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葉

艾葉

AI YE

  • 英文名稱: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t. Folium Artemisiae Argyi, Artemisia argyi lev. Etvant. Chinese Mugwort Leaf, Argy Wormwood Leaf, Folium Artemisiae Argyi, Artemisia Leaf
  • 別名:蘄艾,灸草,狼尾蒿子,甜艾,醫草,艾,冰臺,艾蓬,香艾,草蓬,黃草,野蓮頭,家艾,冰台,阿及艾,艾蒿
  • 來源: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的葉,夏季花未開時採摘,除去雜質,曬乾。
  • 道地藥材:河北, 甘肅, 陝西, 雲南, 四川, 廣東, 廣西, 遼寧, 吉林, 山東, 黑龍江, 安徽, 江蘇, 浙江, 江西, 湖南, 湖北, 貴州
  • 生長環境:草地, 路旁, 林緣, 荒地, 荒野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艾葉的傳統功效


1. 通經絡

艾葉,自古以來即為重要的中藥材,其「通經絡」功效在眾多古代醫籍中均有記載,其作用機理與使用方法也各有闡述。

《本草綱目》認為艾葉「生則微苦太辛,熟則微辛太苦,生溫熟熱,純陽也」,其溫熱之性可溫通經絡。書中提到艾葉「服之則走三陰而逐一切寒濕」,說明其內服可驅除體內寒濕,而寒濕阻滯正是經絡不通的重要原因之一。艾葉的溫熱之性,能促進氣血運行,打通經絡阻塞,改善相關症狀。

《本草正》更直接指出艾葉「能通十二經,而尤為肝脾腎之藥,善於溫中、逐冷、除濕,行血中之氣,氣中之滯」,精準地說明其通經絡的作用機制,並強調其適用於婦人血氣寒滯等症。文中提及艾葉的應用方式多樣,包括生用搗汁、熟用煎湯、灸法等,皆可達到通經絡的效果。 例如,以艾葉灸法,可直接作用於經絡穴位,溫通經氣,緩解疼痛和痺阻。

《本草匯言》則強調艾葉「暖血溫經,行氣開鬱之藥也」,並指出其能「開關竅,醒一切沈涸伏匿內閉諸疾」,說明艾葉除了能溫通經絡外,還能改善因經絡不通所導致的各種病症,如氣血瘀滯、痰飲積聚等。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多從艾葉的溫熱特性、行氣活血功效等角度,論述其通經絡的作用。其應用方式的多樣性,也展現了艾葉在治療經絡不通方面的靈活性和有效性。 需注意的是,不同體質及病症的用藥方法有所不同,需遵從醫師囑咐。

2. 燥濕止癢

艾葉,其燥濕止癢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被廣泛應用於臨牀。本文將結合歷代本草著作,分析其機理。

《本草經集註》記載陶弘景以艾葉汁治療癬疾,說明艾葉具有直接殺滅致病菌或寄生蟲的作用,達到止癢效果。《名醫別錄》則記載艾葉可治下部瘡,此處「瘡」多指濕熱引起的皮膚病,艾葉的燥濕作用在此得以體現。《本草正義》更進一步闡述,艾葉治療下部瘡,是因其「苦溫燥濕,又能殺蟲」,此處點明艾葉燥濕止癢的雙重機制:一是其溫熱性質能驅散濕邪,二是其可能具備直接殺滅皮膚病原體的作用。

《本草匯言》認為艾葉「溫中除濕」,說明其燥濕作用不侷限於局部,更能溫煦脾胃,從根本上改善體內濕邪,達到治本的效果。濕邪內蘊是許多皮膚病的病因之一,艾葉溫中除濕,就能從內而外改善皮膚狀況,達到止癢的目的。《本草綱目》則指出艾葉「走三陰而逐一切寒濕」,進一步說明艾葉的溫通特性,能驅散體內寒濕,從而減輕濕邪對皮膚的影響,緩解瘙癢症狀。

總而言之,艾葉燥濕止癢功效並非單一機制,而是其溫熱、燥濕、殺蟲等多種功效的綜合作用結果。其溫熱性可驅散體內寒濕,燥濕性可直接作用於患處,殺蟲作用則能消除部分皮膚病的病原體,最終達到燥濕止癢的效果。 需注意的是,古代典籍的觀點受限於當時的科技水平,現代研究需結合科學方法進一步驗證。

3. 活絡止痛

艾葉,其「活絡止痛」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因其應用方式與藥性狀態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本草經集註》中記載陶弘景言其「搗葉以灸百病,亦止傷血」,指出艾葉無論內服還是外用灸法,皆有止痛功效。《名醫別錄》更直接言其「主灸百病」,說明其在活絡經脈、止痛方面的廣泛應用。 《本草正義》則深入闡述艾葉止痛的機理,指出其「止下利,則以裏寒洩瀉而言,辛溫升舉,固其所宜」,說明艾葉溫熱的特性,能溫通經絡,對於因寒邪引起的疼痛有效。對於婦人下血,則認為艾葉能「溫經升舉,固陰和陽」,從而止痛。

《本草匯言》則更進一步說明艾葉的「暖血溫經,行氣開鬱」之性,能治療因氣血凝滯、經絡不通所導致的各種疼痛。 其提及「哮喘逆氣,骨蒸痞結,癱瘓癰疽」等症狀,皆可用艾灸治療,說明艾葉的活絡止痛功效不僅侷限於單一病症,而是涵蓋了多種疼痛類型。 《本草綱目》則總結艾葉「可以取太陽真火,可以回垂絕元陽」,並說明其內服外用皆能驅除寒濕,使氣血運行通暢,達到活絡止痛的目的。

綜上所述,古籍中對艾葉活絡止痛功效的記載,體現了艾葉溫經散寒、活血通絡的藥性,其應用方式的多樣性更使其能針對不同病因、不同部位的疼痛發揮作用。 無論是內服的溫經散寒,還是外用的灸法溫通經絡,都體現了艾葉在活絡止痛領域的獨特價值。

4. 溫裡溫中

艾葉,其「溫裡溫中」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因其應用方式(內服或外灸)而有所差異。

《本草經集註》記載艾葉可搗汁服用,止血,並能殺蛔蟲;《本草匯言》則強調其「暖血溫經,行氣開鬱」,適用於氣血、痰飲等多種疾病,並指出外灸能治療哮喘、骨蒸等症,內服則能「溫中除濕,調經脈,壯子宮」。 此處明確指出艾葉內服的溫中功效,特別針對女性疾病有益。

《本草正義》對艾葉的溫裡作用進行了更細緻的分析。它指出艾葉止吐血宜生用,取其辛散之性;但止下痢則因其「辛溫升舉」之性,適用於裏寒洩瀉。對於婦人下血,則認為艾葉能溫經升舉,固陰和陽,適用於中氣虛寒導致的出血,而非血熱妄行。 這說明艾葉的溫裡作用與病症寒熱虛實密切相關,需辨證施治。 文中也提及艾葉能生肌肉,適用於氣血虛弱者,說明其溫養作用。

《本草綱目》則更進一步闡述艾葉的「生溫熟熱,純陽」特性,認為其能「走三陰而逐一切寒濕」,並詳細說明內服與外灸的不同功效,以及服用艾葉需注意的劑量與體質。 它指出長期服用艾葉需謹慎,以免燥熱傷陰,強調艾葉雖有溫中之效,但需根據個人體質和病症來決定是否使用以及使用方法。 《本草正》也指出艾葉「善於溫中、逐冷、除濕」,尤其適合婦人血氣寒滯者。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中對艾葉溫裡溫中功效的描述,不僅體現了其溫陽散寒、活血通絡的特性,更強調了辨證論治的重要性,說明艾葉的應用需根據病症、體質以及應用方式來靈活運用,才能發揮其最佳療效。

5. 止咳化痰

艾葉,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功效遠不止止咳化痰一項,但其溫通特性確實與某些咳嗽痰飲類型相關。從多部經典醫書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窺探艾葉止咳化痰功效的端倪。

《本草綱目》指出艾葉「生則微苦太辛,熟則微辛太苦,生溫熟熱,純陽也」,其溫熱特性能驅散體內寒邪。許多咳嗽,尤其寒邪客肺所致的咳嗽,往往伴隨痰液清稀、畏寒等症狀,而艾葉的溫熱之性,便能溫肺化痰,緩解咳嗽。 《本草正義》提到艾葉「止下利,則以裏寒洩瀉而言,辛溫升舉,固其所宜」,這說明艾葉對於寒邪引起的腹瀉有效,而寒邪入侵也可能導致咳嗽。

然而,艾葉的止咳化痰功效並非適用於所有咳嗽類型。《本草正義》亦指出,艾葉「溫升之性,必與上溢之症不合」,這暗示艾葉並不適合熱性咳嗽或肺熱咳嗽。 《本草圖經》更警告「艾葉亦有毒,其毒發熱氣衝上」,說明艾葉用量及使用方法需謹慎,切勿過量或誤用。

其他典籍,如《名醫別錄》記載艾葉「止下痢,吐血」,《藥性論》提及艾葉「止赤白痢及五藏痔瀉血」,雖然並非直接說明止咳化痰,但這些記載佐證了艾葉溫通經絡、散寒止痛的特性,間接地支持其在某些咳嗽類型中的應用價值。 需要強調的是,艾葉的應用方式,包括生用、熟用、煎服、灸法等,都會影響其藥效,因此需根據個人體質和病情謹慎選擇。 總而言之,艾葉的止咳化痰功效應在辨證施治下,由專業醫師判斷後使用。

6. 安胎

古籍記載中,艾葉具有安胎功效,其機理並非單純的「溫熱」,而是多方面作用的綜合結果。從多部古代醫籍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窺見艾葉安胎的奧妙。

《名醫別錄》明確指出艾葉「使人有子」,這暗示了其在孕育和保胎方面的作用。《藥性論》更直接地記載艾葉能「安胎止腹痛」,說明艾葉能緩解孕期常見的腹痛,從而起到安胎作用。 《食療本草》也提到艾葉可「止胎漏」,「胎漏」指妊娠期陰道出血,這進一步佐證了艾葉在止血、安胎方面的功效。

然而,艾葉的應用並非簡單的溫補。 《本草綱目》指出艾葉「生則微苦太辛,熟則微辛太苦,生溫熟熱」,其藥性因炮製方法而異。 李時珍也提到艾葉的溫熱功效需謹慎運用,若過度服用,可能導致「火燥」,反而有害。 《本草正義》則更深入地闡述了艾葉止血的機理,認為其對於因「中氣虛寒,下焦無攝納之權」導致的出血有效,其溫經升舉作用,能固攝下焦,從而止血安胎。 這與單純的「溫熱」說法有所區別,更強調了其在調節氣血平衡方面的作用。

《本草匯言》中提到艾葉「壯子宮」,這暗示艾葉可能通過溫煦子宮,增強子宮功能,從而達到安胎的效果。 總而言之,艾葉安胎的功效,並非單純依靠其溫熱之性,而是通過溫經散寒、調和氣血、溫煦子宮等多重機制共同作用的結果。 其應用需根據個人體質和病情,謹慎施治。

7. 祛風除濕

艾葉,其祛風除濕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與藥性表現,也因著述不同而有側重。

《本草綱目》中李時珍精闢地指出艾葉「生則微苦太辛,熟則微辛太苦,生溫熟熱,純陽也」,說明其藥性因炮製方法而異,生艾偏辛溫,熟艾則偏苦溫,皆具有溫通經絡的特性。其「走三陰而逐一切寒濕」的功效,正是其祛風除濕的關鍵。所謂「風濕」,在古代醫學中,往往指因外邪侵襲或體內氣血失調導致的痹證,表現為肢體疼痛、關節腫脹等。艾葉的溫熱之性,可以溫通經絡,驅散寒濕之邪,從而緩解相關症狀。

《本草匯言》則強調艾葉「溫中除濕,調經脈,壯子宮」,指出其在溫暖脾胃、去除體內濕邪方面的作用,並特別提到其對婦科疾病的療效。這與《本草正義》中提及艾葉可用於治療婦人下血,因「中氣虛寒,下焦無攝納之權」而導致的出血,其溫經升舉,固陰和陽的機制相吻合。 《名醫別錄》更直接指出艾葉「闢風寒」,佐證其祛風功效。

綜上所述,古籍中關於艾葉祛風除濕功效的記載,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其藥理作用。無論是溫經散寒,還是溫中除濕,都說明艾葉具備良好的驅除體內寒濕、緩解風濕痹痛的功效。需要注意的是,各個典籍對艾葉的藥性、用法用量及適應症均有不同的描述,需結合實際情況,謹慎使用。

8. 止血

艾葉的止血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與用藥方法也各有闡述。

《名醫別錄》直接指出艾葉「止下痢,吐血,下部瘡,婦人漏血」,涵蓋了消化道出血、肺部出血以及婦科出血等多種情況。 《本草經集註》則提到艾葉搗汁可以「止傷血」,說明其生品亦有止血之效。 《新修本草》更進一步指出艾葉可治「下血,衄血,膿血痢」,表明其應用範圍廣泛,涵蓋不同部位的出血。

然而,不同醫籍對艾葉止血的機理及用法有不同見解。《本草正義》精闢地指出,艾葉止血並非適用於所有出血情況。例如,對於吐血這種上行之症,艾葉的溫升之性反而不利,需配合其他清熱涼血藥物共同使用。 《本草正義》認為艾葉止血主要適用於因「裏寒洩瀉」導致的下痢,以及因「中氣虛寒」導致的婦科出血,其辛溫升舉的特性可以溫煦臟腑,固攝止血。 該書也提到艾葉可用於治療下部瘡瘍,其溫燥殺蟲的特性有助於止血。

《本草綱目》則更深入地分析了艾葉的特性及應用,認為艾葉的止血功效與其溫陽之性有關,能溫經散寒,促進氣血運行,從而達到止血的目的。 但同時也警告,艾葉溫熱之性,若濫用或久服,反而可能導致「火上衝」,造成不良反應,故需謹慎使用。 該書也強調,艾葉的止血效果更佳於配合其他藥物,例如在「膠艾湯」中與其他藥材合用,治療虛寒性出血效果更佳。 總而言之,艾葉止血的功效雖被多部古籍記載,但其應用需根據具體病情和體質,並結合其他藥物,才能發揮最佳療效。

9. 調經

艾葉,自古以來便是婦科常用藥材,其調經功效在眾多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主要作用機制在於溫經散寒、行氣活血。

《本草匯言》明確指出艾葉「暖血溫經,行氣開鬱」,能治療因氣血凝滯、寒濕等引起的經期不調。其溫經作用可以改善因陽氣不足、寒凝血瘀所致的痛經、月經不調等症狀。《本草正義》則更進一步闡述,艾葉調經功效主要針對「中氣虛寒,下焦無攝納之權,以致血行失道,無故妄下」的情況,例如《金匱要略》中的膠艾湯,便是利用艾葉的溫經升舉作用,來治療虛寒性出血。此處強調艾葉適用於虛寒性經期不調,而非血熱妄行之證。

《名醫別錄》記載艾葉「主灸百病」,並能「止婦人漏血」,說明艾葉無論內服外用,都具備調經止血的功效。《藥性論》則提到艾葉能「止崩血,安胎止腹痛」,顯示其在治療月經過多、先兆流產等方面的應用。《本草綱目》更詳細地總結了艾葉的特性:「生則微苦太辛,熟則微辛太苦,生溫熟熱,純陽也」,說明艾葉生熟各有不同功效,並指出其可以「走三陰而逐一切寒濕」, 其溫經散寒的特性,對改善因寒邪導致的月經不調尤其有效。 同時,《本草綱目》也提醒,艾葉雖有良效,但需辨證施治,避免過度使用導致陰虛火旺。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對於艾葉的調經功效多有記載,其主要機制為溫經散寒、行氣活血,適用於因氣血虛寒、寒凝血瘀等引起的經期不調,但需注意辨別虛實寒熱,避免濫用。

10. 補陽

艾葉,其補陽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非單純的溫熱之性,其作用機理更為複雜精妙。

《本草經集註》記載陶弘景認為艾葉可搗汁灸治百病,並能止血。 《本草正義》則更進一步闡述,艾葉的補陽作用並非簡單的「熱」,其「溫升之性」在不同病症中有不同的表現。例如,治療裏寒洩瀉,艾葉的辛溫升舉能固護元氣;治療婦人下血,則是在中氣虛寒的情況下,以《金匱》膠艾湯的溫經升舉之法,固陰和陽,而非針對血熱妄行。 此處可見艾葉的補陽並非一概而論的「助火」,而是針對虛寒之症,扶助陽氣,以達到溫經散寒、調和氣血的目的。

《本草匯言》中提到艾葉「暖血溫經,行氣開鬱」,並能治療氣血、痰飲等多種寒邪阻滯之症。其補陽作用並非單純作用於臟腑,而是透過溫經通絡,改善氣血運行,從而達到溫煦臟腑、恢復陽氣的功效。灸法更是艾葉補陽的重點,《名醫別錄》更直接以「主灸百病」概括其功效,說明艾葉的溫熱之性,透過灸法能深入經絡,驅散寒邪,激發人體自身的陽氣。

《本草綱目》李時珍總結艾葉為「純陽之性」,「可以取太陽真火,可以回垂絕元陽」,認為其能「走三陰而逐一切寒濕」,說明艾葉補陽的功效並非簡單的溫熱,而是能深入陰寒之處,驅散寒濕,恢復陽氣的運行。 但李時珍也提醒,艾葉用量需謹慎,避免過度溫熱而傷陰。

總而言之,艾葉的補陽功效並非簡單的升溫,而是通過溫經散寒、行氣活血,調理陰陽平衡,最終達到扶助陽氣的目的。其應用需根據具體病症和體質,靈活運用,方能發揮其最佳療效。

11. 溫經

艾葉,自古以來即為重要的中藥單方,其溫經功效在眾多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本文將藉由分析歷代醫家觀點,闡述艾葉溫經的機理與應用。

《本草經集註》中陶弘景記載艾葉「搗葉以灸百病,亦止傷血」,說明艾葉的應用方式涵蓋內服和外灸,皆能達到治療效果。《本草匯言》則明確指出艾葉「暖血溫經,行氣開鬱」,能治療因氣血、痰飲等因素引起的各種疾病,尤其強調其灸法之效,可「立起沈痾」。這說明艾葉溫經的功效,並非僅限於某一特定病症,而是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

《本草正義》則更深入地分析艾葉溫經的機制。文中提及艾葉的溫升特性,在治療下痢、下部瘡瘍等裏寒、濕熱證候時,能發揮辛溫升舉之效,促進氣血運行。對於婦人下血,則需辨證論治,若屬中氣虛寒,艾葉配合其他藥物,如《金匱要略》中的膠艾湯,能溫經升舉,固陰和陽,達到止血的目的。此處強調了艾葉溫經功效的應用需要結合病症的寒熱虛實進行判斷,而非一概而論。

總而言之,歷代醫家對於艾葉溫經功效的理解,從其廣泛的應用範圍,到其溫經機制、辨證施治等方面,都有深入的探討。艾葉溫經的功效,並非單純的升高體溫,而是通過溫煦氣血,促進經絡通暢,來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其應用需謹慎,需根據病症的寒熱虛實,結合其他藥物,才能發揮最佳療效。 這也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

艾葉的現代功效


1. 其他功效

  • 止血作用: 艾葉不同炮製品(炒炭品、醋炒艾葉炭、燜煅艾葉炭)能明顯縮短小鼠凝血、出血時間。但止血作用強弱與艾葉中鞣質含量無明顯關係,止血活性成分有待進一步研究。生艾葉水制劑可延長兔、犬、人正常新鮮血漿的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凝血酶原時間和凝血酶時間,產生類肝素樣作用,該作用能被魚精蛋白所取消,但不能被甲苯胺藍所糾正;對纖維蛋白溶解有劑量依賴性抑製作用。生艾葉、炒焦艾葉,醋炒炭艾葉制劑均能顯著地抑制血小板聚集,主要活性成分為β-谷甾醇和5,7-二羥基-6,3,4-三甲氧基黃酮。
  • 抗菌作用: 體外實驗證明,艾葉油對肺炎球菌、甲、乙溶血型鏈球菌、奈瑟氏球菌有抑製作用。艾葉水浸劑或煎劑對炭疽桿菌、α-溶血鏈球菌、β-溶血鏈球菌、白喉桿菌、肺炎雙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多種致病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可使菌落數減少95%~99.8%。艾葉煙薰10分鐘,可使接種常見化膿菌的平皿全部不生長。對腺病毒、鼻病毒、皰疹病毒、流感病毒及腮腺炎病毒等亦有程度不同的抑製作用。艾葉燃燒後灰分的甲醇浸取液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更強,艾葉抗病原微生物活性成分較為複雜。
  • 清除自由基作用: 艾的燃燒生成物甲醇提取物有消除自由基作用,效果強於艾的醇提取物。初步認為艾的灰燼中活性成分,從施灸部位皮膚滲人,抑制或清除增加了自由基和過氧化脂質。

2. 抑制中樞神經

艾葉油的腹腔注射或皮下注射顯示出明顯的鎮靜作用。這種鎮靜作用可以通過顯著延長戊巴比妥鈉的睡眠時間來證明。換句話說,艾葉油可以加強或延長戊巴比妥鈉這種鎮靜催眠藥物的作用,表明艾葉油具有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的活性。

此外,艾葉油對實驗性發熱家兔具有解熱作用,表明其可能影響體溫調節中樞。然而,根據目前的信息,艾葉並無抗驚厥作用。

3. 鎮咳作用

艾葉的鎮咳作用,從現代藥理學角度分析,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直接對抗咳嗽反射: 實驗表明,艾葉油無論是通過灌胃還是腹腔注射的方式,都能有效對抗多種原因引起的咳嗽。這些原因包括刺激喉上神經、二氧化硫或氨霧、丙烯醛或枸櫞酸等,涵蓋了貓、小鼠、豚鼠等多種動物模型。這說明艾葉油具有廣泛的鎮咳活性,能夠有效緩解不同刺激源引發的咳嗽。
  2. 抑制延髓呼吸中樞: 研究發現,通過貓頸動靜脈交叉循環實驗,使用可拉明興奮呼吸中樞可以抵消艾葉油的鎮咳作用。這強烈提示艾葉油的鎮咳機制是通過抑制延髓呼吸中樞來實現的。換句話說,艾葉油並非僅僅是通過麻痺咳嗽反射弧的末端,而是直接作用於大腦的呼吸控制中心,降低呼吸中樞的興奮性,從而達到鎮咳的效果。
  3. 活性成分發揮作用: 艾葉中具有較強鎮咳活性的單體包括萜品烯醇、反式香葦醇以及桉油素。這些成分的存在是艾葉鎮咳作用的物質基礎,它們可能通過不同的途徑,共同作用於呼吸系統,最終表現出鎮咳的功效。

4. 提升免疫力

艾葉在提升人體免疫力方面展現出顯著的藥理潛力。其所蘊含的多醣類化合物及其它活性成分,是強化免疫功能的關鍵。這些天然化合物能有效促進免疫細胞的活性,全面增強機體對抗多種病原體的能力。藉由活化內在免疫機制,艾葉有助於鞏固人體的第一道防線,顯著降低感染性疾病的發生風險,進而提升健康防禦屏障。

此外,艾葉對於淋巴系統的積極影響亦不容忽視。淋巴系統作為人體免疫應答的核心結構,其健全與否直接關乎整體免疫效能。研究指出,艾葉能有效促進淋巴組織的發育與成熟,為免疫細胞的繁衍與功能完善提供有利環境。更為重要的是,艾葉能直接提高淋巴球的數量與活性。淋巴球,作為免疫系統中的主力軍,負責識別、攻擊並清除體內外來入侵者及異常細胞。透過艾葉的作用,這些關鍵免疫細胞得以增強其功能效率與作戰能力,從根本上提升人體抵禦疾病的綜合免疫功能,對於維護機體健康運轉具有重要意義。

5. 降血糖

艾葉在傳統應用中,其降低血糖之藥理作用日益受到關注。科學研究指出,艾葉中蘊含多醣體、黃酮類化合物及揮發油等活性成分,這些物質協同作用,對維持血糖平衡產生多重影響。

其中,多醣體和黃酮類化合物被認為是關鍵成分。它們能夠顯著刺激胰臟β細胞,增強胰島素的分泌量。胰島素作為調節血糖的重要激素,其分泌量的增加直接有助於葡萄糖從血液進入細胞,被身體有效利用。同時,這些成分亦能提升周邊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及利用效率,例如促進肌肉和脂肪細胞對葡萄糖的轉運及氧化分解,從而減少血液中葡萄糖的滯留。

此外,艾葉的藥理活性不僅限於胰島素的調控與葡萄糖利用率的提升。研究顯示,艾葉中的某些成分,特別是揮發油類,對於肝臟的葡萄糖新生過程(gluconeogenesis)具有抑制作用。這意味著艾葉能有效減少肝臟從非糖物質(如氨基酸、乳酸等)合成葡萄糖,進而降低內源性葡萄糖的產生,減輕身體的血糖負荷。綜合而言,艾葉透過多重途徑闡釋其在血糖調控上的潛力,包括促進胰島素分泌、增強細胞攝取與利用葡萄糖的能力,以及抑制肝臟葡萄糖的生成,這些作用共同促成血糖水平的調節。

6. 抗發炎

艾葉,性溫味苦辛,歸脾、肝、腎經,傳統上具備散寒止痛、溫經止血,以及顯著的消炎殺菌功效。現代藥理研究深入解析其抗發炎效益,發現艾葉富含揮發油、黃酮類、多糖等活性成分,賦予其卓越的抗炎與鎮痛作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艾蒿素,此為艾葉中的關鍵化合物,科學研究證實其能有效抑制體內發炎反應。艾蒿素透過多重機制,包括阻斷發炎介質的釋放,從而減輕發炎級聯反應,直接作用於發炎組織,顯著舒緩因發炎所導致的疼痛。

基於這些藥理作用,艾葉對於多種發炎性疾病展現潛在療效。例如,對於風濕性關節炎引起的關節腫痛、肌肉疼痛,以及腰部因寒濕或勞損導致的疼痛,艾葉能藉由減輕局部發炎狀態而發揮止痛及改善作用。此外,艾葉的成分還能減少細胞損傷、促進傷口癒合,這使其在處理皮膚感染、喉嚨疼痛、口腔潰瘍等伴隨發炎的狀況時,亦能提供有效的緩解。艾葉綜合性的抗炎藥理功效,使其在緩解廣泛發炎症狀方面,具備多元的應用價值。

7. 抗菌抗病毒

艾葉,作為傳統草藥,其抗菌抗病毒的藥理功效主要源於其豐富的生物活性成分。其中,揮發油、黃酮類化合物及單寧酸是艾葉發揮藥效的核心物質。

揮發油是艾葉抗菌作用的關鍵。這些油性成分如1,8-桉油精(eucalyptol)和側柏酮(thujone)等,能穿透細菌的細胞膜,破壞其結構完整性,導致細胞內物質滲漏,進而抑制細菌的生長甚至直接殺滅病原體。研究表明,艾葉提取物對多種常見的致病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和肺炎鏈球菌均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

黃酮類化合物則賦予艾葉抗炎和潛在的抗病毒特性。這些天然的抗氧化劑能夠清除自由基,調節炎症介質的釋放,從而減輕紅腫熱痛等炎症反應。雖然對艾葉直接抗病毒作用的機制仍在深入研究中,但部分黃酮類物質已被證實能幹擾病毒的複製過程或阻礙病毒進入宿主細胞,間接提升機體對病毒感染的抵抗力。

此外,艾葉中的單寧酸具有收斂和抗菌作用,能與細菌蛋白質結合,形成沉澱,抑制其活性。艾葉的綜合藥理作用使其不僅能有效對抗細菌感染,還能促進傷口癒合,加速組織修復。因此,艾葉在傳統應用中,對於皮膚感染、喉嚨疼痛以及口腔潰瘍等炎症性病症展現出良好的緩解效果,體現了其在抗菌、抗炎及修復方面的綜合價值。

8. 止痛功效

艾葉作為一種重要的傳統藥用植物,其顯著的止痛功效在古籍中多有記載,並已獲得現代藥理學研究的逐步證實。其止痛作用的藥理基礎,主要歸因於其富含多種活性成分,包括艾蒿素(或稱艾葉酮)、多種芳香族酮類化合物、豐富的揮發油以及黃酮類物質。

這些成分透過多種途徑發揮其鎮痛作用。首先,艾葉內的揮發油成分具有活血化瘀、溫通經絡的特性,能夠有效促進局部及全身的血液循環。良好的血液循環有助於帶走炎症因子和疼痛介質,減少局部組織的充血和腫脹,從而直接舒緩疼痛。其次,艾葉的成分被認為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能抑制炎症反應,降低疼痛敏感度。

臨床應用上,艾葉因應其促進血液循環、溫經散寒及活絡筋骨的功效,被廣泛用於多種疼痛性疾病的輔助治療。例如,對於風濕性關節炎引發的關節疼痛、長期累積或勞動造成的肌肉痠痛、以及慢性腰痛等,艾葉的應用(如薰蒸、熱敷或外敷)能提供顯著的緩解效果。此外,艾葉對於女性經期疼痛,特別是因寒凝血瘀所致的痛經,亦有良好的緩解作用,其溫暖子宮、促進下腹部氣血運行的特性,有助於減輕痙攣性疼痛。這些藥理作用共同構築了艾葉在止痛領域的廣泛應用價值。

艾葉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或搗汁。外用:適量,搗絨作炷或製成艾條熏灸;工搗敷;或煎水熏洗;或炒熱溫熨。

艾葉的炮製


艾葉相關處理方法

  1. 艾葉:

    • 揀去雜質。
    • 去梗。
    • 篩去灰屑。
  2. 艾絨:

    • 取曬乾的艾葉碾碎成絨。
    • 揀去硬莖及葉柄。
    • 篩去灰屑。
  3. 艾炭:

    • 取淨艾葉置鍋內用武火炒至七成變黑色。
    • 用醋噴灑,拌勻後過鐵絲篩。
    • 未透者重炒,取出,晾涼,防止復燃。
    • 三日後貯存。
    • 每艾葉100斤,用醋15斤。
  4. 《本草衍義》:

    • 乾搗篩去青滓,取白,入石硫黃,為硫黃艾,灸家用。
    • 得米粉少許,可搗為末,入服食藥。
  5. 《綱目》:

    • 凡用艾葉,須用陳久者,治令細軟,謂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則傷人肌脈。
    • 揀取淨葉,揚去塵屑,入石臼內木杵搗熟,羅去渣滓,取白者再搗,至柔爛如綿為度,用時焙燥,則灸火得力。
    • 治婦人丸散,須以熟艾,用醋煮乾搗成餅子,烘乾再搗為末用,或以糯糊和作餅,及酒炒者皆不佳。
    • 洪氏《容齋隨筆》雲,艾難著力,若入白茯苓三、五片同碾,即時可作細末,亦一異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中藥艾葉注意事項重點

  1. 陰虛血熱者慎用:艾葉性味苦辛溫,具有溫經散寒、止血安胎的功效,但陰虛血熱者服用後容易出現熱象加重、煩躁失眠等情況,因此應慎用。
  2. 血熱為病者禁用:艾葉有溫熱身體的作用,血熱為病者服用後會加重症狀,因此此類患者應禁止使用。
  3. 宿有失血病者禁用:艾葉具有補益氣血的功效,但對於宿有失血病者,使用艾葉可能會加重失血癥狀,因此應禁用。
  4. 孕婦禁忌:艾葉可以刺激子宮收縮,對胎兒不利,因此孕婦應避免使用艾葉。
  5. 月經期間禁忌:艾葉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對於月經量過多的人不利,因此在月經期間應避免使用艾葉。
  6. 過敏體質禁忌:部分人可能對艾葉產生過敏反應,對艾蒿素、揮發油等成分過敏者應避免使用。
  7. 皮膚傷口禁忌:使用艾葉貼敷時應避免貼在傷口、燒傷等受損皮膚部位,以免加重傷口。
  8. 高熱禁忌:艾葉可以增加身體熱量,對於體溫已經偏高的人不利,因此高熱患者應避免使用艾葉。

艾葉相關的方劑


艾葉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心絞痛霍亂白帶子宮崩漏胃及十二指腸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風濕性心臟病胃腸出血子宮頸炎上吐下瀉牙齦出血吐血大便膿血月經淋漓不止胎動不安月經不調腹痛痔瘡疥癬失眠損傷肺炎疼痛胎漏腰痛虛弱低血糖胞衣不下糖尿糖尿病咳嗽濕疹腰部冷涼陰部感到寒冷赤白帶月經稀少閉經大椎穴痛月經延後到來月經期間過長怕吹到風月經腹痛

艾葉含有的化學成分


2-甲基丁醇(2-methylbutanol), 2-已烯醛(2-hexenal), 順式-3-已烯-1-醇(cis-3-hexene-1-ol), α-側柏烯(α-thujene), α-蒎烯(α-pinene), 樟烯(camphene), 香檜烯(sabinene), β-蒎烯(β-pinene), 1-辛烯-3-醇(1-octen-3-ol), 對-聚傘花素(p-cymene), γ-松油烯(γ-terpinene), 蒿屬醇(artemisia alcohol), α-松油烯(α-terpinene), 二甲基蘇合香烯(dimethylstyrene), 樟腦(camphor), 龍腦(borneol), 異龍腦(isoborneol), 4-松油烯醇(4-Terpinenol), 對-聚傘花-α-醇(p-cymen-α-ol), α-松油醇(α-terpineol), 順式薄荷醇(cis-piperitone), 馬鞭草烯酮(verbenone), 桃金娘醇(myrtenol), 反式薄荷醇(trans-piperitone), 反式香葦醇(trans-carveol), 順式-香葦醇(cis-carveol), 乙酸-順式-3-已烯醇酯(cis-3-hexenyl acetate), 對-異丙基苯甲醛(p-isopropylbenzaldehyde), 葛縷酮(carvone), 香葦烯酮(carvenone), 紫蘇醛(perillaldehyde), 乙酸龍腦酯(bornyl acetate), 紫蘇醇(perillyl alcohol), 香荊芥酚(carvacrol), 丁香油酚(eugenol), copaene(copaene), β-波旁烯(β-borbonene), β-欖香烯(β-Elemene), 甲基丁香油酚(methyleugenol), 反式-丁香烯(trans-caryophyllene), β-金合歡烯(β-farnesene), 葎草烯(humulene), β-橄欖烯(β-maaliene), 反式-β-金合歡烯(trans-β-farnesene), β-芹子烯(β-selinene), γ-衣蘭油烯(γ-muurolene), γ-欖香烯(γ-elemene), α-衣蘭油烯(α-muurolene), 丙酸橙花醇酯(neryl propionate), ξ-蓽澄茄烯(ξ-cadinene), 丁香烯氧化物(caryophyllene oxide), 嗽叭醇(ledol), 十五烷醛(pentadecanal), 六氫金合歡烯基丙酮(hexahydrofarnesylacetone), 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yl phthalate), 棕櫚酸(Palmitic acid), 檸檬烯(limonene), 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 異戊基環己烯(isopentylcyclohexene), 水合樟烯(camphene hydrate), 反式-香葦醇(trans-carveol), 香茅醇(citronellol), α-金合歡烯-4-醇(oct-7-en-4-ol), 甲基異丙基苯(methylisopropylbenzene), 芳樟酸(eugenol), 2-四氫吡喃甲醇(2-hydroxymethyltetrahydropyran), 優葛縷酮(eucarvone), 順式豆薄荷醇(cis-carveol), 蒿屬酮(artemisia ketone), 薄荷酮(piperitone), 異薄荷酮(isopiperitone), α-薑黃烯(α-curcumene), 二氫獼猴桃內酯(dihydroactinidiolide), 羽毛柏烯(widdrene), 柳杉二醇(cryptomeridiol), 魃蒿內酯(yomogin), α-及β-香樹脂醇(α- and β-amyrin), 無羈萜(friedelin), α-及β-香樹脂醇乙酸酯(amyrin acetate), 羽扇烯酮(lupenone), 羊齒烯酮(fernenone), 24-亞甲基環木菠蘿烷酮(24-methylenecycloartanone), 西米杜鵑醇(simiarenol),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豆甾醇(Stigmasterol), 棕櫚酸乙酯(ethyl palmitate), 油酸乙酯(ethyl oleate), 亞油酸乙酯(ethyl linoleate), 反式苯亞甲基丁二酸(phenylitaconic acid), 鎳(Nickel), 鈷(Cobalt), 鋁(Aluminum), 鉻(Chromium), 硒(Selenium), 銅(Copper), 鋅(Zinc), 鐵(Iron), 錳(Manganese), 鈣(Calcium), 鎂(Magnesium)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