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養元固本暖腰方」中使用木香,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功效:
- 行氣止痛:木香味苦辛,性溫,能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之功效。對於腰部寒濕所致的疼痛,木香可通過行氣散寒,溫通經絡,達到止痛的效果。
- 健脾和胃:木香亦能健脾和胃,增強脾胃功能,有助於改善腰部氣血循環,進一步緩解腰部疼痛。
因此,木香在「養元固本暖腰方」中起到行氣止痛、健脾和胃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可有效改善腰部寒濕所致的疼痛,達到暖腰固本之效。
「養元固本暖腰方」中加入花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散寒,助陽暖腰: 花椒性溫,入脾、腎經,具有溫經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腰部寒涼,導致的腰痛、腰膝酸軟等症狀,花椒能溫暖經絡,驅散寒邪,從而達到暖腰止痛的效果。
- 活血通絡,舒筋活絡: 花椒除了溫經散寒,還具有活血通絡、舒筋活絡的功效。對於因寒凝血瘀導致的腰部疼痛、活動受限等問題,花椒能促進血液循環,舒緩筋脈,達到舒筋活絡、減輕疼痛的效果。
「養元固本暖腰方」中加入茴香,主要原因如下:
- 溫腎助陽: 茴香性溫,味辛,入肝、脾、腎經,具有溫腎助陽、散寒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改善腰部寒涼,溫煦腎陽,緩解腰痛不適。
- 行氣止痛: 茴香亦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可舒緩因氣滯血瘀引起的腰痛,並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腰部氣血運行,達到溫暖腰部的目的。
因此,茴香在「養元固本暖腰方」中扮演著溫腎助陽、行氣止痛的角色,有助於改善腰部虛寒、疼痛等問題。
中藥方劑[養元固本暖腰方]的組成中,包含[補骨脂],主要是因為補骨脂具有補腎壯陽、固本培元的作用。補骨脂能夠促進腎氣的充盈,強化腰部和下肢的力量,對腰膝酸軟、寒冷感等症狀有顯著的改善效果。在[養元固本暖腰方]中,補骨脂的添加可以增強方劑的溫補效果,幫助暖腰益氣,增強身體的抵抗力和恢復力,從而改善因腎虛引起的各種不適。
「養元固本暖腰方」中使用升麻,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升陽散寒:升麻味甘微苦,性微寒,具有升陽散寒、祛風解表之功效。腰部受寒易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引發腰痛、腰痠等症狀。升麻可升發陽氣,驅散寒邪,改善腰部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 疏通經絡:升麻入肝經,具有疏通經絡、活血化瘀之效。腰痛也與經絡不通、氣血瘀阻有關。升麻可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腰部局部血液循環,達到止痛的效果。
養元固本暖腰方中包含附子,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點作用:
- 溫陽散寒:附子性溫熱,入心、腎經,善於溫補陽氣,驅散寒邪。腰部為腎之府,且易受寒邪侵襲,導致腰膝冷痛、陽氣虛衰。附子溫陽散寒,可改善腰部寒涼之症,恢復陽氣,改善體質。
- 補腎壯陽:附子能補腎壯陽,溫腎助陽,提高腎臟功能,改善腎陽虛弱導致的腰膝酸軟、陽痿早洩等症狀。對於因腎虛引起的腰痛,附子亦能起到治療作用。
故養元固本暖腰方中加入附子,意在溫陽散寒、補腎壯陽,以達至暖腰固本之效。
養元固本暖腰方中包含艾葉,主要原因如下:
- 溫經止痛:艾葉性溫,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的作用,可有效改善腰部寒涼所致的疼痛,如腰痠背痛、痛經等。
- 活血化瘀:艾葉亦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腰部局部血液供應,有助於緩解因氣血瘀滯所致的腰痛。
因此,艾葉的加入可溫經散寒、活血化瘀,達到暖腰止痛的效果,適合於寒性腰痛的患者使用。
養元固本暖腰方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腎壯陽,驅寒止痛:丁香味辛性溫,入腎經,具有溫腎壯陽、溫通經絡、散寒止痛之效。腰部受寒或腎陽不足者,常伴有腰痛、肢冷、畏寒等症狀,丁香可溫補腎陽,驅散寒邪,緩解腰痛。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丁香性溫燥,可與方中其他藥物相配伍,調和藥性,增強藥效。例如,與肉桂、附子等溫陽藥配伍,可增強溫腎壯陽之效;與當歸、川芎等活血化瘀藥配伍,可促進氣血流通,緩解腰痛。
「養元固本暖腰方」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腎助陽: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腎、心、脾經,具有溫腎陽、助陽氣之功效。對於腎陽不足、腰膝冷痛、陽虛畏寒等症狀,肉桂能溫暖腎陽,改善血液循環,起到緩解疼痛、驅寒暖體的作用。
- 行氣活血: 肉桂亦有行氣活血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腰部氣血流通,對於腰部寒濕凝滯、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腰痛,肉桂能溫經散寒,活血化瘀,緩解疼痛。
因此,肉桂在「養元固本暖腰方」中扮演著溫陽驅寒、活血止痛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改善腰部虛寒、疼痛等問題。
「養元固本暖腰方」中加入川楝子,主要考慮以下兩點:
- 溫腎暖腰: 川楝子性溫,入肝腎經,具有溫腎壯陽、散寒止痛之效。對於因腎虛陽衰、寒邪入侵導致的腰膝酸軟、腰痛等症狀,川楝子能溫腎散寒,改善腰部不適。
- 活血化瘀: 川楝子味苦,具有行氣止痛、活血化瘀之效。對於腰部因氣血瘀滯導致的疼痛,川楝子能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因此,川楝子在「養元固本暖腰方」中能起到溫腎暖腰、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於改善腰部疼痛及其他相關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養元固本暖腰方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以「養元固本,暖腰」為核心,針對下元虛冷、腰膝痠軟、寒氣凝滯之證。古人認為腰為腎之府,陽氣不足或寒濕侵襲易致腰部冷痛、活動不利。此方外用法通過藥力溫煦滲透,助陽氣升發、固護下焦,適用於:
- 腎陽虛衰:腰膝畏寒、夜尿頻多、精力不濟。
- 寒濕痹阻:久坐受寒或勞損導致的腰痛,遇冷加重。
- 元氣虧虛:年老體弱或過耗腎精,需溫養根本。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性配伍分析
溫腎助陽為主軸
- 川附子、肉桂:大辛大熱,直入腎經,補命門之火,驅逐沉寒。
- 故紙(補骨脂):溫腎納氣,兼固下元,與附子、肉桂協力提振陽氣。
- 真川椒、大茴:散寒止痛,助火歸原,強化溫通經絡之效。
行氣活血以助藥力
- 廣木香、丁香:辛香走竄,理氣止痛,防止溫補藥壅滯氣機。
- 川楝子:性寒反佐,疏肝行氣,緩解群藥燥熱之性。
升舉陽氣與外治結合
- 升麻:引陽氣上行,與溫下藥形成「升降相因」之勢,調和氣機。
- 蘄艾:純陽之性,煎搓後熱力穿透,攜諸藥直達病所,兼祛寒濕。
(二)外治法的治療原理
此方以綾絹為載體,密扎腰部,符合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原則:
- 局部溫煦:艾絨與熱藥直接作用於腰腹,改善氣血循環,散寒除痹。
- 經絡傳導:藥物透過皮膚吸收,刺激督脈、帶脈及腎俞等穴,激發自愈機能。
- 節省元氣:避開脾胃代謝,適合虛弱不耐內服者,長期佩戴可緩緩見效。
(三)整體邏輯
全方以「溫補下元、行氣通絡」為綱,寒熱並用(佐川楝子)、升降兼施(升麻配沉降藥),體現「固本不滯邪,散寒不傷正」的配伍智慧,外治法更彰顯中藥「貼敷療法」的靈活性。
傳統服藥法
廣木香1兩,真川椒1兩,大茴(炒)1兩,故紙1兩,升麻1兩,川附子5錢,蘄艾半斤,丁香4錢,上肉桂1兩,川楝子1兩。
先將艾搓軟,次以各藥為末和勻,用綾絹做暖腰,入藥密扎腰上,著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養元固本暖腰方, 出處:《種福堂方》卷二。 組成:廣木香1兩,真川椒1兩,大茴(炒)1兩,故紙1兩,升麻1兩,川附子5錢,蕲艾半斤,丁香4錢,上肉桂1兩,川楝子1兩。 主治:養元固本,暖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