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芎歸膠艾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緩解疼痛: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的功效,能夠緩解因血虛、肝氣不舒引起的疼痛,與芎、歸等藥物共同作用,加強止痛效果。
- 調和藥性: 芎歸膠艾湯中,艾葉辛熱,容易燥熱傷陰,而白芍性寒,能夠緩解艾葉的燥熱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燥熱傷陰。
白芍的加入,使得芎歸膠艾湯的止痛效果更加全面,藥性更加協調,有效提高療效。
芎歸膠艾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芎歸膠艾湯以芎、歸、膠、艾四味藥為主,性皆偏溫熱。甘草性平,味甘,可緩和藥性,避免過於燥熱,防止傷陰。
- 增強藥效: 甘草具備解毒、調和、補脾益氣等功效,能增強其他藥物的藥效,使藥力更為和緩、協調,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甘草在芎歸膠艾湯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不僅能調和藥性,避免副作用,還能增強藥效,使藥物療效更加顯著。
芎歸膠艾湯中包含艾葉,主要原因有二:
- 溫經止痛,散寒止痛:艾葉性溫,具有溫經止痛、散寒止痛的功效。對於因寒凝血瘀導致的疼痛,例如痛經、腰痛、腹痛等,艾葉能溫通經絡,緩解疼痛。
-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艾葉亦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瘀血阻滯,從而達到行氣止痛的效果。對於因瘀血阻滯導致的疼痛,例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艾葉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因此,芎歸膠艾湯中加入艾葉,可起到溫經散寒、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對於寒凝血瘀所致的疼痛具有較好的療效。
芎歸膠艾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 活血行氣止痛: 川芎味辛溫,入肝、心包經,具有活血行氣、止痛的功效。方中因婦女血虛、氣滯、寒凝,導致經行腹痛、血塊、月經不調等症狀,川芎可改善血瘀阻滯,促進氣血運行,從而緩解疼痛。
- 疏散風寒: 川芎亦能疏散風寒,與其他藥材如艾葉、膠艾等配合,可溫經散寒,改善因寒凝血瘀引起的經痛、腰痛等症狀。
芎歸膠艾湯中包含當歸,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補血活血: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方劑中以芎歸為君藥,其功效主要在於補血活血,改善血瘀,緩解經血不通等症狀。
- 配合其他藥材: 當歸與其他藥材如川芎、膠艾等相配伍,可起到協同作用,發揮更佳的療效。例如,當歸與川芎搭配,可加強活血止痛的作用;當歸與膠艾搭配,則可溫經止痛,改善寒凝血瘀之症。
芎歸膠艾湯中加入阿膠,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一、補血止血: 阿膠性甘平,入血分,具有補血止血的功效。方中芎歸等藥物活血化瘀,但可能造成血虛,而阿膠能補益血氣,避免血虛加重,同時也能緩解活血化瘀帶來的出血傾向。
二、固本培元: 阿膠滋陰潤燥,能改善因瘀血阻滯導致的氣血運行不暢,使氣血充盈,增強身體抵抗力。同時,阿膠也能促進傷口癒合,幫助機體更快恢復。
芎歸膠艾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涼血止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具有涼血止血之效。芎歸膠艾湯主治血熱妄行、瘀阻經絡所致的頭痛、頭暈、目眩、鼻衄等症狀。生地黃可清熱涼血,使血行通暢,減輕頭痛等症狀。
- 滋陰養血: 生地黃具有滋陰養血的作用,可改善因血虛所致的頭暈、乏力等症狀。芎歸膠艾湯中其他藥物如川芎、當歸等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但同時也可能耗傷陰血。生地黃的滋陰作用可以平衡藥性,避免過於燥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芎歸膠艾湯」的主要成分包括白芍、甘草、艾葉、川芎、當歸、阿膠、生地黃。此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婦女因衝任經血空虛損耗所引起的崩漏、月經過多、淋漓不絕等症狀。它同樣適用於治療半產後下血不止、妊娠下血、腹中疼痛、勞傷胞絡、胞阻出血、腰痛悶亂、損傷動胎、胎上衝心、奔走氣喘、產乳後衝任氣虛等問題。
中藥方劑「芎歸膠艾湯」出自古籍《傷寒雜病論》。其成分包括川芎、阿膠、甘草各兩錢,艾葉、當歸各三錢,白芍、乾地黃各四錢。
這款藥方主要功效在於保護血液,安定胎兒,補充血液,調節月經週期,並能緩解腹痛。服用方法為:先用水五升和米酒三升混合煮沸,然後熬至剩三升,去掉藥渣,加入阿膠使其完全溶解,溫熱時服用一升,每日三次。若病情未見好轉,可繼續製備服用。
此方還有其他類似版本,如「膠艾湯」、「當歸散」、「膠艾四物湯」、「阿膠蘄艾湯」、「艾葉地黃湯」等,這些方劑多出現在不同的醫學典籍中。這些藥方的共同特點是針對女性生殖系統虛弱,血液不足伴隨寒涼症狀。適用於崩漏出血、月經量過多、持續出血、生產或流產後的出血不止,以及懷孕期間胎兒受阻,導致出血和腹部疼痛的情況。
《皇漢醫學》中提到:「對於產後惡露,如果長時間不止,斷斷續續地持續排出,應當仔細觀察惡露的顏色是否污濁、淺淡,以及是否有異味,然後據此來選擇適當的藥方。如果是顏色較淺淡的惡露,適合使用芎歸膠艾湯;若是惡露顏色污濁並且有異味,則應使用桂苓黃湯。」
這裏提到了兩種藥方:
- 芎歸膠艾湯:用於處理顏色較淺淡的惡露。
- 桂苓黃湯:適用於惡露顏色污濁並伴有異味的情況。」
《皇漢醫學》中提到:「本處方主要用於治療子宮出血情況嚴重的人。像是流產後惡露雖然應該已經排完,但仍然持續出血,或是妊娠期間出現子宮出血的情況,以及懷孕期間腹部內部感到疼痛的人。『胞阻』是指子宮內有阻礙的情況。」
《皇漢醫學》中提到:「《方輿輗》這本書中的原文提到:對於懷孕期間出現下血的情況,可以先觀察讓它自然流出。但如果出血不停止,這種情況被稱為「漏胞」,可能導致胎兒乾枯死亡。另外,如果懷孕期中突然發生下血的情況,如果不迅速治療,很可能會導致流產。以上兩種情況,雖然緊急程度不同,但都適合使用「芎歸膠艾湯」來治療,因為這個湯劑不只是對付下血有效,對於其他懷孕期間的各種症狀也有很好的效果。《千金要方》第三卷,在「妊娠諸病篇」中引用說:「這個方子用於治療從懷孕初期到後期,因跌倒或受驚嚇導致胎動不安、腰腹部劇烈疼痛,甚至感覺像是胎兒衝擊心臟引起呼吸困難等情況。」對於那些經常流產的人,我的老師認為這個方子是保護懷孕的有效藥物。
求真補充說明:「這個方子主要用於治療下血伴有腹痛的情況,這是沒有疑問的。即使沒有下血,只要出現了腹痛的症狀,這個方子也能起到治療作用,所以不要侷限在某一種特定情況上。」」
《藥徵》中提到:「在張仲景的方劑中,「芎歸膠艾湯」使用了艾草,但艾草並非這個處方中的主要藥物。因此,對於它所主要治療的病症,我們就不能單從艾草來判斷。這個「芎歸膠艾湯」主要是用來治療婦女下血(如月經失調出血等問題)。現在我們依照既定的配方來使用它。」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中提到:「【鑑】在五、六月份發生流產的情況,稱之為「半產」。有些婦女患有下血不止的疾病,在五、六月份時出現流產,並且流血現象持續不斷,這就是因為病根深重所致。如果並非由於這種病根,只是下血且伴有腹部疼痛的,則被診斷為「胞阻」。「胞阻」是指子宮內氣血不調和,從而妨礙了胚胎的正常發育。因此,會使用「芎歸膠艾湯」來溫和調理血液,使血液和順,以利於胎兒的孕育。
【程】所謂「漏下」,指的是懷孕期間仍然來月經,根據《脈經》中的說法,這是因為陽氣不足,又稱為「激經」。而「半產」是指在懷孕四、五個月時發生流產,流產必然會損傷到「血海」,導致流血不止。如果懷孕期間出現下血並且伴有腹部疼痛的,則診斷為「胞阻」,這種情況可以使用「膠艾湯」來治療。
根據巢元方的說法,「漏胞」是指懷孕幾個月後仍然時不時地來月經,這是因為「衝脈」和「任脈」虛弱,無法控制「太陽脈」和「少陰脈」中的血液所致。「衝脈」和「任脈」被稱為「經脈之海」,都起源於子宮內。而「手太陽脈」是指小腸的脈絡,「手少陰脈」是指心臟的脈絡,這兩條脈絡互為表裡,上面的部分產生乳汁,下面的部分則負責月經。對於懷孕的女性來說,之所以會停經,是因為身體會將這些血液聚集起來以養胎,並儲存為將來的乳汁。但如果「衝脈」氣虛,就會導致子宮內的血液洩漏,無法有效控制月經,因而會時不時地出血,這也被稱作「胞阻」。如果出血過多,最終會危及生命。」
傳統服藥法
芎窮2兩,阿膠2兩,甘草2兩,艾葉3兩,當歸3兩,芍藥4兩,乾地黃4兩。
保血安胎,補血調經,安胎止痛。
以水5升,清酒3升,合煮取3升.去滓,納膠令消盡,溫服1升,日3次。不愈更作。
胎漏:楊某某,女,31歲,工人,1976年8月5日初診。自述妊娠四月,無故下血,量不多,腹不痛,脈滑無力,此因勞累傷脾,致使肝不藏血,脾不統血而胎漏。治宜清熱安胎,養血止血,方用加味阿膠四物湯。處方:阿膠9克(烊化),艾葉9克,生地15克,杭白芍9克,當歸9克,川芎3克,續斷9克,焦杜仲9克,人參9克,黃芩6克,甘草6克。8月9日二診:服藥三劑後下血減少,仍以原方續服五劑,血止病癒。
}膠艾湯(《金匱》卷下)、當歸散(《普濟方》卷三四二)、膠艾四物湯(《醫學入門》卷八、阿膠蘄艾湯(《明醫指掌》卷九)、艾葉地黃湯(《產孕集》卷上)。方中乾地黃用量原缺,據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