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香附膠艾丸方劑中包含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止痛: 香附性辛、溫,入肝、脾經,具有理氣解鬱、調經止痛的功效。方中加入香附,可有效疏肝理氣,緩解疼痛,尤其適用於因氣滯血瘀引起的腹部疼痛、經行腹痛等症狀。
- 活血化瘀: 香附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供血,有助於消散瘀血,進一步緩解疼痛。配合其他藥材,如艾葉,可起到溫經散寒、活血化瘀的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改善病症。
香附膠艾丸方中加入延胡索,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行氣止痛:延胡索味辛、苦,性溫,具有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香附膠艾丸主治婦女經期腹痛、痛經等症,延胡索的加入可以加強行氣止痛,緩解疼痛,使藥效更加顯著。
- 疏肝解鬱:延胡索可疏肝解鬱,調暢氣機,對於因肝氣鬱結導致的經期不順、胸悶氣短等症,延胡索的加入可以起到調節肝氣,緩解不適的作用,提升療效。
香附膠艾丸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活血行氣,止痛消腫: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膽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消腫止痛的功效。與方中香附、艾葉等藥物配合,能共同發揮疏肝理氣、活血止痛的作用,緩解婦科疾病引起的疼痛、腹痛、月經不調等症狀。
- 引藥入肝: 川芎具有引藥入肝之功效,能將方中其他藥物的藥效引導至肝經,加強藥效在肝經的發揮,更有效地治療與肝經相關的婦科疾病。
香附膠艾丸中加入當歸,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補血活血,調和氣血: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香附膠艾丸以溫經止痛為主,當歸可補益氣血,促進血行通暢,有助於藥效更深入地發揮,並減輕藥物對身體的刺激。
二、協同艾葉溫經散寒:艾葉性溫,味苦辛,入脾、肝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止血的功效。當歸與艾葉相配,可互相協調,溫經散寒之力更強,並能使藥效更加柔和,避免過於燥烈。
香附膠艾丸方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緩解疼痛: 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之效。方中香附、艾葉皆具辛溫之性,易於燥熱,白芍可與之相配,緩解藥性之燥烈,避免傷及脾胃,同時減輕疼痛。
二、調和氣血: 方中膠艾、香附等藥材,皆有助於行氣止痛,但過於辛溫,易於耗氣傷血。白芍可養血柔肝、調和氣血,平衡藥性,避免過於燥烈,使藥效更趨於平和,更能達到治療目的。
香附膠艾丸中加入艾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止痛: 艾葉性溫,具有溫經止痛的功效,可緩解寒凝血瘀所致的腹痛、痛經等症狀。香附善於行氣止痛,與艾葉搭配,可協同作用,增強止痛效果。
- 溫陽散寒: 艾葉具有溫陽散寒的作用,可驅寒止痛,對於因寒邪入侵導致的腹痛、月經不調等症狀具有改善作用。香附具有理氣解鬱的功效,與艾葉搭配,可溫陽散寒,改善寒凝血瘀。
香附膠艾丸方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滋陰養血: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養血的功效。方中加入生地黃,可以緩解膠艾丸的溫燥之性,防止燥熱傷陰,並滋養因熱毒損傷的血液,達到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效果。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生地黃與方中的其他藥物,如香附、膠艾等,相互配合,可以起到協同作用,增強藥效。例如,生地黃的清熱涼血作用可以減輕膠艾丸的溫燥之性,而膠艾丸的溫暖作用則可以促進生地黃的滋陰養血效果,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香附膠艾丸中添加阿膠,主要考慮其以下兩方面作用:
- 補血止血,固精安胎:阿膠性味甘平,入肝、腎經,具有補血滋陰、止血安胎的功效。方中艾葉溫經止痛,香附疏肝解鬱,三者合用,可有效治療婦女因氣血虛弱、肝氣鬱結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崩漏等症,同時亦可固精安胎,防止流產。
- 滋陰潤燥,調和藥性:香附膠艾丸中包含一些辛溫燥烈的藥物,如艾葉,容易耗傷陰血。阿膠滋陰潤燥,可以緩解藥物對身體的燥熱之性,使藥力更加平和,減少副作用,提高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香附膠艾丸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劑主要用於**「常半産者」,即針對習慣性流產(滑胎)之證候。古代醫家認為,此類病證多與衝任不固、氣血失和、胎元不穩**有關,故以調理氣血、固攝衝任、安養胎元為主要治療方向。
方劑組成邏輯推理
藥物組成與劑量比例
- 香附米(12兩) - 本方君藥,醋製後增強疏肝理氣、調經止痛之效,兼能入血分而和血,量大以主導全方氣血調和之勢。
- 生地(3兩)、當歸(2兩)、川芎(2兩)、白芍(2兩) - 實為四物湯之變方(熟地易生地),旨在養血活血,調補衝任。生地酒蒸後偏溫潤,兼能滋陰固胎;當歸酒製加強溫養之力;川芎行氣活血;白芍斂陰和營。
- 蘄艾葉(2兩) - 醋製後溫經止血、暖宮安胎,為婦科安胎要藥,尤其適用於虛寒性胎動不安。
- 阿膠(2兩) - 蛤粉炒後益陰止血,滋養血脈,固攝胎元,與艾葉相配為膠艾湯核心,增強安胎止漏之效。
- 元胡索(2兩) - 行氣活血、止痛,配伍香附疏解氣滯,防氣血壅滯而胎元失養。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 氣血雙調:以香附理氣為君,四物湯養血為臣,達成「氣行則血行,血充則胎固」之效。氣血調和,衝任得養,自無半產之憂。
- 動靜結合:川芎、元胡行氣活血(動),艾葉、阿膠止血固胎(靜),配伍白芍斂陰,防辛散太過。此結構使全方既能流通氣血,又可固攝胎元。
- 製法強化藥性:
- 醋製香附、艾葉,增強入肝經、收斂固澀之性。
- 酒製當歸、生地,溫通血脈而避寒滯。
- 阿膠蛤粉炒後,減其滋膩,更利健脾安胎。
- 劑型設計:醋糊為丸,取其酸收之性助藥力內斂;米湯送服,顧護脾胃以資化源,符合「養胎需健脾」之原則。
可能功效延伸
除安胎外,此方因具備調經、止痛、溫宮之功,亦可能用於:
- 月經不調(氣滯血虛型,見經期腹痛、經量不穩)。
- 產後血虛氣滯(惡露不盡伴少腹脹痛)。
然其核心仍圍繞**「氣血失和、衝任不固」**之病機,通過調暢與固攝並行,達到安胎止漏之目的。
傳統服藥法
香附米(陳醋煮,炒乾,淨末)12兩,元胡索2兩,川芎2兩,當歸身(酒浸洗,烘乾,淨末)2兩,白芍藥(淨末)2兩,蘄艾葉(去梗,醋煮,焙乾,淨末)2兩,生地3兩(酒蒸熟,細研為膏,勿犯鐵器),阿膠(蛤粉炒成珠,淨末)2兩。
安胎。
上藥各為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80丸,空心米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有出血傾向者慎用。
- 對本方過敏者禁用。
- 本方宜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相同名稱方劑
香附膠艾丸, 出處:《同夀錄》卷三。 組成:香附米(陳醋煮,炒乾,淨末)12兩,元胡索2兩,川芎2兩,當歸身(酒浸洗,烘乾,淨末)2兩,白芍藥(淨末)2兩,蕲艾葉(去梗,醋煮,焙乾,淨末)2兩,生地3兩(酒蒸熟,細研爲膏,勿犯鐵器),阿膠(蛤粉炒成珠,淨末)2兩。 主治:安胎。主治:常半産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