎的功效,為治療淋證的重要藥材。

清肝止淋湯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通淋: 川牛膝性味辛溫,入肝、腎經,具有利水通淋的功效。對於肝腎不足,水濕內停所致的小便不利、淋瀝不盡等症狀,川牛膝能促進水分代謝,利尿排泄,達到止淋的效果。
  2. 活血通絡: 川牛膝還具有活血通絡的功效,能改善肝腎氣血運行,緩解因氣血瘀滯導致的尿路不通暢等問題,從而達到止淋的作用。

總之,川牛膝在清肝止淋湯中發揮著利水通淋、活血通絡的雙重功效,有助於改善肝腎功能,治療小便不利等症狀。

清肝止淋湯中加入香附,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疏肝解鬱: 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經,能疏肝解鬱,行氣止痛。淋證多因肝氣鬱結,氣機不暢,導致膀胱氣化失司而引發。香附疏肝解鬱,可調和肝氣,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改善淋證。
  2. 理氣止痛: 香附具有理氣止痛之效,可緩解因肝氣鬱結所引起的腹痛、腰痛等症狀,同時也能緩解因膀胱氣化失司而引起的尿頻、尿急、尿痛等不適。

因此,清肝止淋湯加入香附,可有效地疏肝解鬱,理氣止痛,改善淋證的症狀。

清肝止淋湯中加入大棗,主要是基於其補益脾胃緩解藥性的功效。

大棗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效。清肝止淋湯多用於肝經濕熱或腎虛火旺所致的小便淋瀝、灼熱等症,而脾胃虛弱則會加重濕熱蘊結,不利於疾病康復。加入大棗,可補益脾胃,增強其運化水濕的能力,從而促進濕熱的排泄。

此外,大棗性平和,可緩解藥物的燥性,避免藥物過於偏寒或偏燥,使藥物更易於被人體吸收,提高藥效。

清肝止淋湯中加入黑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消腫: 黑豆性平味甘,具有利水消腫之效,能改善因肝腎不足、濕熱下注所導致的淋證,如小便頻數、灼熱、尿液混濁等。
  2. 補腎益氣: 黑豆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分,有助於補腎益氣,改善肝腎功能,進而促進淋證的康復。

此外,黑豆還具有清熱解毒、滋陰潤燥的功效,可協同其他藥材,達到清肝止淋、滋陰補腎的效果。

主治功效


清肝止淋湯主治功效分析

病機概要

根據古籍記載,清肝止淋湯主要用於治療婦女赤帶,其特徵為帶下色紅,似血非血,淋瀝不斷。此症的病機核心在於肝脾失調,導致濕熱內蘊,血不循經。

  • 肝鬱化火: 婦人多因憂思傷脾,或鬱怒傷肝,導致肝氣鬱結,鬱久化火。肝火內熾,下克脾土。
  • 脾虛濕盛: 脾土受克,運化失職,水濕內停,濕熱之氣蘊於帶脈之間。
  • 肝不藏血: 肝主藏血,肝鬱化火導致肝不藏血,血滲入帶脈,與濕熱之氣相合,下注而成赤帶。

治療原理

清肝止淋湯的治療原則為清肝火,扶脾氣,補肝血,並以補血為主。其方劑組成及功效如下:

  • 清肝火:
    • 牡丹皮、黃柏: 清熱燥濕,瀉肝火,並能針對下焦濕熱。
  • 扶脾氣:
    • 大棗: 益氣養血,兼有健脾作用,能輔助脾胃運化。
  • 補肝血:
    • 當歸、白芍、生地黃、阿膠: 補血養陰,滋養肝腎,能使肝血充盈,減輕肝火。
  • 疏肝解鬱,活血:
    • **香附:**疏肝解鬱,使肝氣條達,氣行則血行。
    • 川牛膝: 引藥下行,活血化瘀,舒筋活絡,助於改善血瘀停滯。

分析要點

  1. 濕與血的關係: 古籍認為赤帶的病因雖有濕熱,但更偏重於血虛。濕熱與血相合,難以分辨是濕還是血,故「濕盡化為血」。因此,治療重點在於補血,補血即可制火,同時濕邪自除。
  2. 不用利濕: 方中不著重利濕,是因為利濕反易引火下行,反而不利於疾病康復。
  3. 強調補肝血: 古籍認為,火旺源於血衰,故補血能制約肝火。
  4. 避免誤用: 提醒醫者勿將此症誤認為心火,亦不可誤用補氣健脾之劑,以免延誤病情。

總結

清肝止淋湯針對婦女赤帶之證,從肝脾失調之本入手,清肝火,扶脾氣,補肝血,使肝氣條達,氣血充盈,濕熱自消,從而達到止帶的目的。其治療重點不在於單純的清熱利濕,而在於補血制火,此為本方之妙處。

傳統服藥法


白芍1兩(醋炒),當歸1兩(酒洗),生地5錢(酒炒),阿膠3錢(白麵炒),粉丹皮3錢,黃柏2錢,牛膝2錢,香附1錢(酒炒),紅棗10個,小黑豆1兩。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孕婦慎用。
  2. 脾胃虛寒者慎用。
  3. 服藥期間不宜吃生冷、辛辣、油膩的食物。

相關疾病


膀胱炎陰道炎白帶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腎盂腎炎尿道膿傷子宮頸炎小便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清肝止淋湯, 出處:《傅青主女科》卷上。 組成:白芍1兩(醋炒),當歸1兩(酒洗),生地5錢(酒炒),阿膠3錢(白面炒),粉丹皮3錢,黃柏2錢,牛膝2錢,香附1錢(酒炒),紅棗10個,小黑豆1兩。 主治:赤帶。帶下色紅,似血非血,淋瀝不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